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義!知識分子需要「儒家」!(圖)

2016年11月28日 2:17     評論»

作者: 傅佩榮


思想涵蓋了無窮的人文關懷,東西方都可討論、運用。(網路圖片)

接續〈大問題還需要「儒家」嗎?〉一文。

可是問題又來了,人與人的關係可不可以很理想地統統做到呢?一個好父親一定是個好兒子嗎?一個好丈夫一定是個好朋友嗎?太難了!因為人與人間的關係是多重的、複雜的,人只要活在世界上、與人群互動一天,便會覺得有所不足,有更高的境界可以去追求。這就是儒家,常常覺得不足,覺得有壓力。可是如果只看到壓力,還不是儒家,壓力和快樂同時出現,才是儒家的特色,正面看待世界,了解人性向善,使個人與整個世界的人都有適當的關係。

自然與環保

一般人認為,儒家在這方面比較弱,說得較少,這點我們同意,因為並沒有污染的問題,所以也就沒有談環保的必要,這是時代的限制。那麼,儒家對自然抱持什麼態度呢?

基本上,儒家是以「人」為本位,發展出四個立場:一是競爭。古代的人和的競爭很激烈。二是利用,利用大自然可以使的生命更為安全,更加發展。三為保護,例如各種天災人禍造成自然界的危機,我們要加以保護。也是會打獵的,只不過孔子射鳥時不射巢中棲息的鳥,釣魚時「釣而不綱」(7.27),這是仁者「取物有節」的表現。四為欣賞,這是最高目標。《論語》中曾皙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11.26)這種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描寫,是《論語》中得到孔子讚賞的少數篇章。其他的學生要當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孔子並沒有特別的表示,因為那是學以致用的,而且要靠外在的條件才能實現,可是與大自然的和諧快樂是可以自己掌握的。

這是最難講的一點,也是今天認識儒家的關鍵所在。研究儒家的人常常談到前面三點就停了下來。我先說一個事實,恐怕諸位很難想像,孔子每天吃飯前「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齋如也」(10.11),也就是雖然是粗糙的食物,可是一天三頓飯前,一定先恭敬地祭祀,懷念先人。由此可知,孔子每天想著他和超越的力量在一起,也從來沒有否定過鬼神的存在,祭祀時也是「祭神如神在」(3.12),就好像祖先真的在面前似的。今天我們看一個人祭拜時恭敬虔誠,都會覺得那是適當的,可是,我們不會問佛、上帝,到底在哪裡?如果一定要問他們在哪裡,那就是我們先把問題想錯了,認為他們一定要佔有一個地方,才能與人建立關係,這是不對的。超越界的確是不可知的,可是不可知不等於不存在。

一、靈魂

世界各大宗教、哲學都不會說,「人」只有、心理兩個因素,因為這樣的人太簡單了。身體一定會死,而身體一死,心智就不能運作了,這樣並不符合我們所了解的人。所有的宗教、哲學都會強調人還有一個「靈」。靈,可以說是很玄,是soul,靈魂;或是spirit,精神。

換句話說,靈就是給自己的生命特別意義的能力。譬如說,人可以在貧困中感到快樂,這種快樂是人在理解了一些道理后,再進一步,推到根源,感受到自己與宇宙的相通、合一的體驗。這種體驗與身體無關,身體可以窮困,而心理能力上,認知的範圍還是很有限,可是靈的精神力量表現出來后,卻可以跟上下古今整個精神相通,可以擺脫所有的壓力,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這是我們說到儒家時,特別要強調的。

我們常好奇儒家對人生的目的有什麼看法,可是我們又害怕聽到「行善避惡」這樣的答案,因為既然宗教也都是教人行善避惡,我們又何必需要儒家呢?可是儒家的行善避惡,不是出於一種獨斷的教條或權威,而是從經驗出發,作理性的解釋。

二、儒家與宗教不衝突

很多人問我:「儒家能不能與宗教配合?」其實它們是不衝突的。原因在於所有的宗教所談的,是生前死後的問題,人生只是一個階段,只是生滅流轉的過程,不是重點。宗教鼓勵人們忍受生命中的痛苦,因為死後可以進入一個平靜安詳的涅盤世界,或者天堂。而儒家談的是生死之間的問題,也就是當下的生命,認為這才是我們所能掌握的一切。所以孔子講到他的信仰經驗時,特別值得我們注意。

孔子本身重視的是信仰,而較不重視宗教。宗教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制度化的組織,所以講到宗教時,就會強調有什麼教義、儀式、戒律;信仰則是人和超越界建立的關係。宗教是隨時代、社會的特定情況轉化的,可是宗教的本質不變,本質是什麼?就是信仰。

現代知識分子,需要的是一種開放的心靈,這樣的開放,不能只向時間開放,也要向超越於時間、空間的超越界開放,也就是保留一個空間給信仰中的密契經驗。

知識分子需要儒家

我們今天提出「知識分子需不需要儒家」的問題時,我覺得需要,這有很多理由:第一,儒家是一個相當完整的系統,涵蓋了從個人自覺開始,一直到和超越界的關係,也就是信仰;第二,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代表生命是不能靜止的,必須不斷地自我超越,從自我超越到群體、超越到自然界、再超越到超越界;第三,生命是不斷提升的過程,人生的境界是有高低的,其標準就是心靈開放的層次。當我們把這個系統掌握住,再來問這是個什麼時代?

依我看,這是個後現代主義的時代,它有幾個特色:一是價值歸零。所有的價值都要重新開始設定。二是生活拼湊。現代人的生活內容,沒有什麼標準,從我們的食物、服裝、品味去拼湊而成的。三是當下即是。就是我看到了就算,我沒看到就什麼都不算。這樣的社會為什麼需要儒家呢?因為儒家可以在這個價值歸零的時代,重新架構一個配合人性的價值系統,這不是禮教吃人,這是符合人性的。對中國人來說,如果沒有儒家的思想,人就只是一個人,什麼意義與價值都說不清楚了。

二十世紀,有多少學派出現,可是不能否認,儒家中有一些永恆的東西,就是它對人性的洞悉。儒家鼓勵每個知識分子,都要對天下人負責,這也是古代以來,儒家的許多聖人,一輩子都在為百姓憂心,永遠無法自我安頓的原因。這其中展現了儒家無窮的人文關懷,這種關懷不限於一時一地,而是涵蓋現在、未來的所有人類,以這樣的胸襟出發,自可顧及以上所說的四個層面。所以現代的知識分子當然需要儒家,不但中國的知識分子,包括外國的,甚至整個人類都需要儒家的思想。

責任編輯:雲淡風輕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