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遊 見證神跡

2017年01月19日 10:33     評論»

來源: 大紀元

削平群雄一統天下,於煌煌寰宇開疆拓土,遠國絕域也納入大唐版圖。唐皇聖德遠播四海,號為宇內偉人,受其聖德感召的四夷百姓也遷居中土。大唐政令遠播西域、朝鮮和越南,而大唐國威威震天下,亞洲諸國乃至歐非兩洲,莫不知唐。

唐太宗號為「金輪聖王」,以文德教化天下,與貞觀臣民共締天朝盛世。貞觀之治,海納百川,對東西方各種宗教和修鍊保持開放、包容和扶持的態度。蕃僧入唐翻譯佛經,而唐僧玄奘則西遊天竺,見證釋迦神跡之時,也將大唐聲威傳至天竺。(《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玄奘,俗姓陳,名褘,洛州偃師人(今河南偃師)人,生於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隋朝大業末年出家。由於他精通佛教的經藏、律藏、論藏,因此世稱他為「唐三藏」。

玄奘常常緬懷佛陀住世時的,為此翹首企盼有朝一日能親臨西域瞻仰鹿野聖苑。同時,精通經律論的玄奘也發現很多佛經翻譯存在錯誤,為辯真偽洞悉原意,立志西遊廣求佛經真本,以便日後翻譯出較為完善的佛經。(《舊唐書》列傳第141)

當東方正值大盛之時,貞觀三年(629年),玄奘手持錫杖啟程西遊。他歷經重重險阻和危難抵達天竺。他在印度、西域前後歷時十七年,途經一百多個國家,沿途受到高昌、屈支國阿耆尼王、梵衍那國王、迦畢試國王、戒日王等國王的禮遇和尊待。(梵衍那:今阿富汗最西段的巴米安一帶。迦畢試:今阿富汗西部喀布爾河流域附近。)

玄奘遊學天竺期間,參拜了釋迦佛住世時的聖跡,目睹佛塔放光、佛牙舍利等神跡,詳細記載各國名勝傳說,向高德僧侶尋訪佛法真諦。

當深廣如海的真理消除他心中的疑問後,玄奘攜帶六百五十七部佛經,於貞觀十九年正月回到長安,並奉唐太宗之命翻譯佛經。

玄奘到達阿踰陀國頂禮聖跡後,前往阿耶穆佉國。玄奘和八十多人乘舟東渡恆河,不料舟行半途被盜賊劫持。每年秋祭之際,這些盜賊都要找一個相貌端莊的人去祭天。盜賊在船上轉了一圈,選中儀錶俊朗的玄奘,強行把他放入壇中,準備燒火蒸煮。玄奘見狀已不能倖免,於是請盜賊稍等片刻,他要澄心凈意專註誦念彌勒尊號,希望來世能夠教化這些盜賊,以使他們遠離罪惡。

就在這時,狂風陡起,一片飛沙橫行,折斷河岸兩邊的樹木,又一陣狂風襲來掀翻賊船。眾人對盜賊說:「這位法師不辭艱險危難,為求佛法遠道而來,將來要以佛法福祉他邦。你們如果殺害修行之人,會造下最大的罪惡。希望你們殺我,也不要殺害他。」

這些盜賊被玄奘的氣宇所感,最終放下殺人祭天的惡念,紛紛把刀扔進恆河,對著玄奘頂禮懺悔。西域百姓聽說此事後,驚嘆的說道,若不是法師求法心切,又怎能夠感動天地呢?(《續高僧傳》P. 34~35)

玄奘行至梵衍那國,其國王城東北有石佛立像,用珍寶裝飾而成,金色光耀,非常絢爛。此國崇佛的風俗很特別,國王每次召開無遮大會期間,都要把國庫的全部財寶施捨給僧眾,而後國王又捨身出家,再由百官群臣從僧眾那兒贖回國王。這一風俗成為梵衍那國的重要公事。

在迦畢試國有一座質子伽藍,佛院東門的大神王像右腳下,有一座儲存珍寶的窖窟,由質子所埋藏。上面銘文鐫刻著:「本寺朽壞之後,取此修繕。」有一國王貪婪凶暴,聽說寺中藏有大量珍寶,就用武力驅逐僧眾,當他要發掘寶藏時,神王頭上的鸚鵡像卻拍打著翅膀,大聲鳴叫,以致大動。國王和士兵見狀驚恐逃散,有的跌倒在地,癱軟到無法動彈。良久才能站起來,他們紛紛謝罪懺悔而歸。

玄奘行至天竺的烏仗那國(今印度河上游及斯瓦特河地區),記載了忍辱仙的傳說。釋迦佛的前身之一曾是忍辱仙。暴惡驕慢的羯利王因嫉恨宮女棄王而去聆聽佛法,下令將忍辱仙截去耳鼻手,但佛陀依然完好圓滿。國王的暴行招致天怒人怨,當時陡起飛沙走石,天雨傾盆而降。國王見狀心生恐懼,最終悔悟皈依佛法。

在阿波邏羅龍泉中有一惡龍,常行颶風暴雨,摧毀莊稼。釋迦佛來到此地後,憐憫此國百姓所受的苦難,於是手拿金剛杵敲打山崖,興風作浪的惡龍非常驚恐,出來後皈依佛門,聆聽佛陀說法。在龍泉的西南方有一塊碩大的磐石,石上留有如來佛足的痕迹,當初釋迦佛降伏惡龍,在此石上留下的足跡,當地的百姓常以花香供養。龍泉下游有一塊釋迦佛留下的洗衣石,至今石上的袈裟紋樣都還十分清楚,猶如雕刻一般。


現存於鹿野苑的阿育王石柱頭(Pdpics/維基百科)

玄奘抵達呾叉始羅國(今巴基斯坦伊斯蘭堡西部拉瓦爾品一帶),禮拜阿育王建造的窣堵波。昔日釋迦佛在此地留下印記,未來彌勒佛出世之時,會有四大寶藏現世,此地是其中之一。這一帶屢經地震山搖,惟有佛陀留下授印之處,從未受到影響。很多人聽說此事後,紛紛前來挖寶,反而大地震動,使他們不能站立。

阿育王棄暴歸佛後,就在此地修建窣堵波。每到齋戒之際,此處常放光明,但見天神飛舞散花奏樂,眾人共睹祥瑞之景,驚嘆佛國之妙。有一位婦人久患惡瘡,被家人拋棄。她獨自一人來到窣堵波,對著佛陀的聖像頂禮,悔悟生平所做的不善。她看到庭宇有污穢不潔之處,即獨自清掃乾凈,到附近采來鮮花,以花香塗抹殿宇神像,又采來青蓮重新鋪滿大地。天神看到婦人禮佛的善願,就為她除去惡疾,並使她的容貌改善得更加妍麗。昔日惡臭不堪的身體,也因為以花供佛的緣故,遍生氤氳之香,如同青蓮的芳香一樣。

這一帶也是阿育王的太子被抉去雙目的地方。太子名為拘浪拿,由正宮所生。拘浪拿太子儀貌妍雅,非常仁慈。皇後去世後,阿育王的繼室驕奢淫逸,以讒言惑亂阿育王,並常威逼太子,太子不敢忤逆,每次被父王的繼室刁難,惟有退身忍讓再三謝罪。阿育王受后妃的讒言所迷惑,派太子鎮守偏邦,不得回宮。后妃欲除去太子,命人假作詔書,用紫泥封記,待阿育王昏睡之時,啟他的齒印作為大王的印記,后妃的詔書責令太子不恭,命他剜去雙目,並把他丟棄到深山野谷,讓他徹底斷絕王族。

太子見到紫泥齒印,信以為真是父王的命令,當下被人抉去雙目。那些傳令的使者見太子非常凄慘,心生憐憫,放了他一條生路,沒有把他棄置荒野。太子雙眼失明後,只好以乞討為生,經年輾轉,才來到父王的都城。太子妃一直不離不棄陪伴在太子身邊。他們來到都城後,太子妃哀嘆道:「昔日身為太子,如今卻是乞丐。我們身在父王都城,如果有機會一定要為太子伸張冤屈。」

於是二人商定,等到深夜人靜之後,他們來到王廷的內廄,對著清風長泣哀鳴,二人鼓起箜篌,藉著夜色清寂,希望喚回父王的心。說也奇怪,當夜阿育王輾轉難眠,步出內室獨上高樓,忽然聽到如此悲怨的歌聲,很像太子的聲音,於是問內廄是誰在唱歌?內廄把盲人引上高樓。

阿育王一見是雙目失明的太子,衣衫襤褸,形容枯槁,震驚地問是誰害他到這個地步。為甚麽自己的愛子身為國儲,還要遭此厄運?太子聽到父王的聲音也非常悲傷,跪著說道:「是孩兒不道,行事有違上天。因此收到父王的詔書,命孩兒自抉雙目。王兒不敢抗命,逃避斥責。」

阿育王方才明白是后妃偷啟他的齒印殘害皇子,就把后妃處以極刑。當時,都城有一位德行很高的大羅漢,他在宣法之前,命人準備器具,接收眼淚。他為眾人宣法之後說:「如果我所宣揚的佛理,沒有違背佛陀的旨意,也沒有產生失誤,就願眾人的眼淚凈洗盲人的雙眼,使他復明如初。」眾人虔心聽聞佛法,湧出喜悅的眼淚,治好了太子的盲眼。

類似釋迦佛行神跡、西域諸國的傳說,在《大唐西域記》中留下大量筆墨。玄奘親自參拜釋迦佛昔日所經之地,禮拜佛陀留下的種種聖跡,阿育王建造的崇佛殿宇以及盛況,詳加記載傳於後世。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