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傳文化的淵源–最古老的經典 (下)

2016年03月08日 19:35     評論»

【摘要】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相傳是我國最古老的四部典籍,這些書籍都是被洪水毀滅的史前崑崙文明之後首批出現的歷史記錄。


(接續上文:http://public2.soundofhope.org/node/696161)

 

(三)、河圖洛書相為經緯

http://public2.soundofhope.org/sites/default/files/p20_images/201603/b904a5d9f9dfde51834ab323dcfa5fe4.png

《易 •繫辭上》說“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故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禮記?禮雲》:“河出馬圖。”

西漢經學家孔安國解釋說:“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孔安國說龍馬為天地間的精靈,在馬身上長有龍鱗,故稱龍馬。這匹龍馬赤文綠色,高八尺五寸,似駱而有翅,踏水不沒。伏羲在位,“龍馬出於孟河”,所謂孟河就是黃河孟津段。《尚書•顧命》說“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論語•子罕》稱“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管子•小臣》講:“昔人之受命者,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今三祥未見有者。”鄭玄《六藝論》:“河圖,洛書,皆天神之言語,所以教告王者也。”筆者認為,河圖洛書是史前文明的精華,在這一期文明開始的時候上界的神把它們展現給了人類。

一 般認為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主常,洛書主變;河圖重合,洛書重分;方圓相藏,陰陽相抱,相互為用,不可分割。漢代劉歆認為:“河圖洛書相為經緯。” (《漢書•五行志》注)南宋朱熹、蔡元定:“河圖主全,故極於十;洛書主變,故極於九。”“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而同處於方,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洛書以五奇數統四偶數而各居其所,蓋主于陽以統陰而肇其變,數之用也。”並認為河圖象天圓,其數為三,為奇;洛書象地方,其數為二,為偶。(《易學啟蒙》)蔡沉:“河圖體圓而用方,聖人以之而畫卦;洛書體方而用圓,聖人以之而敘疇。”並認為河圖主象、洛書主數;河圖主偶、洛書主奇;河圖主靜、洛書 主動。(《洪範皇極•內篇》)

清萬年淳以圖之方圓論河洛關係,認為:“河圖外方而內圓”,“中十點作圓布”,“外四圈分佈四方,為方形,十包五在內,仍然圓中藏方,方中藏圓,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之妙也。而十五居中,即洛書縱橫皆十五之數,是又河圖包裹洛書之象。河圖點皆平鋪,無兩折,洛書亦然。”“洛書外圓而內方,圓者黑白共四十數,圓 布精其外,包裹河圖之象。”“河圖已具洛書之體,洛書實有運用河圖之妙,因將圖書奇偶方圓交互表之以圖。”(《易拇》)近代杭辛齋認為:“河圖為體而中有用,洛書為用而中有體。”“有以圖書配八卦者,多拘執而不能悉當,其實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河圖即先天,洛書即後天。”“故圖與書,相互表裡,不能分割。”(《易楔》)

(四)、《尚書》

http://public2.soundofhope.org/sites/default/files/p20_images/201603/5dffb2e4077db017712954cf31c01957.jpg

《漢 書•藝文志》記載:“《古文尚書》者,出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國者,孔子后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孔子十一代孫諫議大夫,臨淮太守孔安國就作為漢武帝博士開始研究《尚 書》。孔安國提到:“先君孔子,生於周末,睹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籍而修《春秋》,贊易道以黜《八 索》,述職方以除《九丘》,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訖于周,芟夷煩亂,翦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

由此可見,墳典為尚書之起源。孔安國書序雲:“以其為上古之書,謂之尚書。”孔穎達《尚書正義》雲:“言此上代以來之書,故曰尚書。”據說先夏典籍春秋時期 還保存在東周天子的檔案館里,孔子訪問館長老子時談了修書斷史的志向,老子十分欣賞,親手把大部分史料借給了孔子。而上古許多古蟲鳥書或鐘鼎文蝌蚪文文獻 在孔子刪詩約史時可能就被毀棄了,不過,孔子時代的蟲鳥書、蝌蚪文也不一定是最初的泥板書了,因為泥板之類不便保存,很有可能被歷代史官翻寫成了金文、簡牘、帛書之類。

《尚 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上起唐堯,下至春秋時的秦穆公。按朝代編排,分成《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它大致有四種體式:一是“典”, 主要記載當時的典章制度;二是“訓誥”,包括君臣之間、大臣之間的談話和祭神的禱告辭;三是“誓”,記錄了君王和諸侯的誓眾辭;四是“命”,記載了帝王任命官員、賞賜諸侯的冊命。今天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尚書》,即今文《尚書》與梅氏所獻的古文《尚書》的合編本,共五十八篇,即《虞書》五篇、《夏書》 四篇、《商書》十七篇、《周書》三十二篇。

(五)、《山海經》

http://public2.soundofhope.org/sites/default/files/p20_images/201603/e69811fb6e77f0c5679ae9ebed9bb88b.jpg

《山海經》的書名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但司馬遷認為“其文不雅馴,縉紳先生難言之”;司馬遷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陳盤從 《周禮》疏中找到:“古山海經鄒(鄒衍)書”之說。清朝學者畢沅考證其“作于禹益,述于周秦,行於漢,明於晉”。伯益,《尚書》稱益,《史記》稱大費、柏翳,又稱伯翳,《世本》、《漢書》稱化益、伯益。《史記.秦本紀》“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贏。’”《秦始皇本紀》“太史公曰:秦之 先伯翳,嘗有勛于唐虞之際,受土賜姓”。

西漢劉歆《山海經表》:“已定《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上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東漢王充《論衡.別通篇》:“禹主行水,益主記異物,海外山表,無所不至,以所記聞作《山海經》”。東漢趙曄《越王無餘外傳》:“(禹)與益、夔共謀,行到名山大澤,召其神而問之,山川脈理、金玉所有、鳥獸昆蟲之類,及八方之民俗、殊國異域、土地里數:使益疏而記之,故名之曰《山海經》”。還有人認為《山海經》是根據圖畫記述的。朱熹指出:“《山海經》記諸異物飛走之類,多雲‘東向’,或雲‘東首’,疑本依圖畫而述之。”後來明代的胡應麟、楊慎,清代的畢沅也都認為《山海經》是《山海 圖》的文字說明。又據《史記.大宛列傳》,漢武帝按古圖書而定昆崙山,這古圖書就包括《山海經》,那麼其時應有一部《山海經圖》。

《山海經》是一本奇書。《山海經》中的《山經》也有“六腑”,五臟包括“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五部份,“禹(治水的大禹)曰: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故山經又被稱為“五藏山經”。

有人偶把世界各地圖和人體器官圖對比著看,結果發現驚人相似:洲和人腦不但外形相似,而且結構也非常相同:西南極洲為大腦,東南極洲為小腦,東南極 洲伸向南美洲的半島則是腦幹。接下來的就是五臟:澳大利亞是心臟,非洲和南美洲是肺臟,亞歐大陸是,南亞次大陸則為肝臟下的膽囊、烏拉爾山脈則是分割左右肝葉並使肝臟位置固定的韌帶,北美洲大陸本部是脾臟,格陵蘭島是腎臟。除了亞歐大陸和肝臟所處的方向相反之外,所有的大陸在地球上的位置都和五臟在人體的位置相符合。

(六)、總結

綜上所述,中華神傳文化的最早經典是易和八卦、《尚書》、《山海經》。這些經典又來源於天書《河圖》、《洛書》、《陰符經》。《河圖》、《洛書》由神獸展現給聖皇伏羲,《陰符經》則直接由九天玄女交給黃帝。中華文明在這些經典的基礎上延續了七八千年。近三百年來,光照幫(Illuminati)以邪教的理念 滲透並控制了世界各民族的意識形態,外星人(Alien)則用外星科技逐漸改變了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中華民族也沒有逃脫這一浩劫,鴉片戰爭滿清皇朝戰敗 后,外星科技進入中國。甲午戰爭又敗后,具有光照幫血統的共產黨借勢佔據了中國。此後,中華神傳文化的道統被徹底摧毀,現在的中國是一個無根的民族和國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近十年來的表面經濟發展是以巨大的環境和勞力資源為代價的,在當今的世界格局中也是沒有希望的。中國真正崛起之時是中華神傳文化的復興之時。

 

來源:網文(網路圖片)

責編:祥和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