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訪談錄:談談「眼見為實」

2013年06月23日 22:57     評論»

(A: 主持人; B: 被訪者 )

A: 觀眾朋友們,你們好!歡迎您收看我們的節目。今天,我們想和您談論一個大白話題,叫做「眼見為實」。我想許多人都知道這句話,都認同這個理兒。可是今天我們請到的這位朋友姚關華先生,卻對這句話有些不同的看法。一會兒就讓我們來聽聽他是怎麼說的。姚先生,您好,歡迎您來參加我們的節目。請您先自我介紹一下好嗎?

B:好的。 我叫姚關華,91年來美,在?鴉仍謚鋅圃捍郵聫S光物理研究﹐現在美國Adir Technologies 做研究和開發工作。

A:姚先生在激光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和強光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發表過20多篇學術論文,曾應邀在美國和加拿大的三所知名大學作訪問學者和博士后研究,后又分別在AT&T, IBM, 等處做研究和開發工作。

姚先生,您是物理博士。我聽說學物理的人最講究尊重事實,最重視實驗結果。我覺得「眼見為實」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體現了對事實的看重,是很科學的說法。您不認為是這樣嗎?

B:當然要尊重事實。不過「眼見為實」和尊重事實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眼見為實」是人們在長期觀察周圍世界中形成的一種樸實的觀念。「眼見為實」,簡單地說,就是人們看見的就相信,沒看見的就懷疑,甚至排斥。它也泛指人們通過感官感知到的就承認,感官感知不到的就懷疑,甚至排斥。更進一步的,儀器能探測的就承認,探測不到的就懷疑,甚至否定。很多搞自然科學的人往往容易持這種態度。

「眼見為實」在很多情況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正因為這樣,人們往往會習慣成自然,下意識地把它作為真理,甚至凡事都用它來衡量一下,卻往往忘記了它的前提。

其實眼睛看東西取決於很多因素。大家可能都知道,眼睛觀察事物的過程,就是人的眼睛採集到物體直接、或間接發出的光,聚焦到人的視網膜,再通過視神經傳導到大腦(的松果體),然後被加工成某種信息,人就感覺到看到某種東西了。其中,每一個環節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實現的。

A:你所說的「一定條件」是指什麼呢?

B:我指的首先是,人眼所能觀察的只是光,眼睛看不到聲音,也看不到無線電波。大家知道,我們人類現在所能認識的物質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四種:電磁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而光是一種電磁相互作用,它只是四大相互作用中的一種。而且,人所能看見的光叫做可見光,它只是整個電磁波範圍中非常非常微小的一部分(波長在400nm到大約800nm之間,1nm即一千萬分之厘米)。超出這一範圍,人眼就無法看見。比如,家用電器的遙控器中發出的紅外線人眼就無法看見。紫外線人也看不見,而企鵝就能看見某些紫外線。

A:你是說,在世界上四種物質相互作用中人眼只能看到一種而且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B:是這樣。另外,物體太暗、太亮、太小、太大、太遠、太近、或太快等,都會妨礙人看到或看清東西。正因為這樣,人才不得不藉助于燈光、望遠鏡、顯微鏡、墨鏡等等。

再有,除了人眼普遍的局限性之外,每個人自身眼睛的不同情況也決定了每個人用眼睛觀察事物的不同。比如,色盲的人看到的就和一般人不一樣,他的眼睛反映的顯然與實際不同。那盲人就更不用說了。其實,在企鵝眼裡,人類都是對紫外線的色盲。

總之,人眼反映的不一定是物體的本來面目。這是人眼本身的局限性和個人的狀況決定的。

A:可是,人眼睛看不見的,我們現在可以用儀器測啊!儀器能測到的,我就認為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反映了事物的真實面貌,這種想法不對嗎?

B:你這個問題提得很好。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很多人,特別是搞科學的人,對人眼的局限性都有一定的認識,不會簡單、狹隘地否定人眼看不見的事物。我們都懂得現代的儀器可以測量眼睛看不到的東西。例如,人的眼睛看不見細菌和微生物等,但是,我們用顯微鏡就可以觀察得到。天文望遠鏡可以觀察到肉眼無法看到的星體。儀器還可以用來測量紅外、紫外、X光等不可見光,等等。總之,發達的現代科學,讓我們感覺到儀器似乎無所不能,使得許多搞科學的人不自覺地形成「儀器萬能」的觀念。這種潛意識中對儀器的信賴往往阻礙我們正確認識客觀事物。

A:你說,「對儀器的信賴阻礙我們正確認識客觀事物」,可我認為,儀器是在幫助我們認識客觀世界呀!怎麽到成了阻礙了?

B:儀器作為人的眼睛或感官的延伸,確實能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但是,和人的眼睛一樣,儀器測量東西同樣有它的局限性。

A:怎麼講呢?

B:首先,任何儀器都有一定的適用範圍,超出這一範圍的,儀器或者不能準確地測量,或者完全無法探測。比如,我們現在最先進的電子顯微鏡能測到一百億分之二米的微小物體,可是用它卻測不了氫分子中的氫鍵。因為氫鍵距離(簡單地說就是氫分子中的兩個氫原子之間的距離)大致是這一解析度的1/3,更不用說用它直接觀察更小的原子、原子核和其它基本粒子了。另一方面,現有的最大的Hubble天文望遠鏡所能看到的最遙遠星體距離地球約155億光年,更遠的就看不見了。

A: 但是人們不是在不斷地創新和發展嗎?新的儀器不斷地製造出來,我們可測量的範圍不就越來越大嗎?

B:是可以這樣講,但是,不要忘記,儀器是人設計和製造出來的。每一種儀器在設計和製造出來的時候,其目的已經被確定,都是用來探測物體某種單一的或已知的特性。比如雷達只能用來接收微波信號,卻不能測量紫外線或超聲波,而超聲波感測器只能探測超聲波,但不能探測微波或其它電磁波信號。對於人類還不知道的東西,就無法用現成的儀器測量,甚至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儀器。比如,在沒有認識X光之前,根本就沒有想到用儀器可以探測到它,也沒有現成的儀器可以測量X光。所以說,在發現人類還不知道的東西方面,更體現了儀器的局限性。

A:那後來是怎麼發現的X光呢?
B:X光是在1895年由德國的科學家倫琴(Wilhelm Roentgen)偶然發現的。有一次,倫琴在做完實驗離開實驗室后,突然想起自己忘了關閉電源,就又返回實驗室。結果看見另外桌上的熒光紙上發出的冷光。由於實驗室中的陰極射線管是用黑紙包著的,這促使他想到一種新的、能穿透黑紙板的東西。進一步的實驗證實了這種能穿透包括人體在內的很多物體的未知射線。由於當時人們對這種射線一無所知,倫琴就用未知數X來命名它,稱其為X射線。倫琴還利用X射線拍攝到了他太太的手指骨骼,成為世界上第一張X光片。有趣的是,在這張手指骨骼的X光片上他們的結婚戒指清晰可見。倫琴因為他的X光的發現而獲得了1901年的第一個諾貝爾獎物理學。據說後來有些物理學家也聲稱曾經發現過這種現象,但他們認為是干擾而想方設法排除,結果錯過了發現X光的機遇。

A:但是,我聽說對於預測或推斷未知的東西,人們可以設計專門的儀器來測量呀。比如,我的一位學物理的朋友有一次告訴我說,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中預言了引力波,什麼是引力波?我也不大懂,為了測量這個引力波,各國科學家建造了一些設施來探測它。

B:是這樣的,為了探測未知的東西,科學家們必須設計專門的儀器,花費巨大的財力、物力,最後能否可行往往還是個問題。比如,英、德兩國科學家從95年9月開始,在德國的Hannover特意建造了這樣一個耗資巨大兩臂總長1200米的激光干涉儀裝置–GEO600探測儀試圖探測引力波(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言之一,簡單地說,引力波是由物質的運動引起的彎曲時空的擾動),這一裝置由埋在隧道中的巨大真空管連接。但是科學家們預計,干涉儀運行后需要一年的連續累積時間才能測到有意義的數據。最後能否可行還有待觀察。所以說,儀器雖然能夠在探測未知世界方面對人類有所幫助,但它確實不是萬能的。

據推斷,宇宙中有至少90%的物質是觀察不到的所謂暗物質。對於這些東西,目前人類還根本沒有發明任何有效的儀器進行實質性的探測,只能根據其它現象間接地推斷。

A:很多東西眼睛確實沒法看到。儀器也不是萬能的。不過,人的眼睛能夠看得見並看得清楚的,總應該是真實的吧?

B:那也不見得。正如我談到的,人的眼睛看到的只是通過可見光反映的物體這樣一個側面,而且,由於人眼的局限性,人看到的往往是這一側面中的局部。

記得我念研究生時的一個老師給我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曾經回到他偏遠的家鄉,當他給一幫年長的鄉親講述地球的結構時,一位老太太就打斷他說,「我活了六,七十年了,看到的明明都是平地,怎麼是個球呢?是個球我們怎麼住啊?」大家聽了可能覺得可笑,其實仔細想想,我們在還沒上學之前,在兒童時代,如果沒人告訴我們,我們可能也想不到地球是圓的。從沒接觸過外界的農村老太太,不就是長期由「眼見為實」來認識一切嗎?並形成了一種觀念,由於固守這一觀念,妨礙了她認識客觀世界的真實情況,鬧出了笑話。

A:這確實很可笑!象這樣認識地球的,恐怕在今天不多見了。

B:當然,這隻是一個很極端的例子。
再舉一例,在十字路口你看到綠燈並開車通過,這似乎沒有什麼問題。可是如果你的車速快到一定程度時,你同樣看到綠燈而行,我作為旁觀者卻告訴你是在闖紅燈,你一定說我是精神病。如果我告訴你當你車開得特別快的時候,看到的綠燈實際是紅燈,你可能不相信。可是,你知道嗎?這是真的,在物理學中這叫多譜勒效應。

A:是嗎?你能告訴我們什麼是「多譜勒效應」嗎?

B:當一個觀察者飛速接近光源時,就會出現所謂的「紫移」(也叫Blue Shift),「紫移」就是在觀察者看,光的波長變短,就是顏色向紫的方向移動,例如,紅色的變綠色。

A:就象你剛才講的,高速車輛開向紅燈,看到的是綠燈。

B:對,而當觀察者飛速離開光源時,就會出現「紅移」,就是光的顏色向紅的方向移動。這就叫多譜勒效應。當然,只有當觀察者的速度可以和光速相比的時候,才可能出現那麼大的紫移。原理上是這樣的,但在交通燈的例子中,實際的紫移是微不足道的,不然的話,交通燈就得重新設計了。而用Hubble望遠鏡從遙遠的星體觀察到的光譜中,就普遍觀察到非常大的紅移現象。由此,科學家們推斷,遙遠的星體都在快速地離我們而去,這還是所謂的宇宙大爆炸理論的主要依據之一。

以上例子,我想說明的就是人眼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實的。

A:照你所說,眼睛能夠看得見的,也不一定是真實的,一般人好象難以想到這點。

B:是這樣。其實這裏邊還有個觀念的問題。人們往往不假思索地維護自己已經習慣和看得見的,反過來又不假思索地否定自己眼睛看不見的。

這種不假思索地相信自己的眼睛,除了可能會妨礙我們認識真理之外,有時還會在不知不覺中被人利用。比如,電視廣告、電視節目等就會利用人們對自身眼睛的依賴或信賴、用視覺效果增強真實感,從而影響觀眾。

A:你不說的話,我還從沒想到過這一點,是有這種情況,廣告上演的挺好,買回來就不那麼好了。

B:另外,觀念還會造成「人看不見的就不相信和不承認」。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人體經絡。人體經絡是中華醫學的精華之一,針灸在中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二千多年以來,針灸的治療效果和人體經絡理論對中醫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但是,人的眼睛看不見經絡,長期以來,人們用儀器也探測不到人體的經絡。所以,很多人就懷疑、不相信經絡。直到外國人探測到了經絡之後,我們才相信。

A:外國人探測到了經絡嗎?你能給我們介紹一下他們是怎麼探測到的?

B:一對蘇聯工程師基利安夫婦叫基利安(Kirlian),用在人體上加特殊的高頻電場的辦法對人體攝影,發現了人體的光暈。被稱為基利安攝影術。人們用基利安攝影術拍攝到在人體各個部位會發出彩色的光環和光點。而某些部位的光點特別明亮,而這些部位,恰好和中醫的741個穴位相吻合。這就直接地證實了經絡的存在。我們不少人都不去考慮為什麼針灸在過去二千年中起那麼好的作用,懷疑經絡,而等西方社會承認了才開始相信。

A:這很有趣。現在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相信中國的經絡學並且用針灸治病。

B:是啊。事實上,不光是「看不見的不相信」,由於受觀念的左右,我們對有些東西甚至「看到了也不相信」。我講個我小時候的事情,在我五,六歲的時候,一次高燒昏迷之後快蘇醒的時候,感覺自己非常安寧地、靜靜地從高處看著下面,我看到我睡在床上,親人和鄰居焦急地看著我,我感到非常不解,因為我不是好好的嗎?又清醒又平靜,後來我慢慢地回到床上。這件事情一直在我的腦海中記憶猶新,一直伴隨著我上大學。然而,由於不能理解,特別是經過四年大學的理科訓練,更無法理解和接受這一現象,逐漸地就把它淡忘了。後來來美國后,有機會聽到一位道家太極拳大師,講述他在完全清醒的打坐狀態中的類似經歷,才喚起我的這段兒時經歷,並開始認真思索這背後的含義,我體會到觀念對人的障礙。觀念可以讓人「看到了也不相信」,這顯然不是理性的表現。

A:你的這個經歷好象有人稱之為「元神離體」或「靈魂離體」?我聽說有不少人有過這種經歷,西方出了一些這方面的書。但是很多人不相信。

B:是這樣的。西方科學家已經在這些方面有很多突破。我還有一位同事給我講了他弟弟在某研究所從事特異功能研究的一段親身經歷。他弟弟當時是該所的碩士研究生,與其他研究生一起,設計了一個實驗,邀請了一個有特異功能的十幾歲的女孩,來為一名患者診斷治療。這名患者是一個研究生的親戚,住在東北農村,和這女孩從不認識。這女孩不可思議地在極短的時間里診斷出了病,同時又治好了他的重病。所有在場的人都非常驚訝。當我問到,「那你弟弟現在信不信這」時,回答是,「他無法否定這一事實,但他還是半信半疑」。原因是他無法解釋。

可見,在固有觀念的作用下,人甚至不願承認客觀事實,甚至「看見了也不相信」。

總之,我們看到,固守「眼見為實」的觀念,會使人變得狹隘,懷疑任何人眼看不見和儀器觀察不到的事物,從而阻礙人認識新事物和看到事物的本質。在這種觀念的左右下,人看不見不相信,甚至看見了也不相信。要認識事物真實的一面,要有所突破,就應該清醒地認識人眼、人的感官、以及儀器在觀察事物時的局限性,用開放的思維方式,理性地思考、認識世界。

A:看來「眼見為實」里還有不少不同的道理呢!姚先生,非常感謝你給我們講的你的看法,還有這些有趣的故事和知識。謝謝您!

觀眾朋友們,感謝您收看我們的節目。下次節目再見!

發稿:2002年7月3日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