为什麽西方科幻电影都「看衰」未来?

2014年10月21日 8:42     评论»

2014-10-02 11:16

来源: 光明网

交大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教授、新车间创始人李大维等嘉宾就 「科技,将带给我们一个什麽样的未来」话题展开了探讨。江晓原说,他看过近1000部西方科幻电影,它们对人类未来的描述居然都是悲观的。这一现象,引起了白领和学生听众的兴趣。

  「就拿近几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来说吧,《黑客帝国》《2012》《阿凡达》中人类的未来都很不美妙。 「江晓原说,他在多次讲座活动中希望听众举出一个反例——有哪部科幻电影对未来的描述是美好的?但还没有一个人能举出反例,在「大家闯未来」活动中也是如此。

  江晓原分析说,西方早期的科幻作家相信世界会在科技的帮助下越来越美好,凡尔纳是典型代表,他的创作活动是在19世纪下半叶。然而进入20世纪,科技的负面性已显示出来。於是,西方人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发达後,也开始反思科学。对科幻作家来说,反思就意味着要写出科技发展到很高水平後所展现出的恶的一面,其作品对未来自然持悲观主义态度。人韦尔斯1895年完成的着名小说《时间机器》就是一例,主人公乘时间机器到达了公元802701年的未来世界,但那个世界却是文明人智力早已退化,人被当作养肥了的畜牲随时遭到猎杀的悲惨环境。

  对於江教授的观点,李大维发表了不同意见。他认为科幻电影和小说不能作为展望未来的依据。他举了个例子,着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小说中提出了 「机器人学三定律」,但研发机器人的科学家大多「无视」这三条定律。 「科幻小说要吸引人,就得制造冲突,三定律正是为制造冲突构思出来的,和现实关系不大。 」在他看来,科技本身是中性的,可以用它行善,也可以用它作恶。

  不过,李大维的观点遭到了江晓原的反驳。後者举了苏联着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的例子:他40多岁时提出了发明潜射核导弹的构想——一种能避开敌方侦查、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武器,而到了晚年,他对这一构想表示了忏悔,因为这种科技成果一出现,就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据介绍,中国科学院已发文要求科研人员对其研究进行风险评估,如果对人类有潜在风险,应立即停止研发,并主动向上级部门报告。

关键字: 电影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