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再現楚漢之爭的樂器:琵琶

2016年06月19日 21:18     評論»

作者: 唐小山 來源:

在所有的中華民族樂器中,琵琶可謂首屈一指。一首琵琶曲《十面埋伏》,真實再現了漢劉邦與項羽當年的楚漢之爭。唐朝詩人王翰曾寫一首《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把琵琶與戰場聯繫在一起。琵琶在盛唐時期,也隨之走上音樂的巔峰,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樂器之王(有人稱之為彈撥樂器之王)。

大約在秦朝,開始流傳著一種圓形的、帶有長柄的樂器。因為彈奏時主要用兩種方法:向前彈出去叫「批」,向後挑起來叫「把」,所以人們就叫它「批把」。後來,為了與當時的琴、瑟等樂器在書寫上統一起來,便改稱琵琶。「琵 琶」二字中的「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

到了南北朝時,從西域傳來了一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條弦的樂器,有人就把它和中國的琵琶結合起來,改製成新式琵琶。在演奏方法上,改橫抱式為豎抱式,改撥子撥奏為右手五指彈奏。經過不知多少藝術家的改進,才成為如今的四相十三品及六相二十四品的兩種琵琶。

當時的遊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南朝王僧虔《技錄》:「魏文德皇后雅善琵琶。明帝嘗引后衣乞為音樂,時楊阜在側,問帝曰:『太后,陛下嫡母,君禮豈在邪?』帝愧然縮手,后乃出。傾之,帝謂阜曰:『吾知卿敬節,然誠因吾心慮不平,今從卿言,不得茫茫湘水,見伊人焉?』此言后之音律高妙。」可知在魏晉時期,「琵琶」之稱正式進入宮廷。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這樣描述琵琶:「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最著名的琵琶曲當屬《十面埋伏》,公元前202年劉邦與項羽在楚漢垓下決戰。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于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

琵琶曲又有文武之分,武曲著重右手的演奏技巧和力量。 格調雄壯慷慨、氣魄宏大。代表曲目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文曲著重左手技巧的表達,格調細膩、輕巧、幽雅抒情,它以抒情為主。代表曲目如夕陽簫鼓,昭君出塞,漢宮秋月等。

琵琶以獨特的表現力,深得華夏民族的喜愛。琵琶可以描寫一場戰爭,如《十面埋伏》;可以明顯大自然的生機勃勃,如《陽春白雪》;可以描寫人的思念之情,如《塞上曲》等。琵琶又是可以獨奏和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

假如沒有琵琶,我們用什麼來表現當年的楚漢之爭;假如沒有琵琶,白居易如何留下千古名作《琵琶行》;假如沒有琵琶,或許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會失色不少,平淡了許多。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