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相撲文化解密

2016年08月18日 8:17     評論»

文|曹景哲相撲被稱為日本的國技,具有悠久歷史。(Getty Images)

相撲被稱為的國技,具有悠久歷史。(Getty Images)

 

7月23、24日,日本流行節(J-POP Summit)在舊金山的Fort Mason Center舉行,有5萬人左右到場。除了流行音樂,作為傳統文化的相撲,引起了筆者的注意。

在日本流行文化節上介紹溫泉旅館的宮本一輝(Kazuteru Miyamoto),來自日本東京附近的秩父郡(Chichibu),曾經是一名職業相撲力士。宮本4年前退役后,開始經營旅館,他在相撲時代的名稱為劍武輝希(Teruki Tsurugidake)。

宮本介紹說,自己小的時候體格就比較大,父母看到電視里的相撲力士非常榮耀,就希望他能學習相撲。在日本,從小學開始就有相撲道場,大學還有相撲俱樂部。職業相撲手有七百多人,能進入相撲界最高級別——「幕內」的只有70人左右。宮本最後進入到了幕內行列,並以幕內力士身份退役。

相撲是日本的國技 地位崇高

 

白鵬橫綱在2016年的新年儀式上。(Kazuhiro Nogi/Getty Images)
白鵬橫綱在2016年的新年儀式上。(Kazuhiro Nogi/Getty Images)

 

代表日本的傳統──相撲,在相撲台(土俵)上對戰的男人的魁梧身軀、簡單易懂的比賽規則、擁有悠久的歷史的傳統體術和比賽現場的壯觀場面,都讓日本人及外國人深深地著迷。

相撲最早出現於宗教活動,原是在豐收季節為了感謝神明、祈求五穀豐收,在神社舉辦的供奉儀式。到了奈良時代(710年~),相撲活動才正式進入皇宮,成為年度盛大的競技大賽,也被視為柔道的起源。再加上皇室的介入及贊助,使得這項活動漸具規模,也更接近現代相撲的雛型。

職業相撲包括「十兩」與「幕內」兩大層級的比賽。幕內是相撲的最高層級,由低至高又分為前頭、小結、關脅、大關、橫綱等位階。相撲的最高位階被稱為橫綱,是在力士當中所遴選出「心、技、體」兼備的最優秀力士,賦予神聖的「綱」的圍系。

 

相撲力士在比賽前撒鹽,表示驅邪和祈禱。(Getty Images)
相撲力士在比賽前撒鹽,表示驅邪和祈禱。(Getty Images)

 

土製的相撲台(土俵)中央則埋著日本的主食──米等作為供品,而相撲力士輪流抬高左右腳的動作稱作「四股」,為的是要蹬地驅趕惡靈、邪氣。

相撲力士在正式比賽前,要「撒鹽」、「塵」、「四股」、「蹲踞」。力士在賽前撒鹽,除了表示驅邪,還有向神祈禱,保佑自己不要受傷之意。「塵」,即「塵水手」之意,表示自己沒有帶任何武器上場。「四股」乃是以雙腳輪流頓地,藉由力士威武的身軀,來鎮懾躲藏在地底的邪靈。「蹲踞」:腳掌尖著地,雙膝外張、上身挺直、穩腰並將雙肩放鬆,將手放在膝蓋上,此舉是表示尊重對手之意。

相撲力士的脂肪可能比你還少

 

前職業相撲力士宮本一輝。(曹景哲/大紀元)
前職業相撲力士宮本一輝。(曹景哲/

 

而胖得看起來很不健康的相撲力士,其實體脂肪都沒有很高,甚至有些力士的體脂肪可能比完全沒運動的瘦子還要少!體脂肪最少的幕下力士的隆的山關只有8.7%,有些力士可能體脂肪還是有點高,但跟同類似身高體重的人相比,體脂肪還是相對的少了許多。如身長192cm、體重158kg的白鵬關體脂肪是25%,而身高185cm、體重133kg的日馬富士關的體脂肪也只有23%。

其實這些力士因為經過嚴苛的訓練,體內充滿了肌肉,只是因為肉太多無法像健美選手顯現他們的肌肉而已!而為了避免在比賽過程中受傷,訓練筋骨的柔軟度也是重要的功課之一!所以他們的筋骨其實跟跳舞、做瑜伽的人差不多軟。

 

相撲每天從清晨開始就要進行訓練。(Getty Images)
相撲每天從清晨開始就要進行訓練。(Getty Images)

 

宮本說,相撲力士的訓練生活是很辛苦的。每天早上5點就起床,開始做練習——「稽古」(Keiko)。稽古的內容有四股、鐵炮、股割(均為運動名稱)等基本的運動。午睡后,下午要進行身體訓練。

相撲力士是如何長得這麼壯呢?宮本介紹說,主要是和睡眠。相撲力士每天都要吃一種叫「相撲」(Chankonabe)的料理,放入很多的肉和各種蔬菜,每頓都吃很多,吃完后就睡覺。為了保持體重,相撲力士每天要午睡2、3個小時。

 

保證相撲力士巨大體格的傳統料理「相撲火鍋」。(Getty Images)
保證相撲力士巨大體格的傳統料理「相撲火鍋」。(Getty Images)

 

「相撲火鍋」一般被視為是相撲界的傳統料理,其起源可追溯至日本江戶時代。早期的相撲火鍋主要有兩種做法,一種為將雞肉或海鮮類和蔬菜等食材水煮后食用;另一種則為放入雞骨炊(即雞骨湯)中食用。近年來由退休力士所經營的相撲火鍋專門店增加,讓人可享受到更多樣的口味。

來源:大紀元 責任編輯:王曦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