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傳統科學

2013年06月23日 22:57     評論»

庄偃紅 北京工業大學講師

實證科學已經走到了它的終結,再往前發展所發現的幾乎都不是它框框內的東西了。但實證科學的終結並不意味科學本身的終結,如果人類能重新認識一下宇宙和自己,讓傳統的思維習慣發生革命,建立嶄新的科學觀,科學也許真的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新的科學觀在看待人與宇宙的關係上與傳統科學有何不同呢?傳統科學認為「物質」世界不容摻進任何精神「雜質」,那麼人這一萬物之靈就得從生育滋養他的宇宙母體中排斥出去,宇宙成了獨立於心智的純粹「客體」,人成了在宇宙之外,不受它影響的客觀的「觀察者」。這一身份使科學走了一條依賴感官感知能力的外在認識路線。新科學觀則認為,能量構成的宇宙既有物質的一面又有精神的特性,無異於活的大生命;人體就象宇宙大生命上的一個細胞;是一個小宇宙,他與外面的宇宙在每一空間層次上都是對應的、相通的,比如裏面有原子,外面也有原子,他包含了一定宇宙範圍的全部信息,和其中的一切變化保持呼應。所以我們也有一切物質所具有的、在感官之外各個層面與宇宙交換信息的潛能。不僅如此,人又是萬物之靈,是天地間最珍貴的生命,因為人還具有任何動、植物都沒有的更高級的精神特性—道德,能夠通過規範一言一行,約束內心的實踐來去除不好的思想,凈化心靈,同化更高層次的精神標準,從而超越自身,自我創生為更高級生命。人的本性和萬物的本性一樣,也應在極微觀下就造就好了,而物質越微觀其能量層次越高,所以人能凈化到接近於本性生活的時候,就意味著深入到自身內部和宇宙的更微觀,也就是進入到更高的物質層次了,那時就會突破現有空間認識方式和生存方式的制約,返出超常潛能,宇宙那偉大的現實就會向我們真實地顯現。

中國古代實際上就走了這樣一條直接針對人體、生命、宇宙之關係來研究的科學路線。它主張「天人合一」,「天人相通」,人的本性與「天」的「根本神性」合一〔11〕。當時社會各行各業都講究打坐、靜心、調息、重德,這樣,人經過返本歸真的修心之路,返回到本性中去,就順應了天理,那時另外空間里原本對人來說摸不著、看不到的無形的東西就會一下子反映到人的空間場範圍中來,變成可以感觸到的有形的東西,人就從內在身心上體悟到宇宙的脈搏,萬物的本質,並獲得身心的大自在。故莊子曰:「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12〕;王陽明強調「天下之物本無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這種「證悟」方法或許比西方的「實證」更直接、更實在、更科學。

未來的新科學與中國古代科技在智慧上有著淵源的聯繫,另闢了一條與傳統科學完全不同的科學路線,它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1.注重道德精神內涵。傳統科學偏重物質手段和現代化的工具,無論解決什麼問題都從研製相應的技術入手,而不尋找內在的精神原因,從而把自己囿於狹隘之中。而未來科學體系必定會把善的內容包含進來,並置於科學活動的基礎、核心,不斷提高心性標準,打破舊觀念,把合乎道德,實現真與善的統一作為衡量科學水平高低的標準和科學的最高境界,使人能不斷升華到更高更高空間,享受那裡面的真理和美好生活狀態。

2.內求的路子。向內心去努力、去探求,而不同於傳統科學一味向外發展最外在的感官外延技術,或制定越來越周密的外在控制體系,如法律。量子物理學「測不準原理」也發現,雖然人的存在與否不會影響到宇宙的存在,但人怎樣生存、怎樣認識卻直接影響到宇宙向他顯現的樣子,如果改變了原來的測量方式,觀察對象顯現的性質也會改變。對應于感官能力,物質世界恰好顯現了大分子這層空間的性質。不斷從內心完善自己,在返本歸真上下工夫,或許有一天人類能站在微觀的空間當中,內在地研究宇宙,從根子上解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

3.超常。人體中原本存在著超出感官能力,在另外空間與宇宙直接進行信息交流的意識潛能,但由於過分強調物化工具而退化了。當心性的提高使最表面物質層次對人體的制約力不那麼強了的時候,被抑制的潛能會重新恢復,這些潛能在感知方式、思維方式、證實方式上整個都是超出常規科學範圍的,可以進入另外空間較直接地去認識。

4.開放性。傳統科學看中下定義,把概念規定得很死,其實就成了限制人思想發展、生命升華的框框;未來科學不注重下定義,會融入更多人文氣質,不斷放棄較低層次觀念,智慧就不斷突破到更高層次上去,創造向宇宙開放,推陳出新,永無止境的活的體系。

新科學並不完全拋棄傳統科學,而是立足在新的基點上,根據自己發展的需要,重新決定對傳統方法的取捨,保留有價值的東西,將其變成自己體系的一部分。但把它從權威的寶座上拉下,降到其應有的位置。

現在給新科學畫出輪廓還為時過早,那是靠未來人類的摸索、實踐來描繪的,本文只是想給人們提供一個新的思路,新的視角。今天的人類有幸站在比古人更高的起點上直接去思索宇宙法理,了解了人與天更本質的關係,可按照從宇宙法理內涵中引申出的更高的精神標準提升自己的境界、層次,中國古人又為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科學遺產以資借鑒。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新科學能夠解決傳統科學遺留的一切痼疾,讓新的人類生活在合乎本性、優美和諧的環境中,那是超越以往一切時代的更高的高科技。

發稿:2002年6月24日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