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大哉乾元 預言之中的元朝

2015年10月31日 16:42     評論»

作者:皇甫容

14世紀元朝與四大汗國總疆域的地圖,其中西亞深灰色部分為後來的帖木兒帝國。(維基百科)

人都有愛國之情,即使在七百多年前的大元也不例外。元朝版圖酷似一枚碩大的桑葉,它的疆域涵蓋的範圍有:「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元史.地理志》),即北到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天的西藏、雲南,西北到今天的新疆,東北至鄂霍次克海,總計1500多萬平方公里,其面積相當於今天中國疆土的兩倍。

因國朝之大,曠古未有,時人自豪地贊曰:「江山富,天下總欣伏。忠孝寬仁,雄文壯武。功業振乾坤,……賽唐虞,大元至大古今無。」而史官評價道:「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過於漢唐。」元朝疆土超越歷代王朝國土,這個跨馬引弓的民族與廣袤的大地結下不解之緣,成就了空前遼闊的龐大帝國。

日月星辰有特定的運行軌跡,所以能在浩瀚的天宇中和諧運行;地上的火車因有設定的軌道,所以可以安全行駛;人,也有既定的生命軌跡「生老病死」,所以能繁衍不息。那麼歷史朝代的興衰,是否也同樣存在軌跡,便於各朝各代輪番駛過?以元朝為例,我們可以從歷史著名的預言推背圖》和《梅花詩》中找到依據。

歷史上預測朝代興亡極其精準的《推背圖》,其中第二十五象以一幅精簡的圖畫了元朝的國運氣數。圖中畫了一把鐵斧,柄分十節。此畫的寓意是:斧頭(鐵),斧柄(木),預言元太祖成吉思汗叫鐵木真;接下來的斧柄分十節,預言元朝有十個皇帝。此圖看似簡單,卻將一個朝代的整體輪廓、國運氣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此像的讖語是:「北帝南臣,一兀自立。離離河水,燕巢補 。」其中,「北帝南臣」預言南宋將向北方的蒙稱臣。「離離河水」指元太祖成吉思汗稱帝于離河。頌文是:「鼎足爭雄事本奇,一狼二鼠判須臾。北關鎖鑰雖牢固,子子孫孫五五宜。」 其中「子子孫孫五五宜 」預示元朝子孫歷經「五五」為「十」,十個皇帝后滅亡。

在北宋邵雍的《梅花詩》第三節講到:「天地相乘數一原,忽逢甲子又興元。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天地相乘數一原」意為天干地支相乘的年代又回到原頭,就是新一王朝的氣數起始之時,意為元朝國號取《易經》的「大哉乾元」,本身包含的寓意就是萬物資始乃統于天的氣象。在「忽逢甲子又興元」中,「忽」字隱喻元世祖忽必烈,「興元」指元朝興起。

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即大汗位,公元1264年(甲子年)登基興建元朝,定年號為至元元年。之後,忽必烈又按照中原傳統,取意《易經》中「大哉乾元」,於1271年將國號改為大元。忽必烈以文治武功結束了中原的分裂局面,清理中土文弱積弊,為中原注入雄文壯武的剛健氣魄。


使用弓作戰的蒙古突騎。(維基百科)

元朝經歷了十位皇帝之後,這個曾經橫跨歐亞盛極一時的王朝走向滅亡。從公元1279年宋朝滅亡到公元1368年元朝被滅,差不多八十八年,正如預言所說「年華二八乾坤改」。而「看盡殘花總不言」預示的是元順帝時,身為高麗人的宦官朴不花扣住警訊不上報皇帝的害元之事,正是「殘花」「總不言」。兩個著名的預言準確地預測到了元朝的國運氣數。

主宰龐大帝國的忽必烈,這位北宋高人預言中提到的元朝聖主,他的尊號「薛禪可汗」(漢意:賢明、智慧、聖德),在歷史的巔峰,就像無上的榮耀,濃縮著忽必烈一生文治武功的彪炳功勛。

在忽必烈的統治下,蒙古軍隊開拓了中國史上最大的版圖,由於元朝武功極盛,沒有邊患之憂,所以中原地區長期遭到破壞的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也為中土文明的保存和延續提供了有力的物質基礎。元朝繼承了唐詩宋詞,也創新了元曲,傳承了漢的精華,對中華文明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史載,忽必烈治下的中原「四隅無苦,八方無擾,致天下井然,俾眾庶均安康矣」。

忽必烈本人雖然信奉藏傳佛教,但對其它的宗教採取包容政策。在當時的元大都,既有蒙古人、漢人,也有回回人、西域人、大食人等。他們在元朝從政經商,也帶來了各國的文化和科學。元朝大一統的環境,加強了歐亞的交往,波斯、阿拉伯天文曆法、數學、醫學、史學等書籍此時大量傳入中國。同時,有蒙古軍民、漢人遷往中亞、西亞各地,火藥、紙幣、印刷術、瓷器、醫藥、藝術等此時通過阿拉伯傳入,影響並推動了歐洲在各方面的發展進程。

元朝的對外貿易國由宋朝的五六十個發展到一百四十多個,興旺的海上貿易,加固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紐帶。因此,當時的元朝既有大國的國際風範,又有多元文化的融合,頗有先秦諸子之風。元朝表現的氣象,也正如「大哉乾元」的寓意,表現出萬物興始的風貌。

遊歷歐洲、西亞諸國的馬可·波羅來到元大都,中土的繁華非常令他驚嘆。當時的歐洲各國紛爭不寧,與大一統的元帝國有天壤之別。馬可·波羅以自身的見聞和經歷為基礎,比較了歐洲和中土的現狀后,認為忽必烈大汗是「今日世上從未見廣有人民、土地、財貨之強大的君主」。

忽必烈雖是蒙古人,卻並不排斥其它民族的人,因此很多有才識的漢人心甘情願地奉他為君主。《元史》記載,忽必烈屢次下詔求言于下,廣開言路。對於針砭時弊的漢人,世祖並無譴責之意,「往往採擇其言,任用其人,列諸庶位,以圖治功」。

當有蒙古貴族反對為南人(指原南宋境內的各族人)加官進爵時,忽必烈乾脆地說:「汝未用南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必參用南人。」世祖對敢於犯顏進諫的士大夫,也多能寬容對待,即使有犯龍顏,過後也不追究。因此史官評價元世祖「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使」。

明朝李開先在《西野春遊詞序》中說:「元不戍邊,賦稅輕而衣食足,衣食足而歌詠作。」因為不需要龐大的軍隊戍邊,軍費開支就少,人民賦稅負擔也就相應減輕,因此興歌作樂,元曲大興。元朝時期,設有惠民藥局、廣惠司、廣濟提舉司、濟眾院、養濟院、安樂堂等共同承擔鰥寡孤獨的貧民、病民、病軍和病囚的日常救療和資助。

因為元朝武功、國力強盛,很多國家都來納貢臣服,當時作為元朝的國民也頗感自豪。因此,「曲狀元」馬致遠在《中呂.粉蝶兒》中盡情豪唱:「至治華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小國土盡來朝,大福蔭護助里。」

當時光遠去,回首元朝的波瀾壯闊,他就像從預言中馳騁而出,掃蕩了歐亞的層層壁壘,貫通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樞紐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走下歷史的舞台,消失的速度震驚世人。其中的仁人志士,就像是在這個世界經歷了一場奇遇,在某個角落期待著、等待著,在紛擾的塵世中,完成既定的角色后,匆匆退場,留下無限的蕩氣迴腸,令後世驚嘆!#

來源: 責任編輯:李婧鋮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