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鄭和下西洋 展示燦爛中華文明(上)

2016年06月11日 9:02     評論»

宣揚明成祖遠大理想 與海外諸國共享太平之福劉曉鄭和下西洋,宣揚明成祖朱棣「共享太平之福」的美好理想,向世界展示燦爛的中華文明。(網路圖片)

鄭和下西洋,宣揚明成祖朱棣「共享太平之福」的美好理想,向世界展示燦爛的中華文明。(網路圖片)

明成祖時期,亦積極開展與周邊其它國家的外交,並改變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的「海禁」政策。比如明成祖朱棣從1403年開始派使臣到安南、日本、暹羅(泰國)、高麗、爪哇、西域等國訪問,建立友好關係,而鄭和下西洋更是擴大了明朝在海外各國的影響,用《明史》的話來說就是「示中國富強」,用明成祖的話來說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傳遞「共享太平之福」的美好理想,而這實現這一美好理想貫徹在其所有的對外交往中。

鄭和下西洋

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回族人,祖居昆陽州(雲南晉寧)。史載,他「身長七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如洪鐘」。

明太祖統一雲南后,鄭和被閹入宮,靖難之役中從燕王起兵有功,朱棣賜他姓鄭,提拔為內官監主管太監。當時侍奉皇族的有十二監,內官監主管宮室陵墓的建造、銅錫飾品的鑄造以及各種器皿的購置等。因其舊名為「三保」,所以又被稱為「三保太監」。

當明成祖決定派遣出使西洋的船隊時,「姿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的鄭和成為合適的人選。明成祖任命鄭和為下西洋的正使,由他率領龐大的船隊。不同朝代「西洋」有不同的定義,明朝時「西洋」的概念與元朝時相同,指的是蘇門答臘島以西的北洋及其沿岸地區,包括孟加拉灣及其沿岸,印度半島、海及其沿岸,阿拉伯半島及東非海岸一帶。

從永樂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間,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成為聞名世界的一件盛事。

鄭和船隊出訪東南亞、南亞、西亞,遠至阿拉伯地區和東非,歷經亞、非占城(越南南部)、真臘(柬埔寨)、暹羅(泰國)、滿剌加(馬六甲)、彭亨(馬來西亞)、蘇門答臘、舊港、爪哇(在印度尼西亞)、榜葛剌(孟加拉)、古里(印度西南海岸卡利庫特)、柯枝、瑣里、加異勒(印度半島)、錫蘭山(斯里蘭卡)、溜山(馬爾地夫)、忽魯謨斯(波斯灣口)、祖法兒、阿丹(阿拉伯半島)、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索馬里)、麻林(肯亞的馬林迪)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史稱「鄭和下西洋」。


鄭和艦隊下西洋的路線(玖巧仔/維基百科)

十五世紀規模最龐大的船隊

鄭和率領的船隊堪稱十五世紀規模最為宏大的船隊。其數量大,種類也多,史無前例,充分說明當時中國的造船技藝之先進。

這隻船隊由二百多艘同用途、不同船型的遠洋海船組成,其中包括寶船,意思是「運寶之船」,它是鄭和率領的海上特混艦隊的旗艦。據鄭和隨行人員鞏珍的目擊紀實,說這種寶船「體勢巍然,巨無與敵」。

另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根據《中國度量衡制史》記錄明尺31.1厘米計算,船長139米,寬56米;若按出土的明代木尺實物28厘米計算,船長124米,寬50米。寶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千人。


鄭和下西洋,向世界展示燦爛的中華文明,圖為印尼發行的鄭和寶船郵票。(維基共享資源)

除了寶船外,鄭和船隊還包括另外其它類型的船舶,即「馬船」,是一種遠洋運輸船,用來裝運戰馬,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糧船」,是一種遠洋運輸船,用來裝運糧食,糧船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坐船」,是一種交通遠輸船,用來裝載人員、貨物,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水船」,用來儲備淡水、凈化海水的船隻;還有「戰船」,裝載可以作戰的士兵,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

整個船隊每次出行人數至少有2.7萬人,船隊人員主要有五個部分: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貿易部分、後勤保障部分、軍事護航部分,也就是說,成員中有使節、外交官員、水手、船師、軍事指揮和士兵、工匠、醫官、翻譯、採辦人員、觀測天象人員等。而且據說平均150人就有一名醫官,這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沒有先例的。


明代航海羅盤24方點陣圖。(維基百科公共領域)

此外,船上還有航海圖、羅盤針,具有當時世界上先進的航海設備和技術。也正是有著如此充分的準備和強大的技術保證,鄭和船隊才可能在茫茫大海上完成多次遠航的任務,留下讓後人驚嘆的航海記錄。

再看鄭和乘坐的鄭和寶船,這是專供鄭和船隊的指揮人員、使團人員及外國使節乘坐的船隻,同時,用它來裝運寶物,其中有明朝皇帝賞賜給西洋各國的禮品、物品,如中國瓷器、茶葉、鐵器、農具、絲綢、紵絲、金銀等,也有西洋各國進貢明朝皇帝的貢品、珍品,還有鄭和船隊在海外通過貿易交換得來的物品。


明朝永樂時期江西景德鎮瓷瓶(大英博物館提供)

試想想,如此龐大的船隊,航行在浩瀚的大海大洋中,確實是浩浩蕩蕩,雄偉壯觀。不僅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與之相比,就連近百年後歐洲航海家的船隊,無論是規模還是裝備、人員等,與之比照后也是黯然失色。@*

來源: 責任編輯:謝秀捷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