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傳文化的淵源–最古老的經典 (上)

2016年03月08日 19:35     評論»

【摘要】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相傳是我國最古老的四部典籍,這些書籍都是被洪水毀滅的史前崑崙文明之後首批出現的歷史記錄。


(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http://public2.soundofhope.org/sites/default/files/p20_images/201603/fd4234428fd1513566a53f3841cb97d2.jpg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相傳是我國最古老的四部文化典籍,這些書籍都是被洪水毀滅的史前崑崙文明之後首批出現的歷史記錄。三墳,相對應三皇,即伏羲氏、神農氏、黃帝,三皇所作的經典是三墳。五典相對應五帝,即少昊氏、顓頊氏、帝嚳、堯、舜,五帝所作的檔案是五典。《八索》,一般認為是,也有認為是八經。《九丘》,一般認為是一部中國古老地理志。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名稱的最早正史出處是《春秋左傳•昭公十二年》:

析父謂子革:“吾子,楚國之望也。今與王言如響,國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厲以須,王出,吾刃將斬矣。”王出,復語。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對曰:“臣嘗問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沒于祗宮。臣問其詩而不知也。若問遠焉,其焉能知之?”王曰:“子能乎?”對曰:“能。其詩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王揖而入,饋不食,寢不寐,數日,不能自克,以及於難。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于干溪?”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的由來註釋

http://public2.soundofhope.org/sites/default/files/p20_images/201603/4218e2a957d4b0351106dc662031b2e6.jpg

晉代杜預的對這段《春秋左傳》的《注》很簡單:“皆古書也。”

唐代學者孔穎達的《疏》解釋了很多:“孔安國《尚書序》雲:‘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即謂上世帝王遺書也。’《周禮》:‘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鄭玄雲:‘楚靈王所謂《三墳》、《五典》是也。’賈逵雲:‘《三墳》,三書;《五典》,五帝之典;《八索》,八王之法;《九丘》,九州亡國之戒。’延篤言、張平子說:‘《三墳》,三禮,禮為大防,《爾雅》曰:‘墳,大防也’,《書》曰:‘誰能與朕三禮’,三禮,天、地、人之禮也。《五典》,五帝之常道也。《八索》,《周禮》八議之刑,索,空,空設之。《九丘》,《周禮》之九刑,丘,空也,亦空設之。’馬融說:‘《三墳》,三氣,陰陽始生,天、地、人之氣也;《五典》,五行也;《八索》,八卦;《九丘》,九州之數也。’此諸家者,各以意言,無正驗,杜所不信,故雲皆古書名。”

有近代學著認為:“三墳是什麼?三墳就是三易:連山、歸藏、。五典呢?就是五經,或者說是《尚書》,洪範五福。八索就是八卦。九丘就是九疇,就是《河圖》、《洛書》的理數。”關於九丘,也有學者認為,《尚書序》所謂“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實際上正是《山海經•五藏山經》的另一種說法,或者是《五藏山經》的另一種版本。《山海經》一書系由帝禹時代《五藏山經》、夏代《海外四經》、商代《大荒四經》、周代《海內五經》合輯而成,編輯改寫者為公元前516年追隨王子朝攜周室典籍奔楚的原周王室圖書檔案館的學者或其後裔。

(二)、《連山》和先天八卦

http://public2.soundofhope.org/sites/default/files/p20_images/201603/46e44e36e4f15228b792bc9fcde99fd0.jpg

《易經》是一本關於“卜筮”之書,“卜筮”就是預測未來,《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規律的書,在古代是帝王之學,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周禮•太卜》中有:“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這裏已經可以看到三墳的具體內容是:《連山》、《歸藏》和《周易》。《山海經》中有:“伏羲氏得河圖,夏后因之,曰《連山》。”這裏又將《連山》與伏羲、夏后聯繫了起來。據此,最早的古書應該是《易經》中的《連山易》。據學者們考證,《易經》產生年代應該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說是七千年前,而成書的年代則是在商末周初。

歷史上的《易經》,據說有三種,即所謂的“三易”:一曰《連山》,產生於神農時代的《連山易》,是首先從“艮卦”開始的,象徵“山之出雲,連綿不絕”。二曰《歸藏》,產生於黃帝時代的《歸藏易》,則是從“坤卦”開始的,象徵“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表示萬物皆生於地,終又歸藏於地,一切以大地為主。三曰《周易》,產生於殷商末年的《周易》,是從“干、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不同。《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失傳,我們看到的易經也就只有《周易》一種了。

關於《易經》的起源,傳統上則一般認為《易經》起源自“河圖、洛書”。傳說在遠古時代,黃河出現了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水出現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聖人伏羲因此畫出了“先天八卦”。伏羲其實也是神子,《帝王世紀》雲:“伏犧母曰華胥,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犧于成紀,蛇身人首。”《繫辭》雲“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蓋取諸夬”,是造書契可以代結繩也。《繫辭》曰:“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

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又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後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並進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並作卦辭和爻辭。《易傳》是春秋時期的孔子所作。所以《易經》又有“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說法。意思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聖人完成,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

(未完待續)

來源:網文(網路圖片)

責編:祥和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