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的憂患 是福是禍

2015年10月31日 16:17     評論»

作者:默安

在陳絕糧圖(網路圖片)

楚昭王派人向孔子致意,孔子周遊列國也打算到楚國回拜昭王,路過陳、蔡兩國的邊境。

這時,兩國的大夫,聚在一起商議道:「孔子是不世出的聖賢,各國的問題,他都看得清清楚楚。但這次前去楚國,若讓楚昭王重用,我們陳、蔡兩國豈不是永無翻身之日?」

於是,他們派兵擋住孔子一行人的去路。孔子被困住,既無法前進,也無法退回,糧食斷絕了整整七天,只靠零星的采一點野菜充饑。隨從的學生和人員,都差不多病倒了,孔子卻仍精神奕奕,每天講學不倦。

這一天,孔子把子路叫來,問他:「《詩經》里說:我們既不是野牛,也不是猛虎,為什麼要流落在無人煙的野地里。依你看,是不是我的想法和作為有什麼問題?要不然為什麼會碰到這樣的事呢?」

子路生起氣來,說:「我聽說有才德的君子是不會困窮的。是不是不夠仁德,所以人家不相信我們?是不是老師不夠睿智,所以人家才會阻擋我們?而且老師不是曾教導我們:做好事的人,一定會得到上天的福佑;做壞事的人,一定會被上天降災懲罰。而老師心懷仁義,力行不懈,為什麼還會落到這樣的地步呢?」

孔子說:「你不懂的,讓我來告訴你。你以為仁者一定會被信任嗎?那伯夷叔齊就不會餓死在首陽山頭了;你以為智者一定會被重用嗎?那比干也就不會被剖心了;你以為盡心儘力做事的人一定有美好的結果嗎?那關龍逄也就不會被夏桀誅死了;你以為忠心勸諫的人一定會被接納嗎?那伍子胥也就不會被賜死了。」

「碰不碰得到明王,這是命運,非人力所能改變。但成為賢人或小人,卻是完全操在自己手中。我告訴你,歷史上博學有才能而沒有生對時代的人,多的是,也不是只有我孔丘一個人而已。但這又怎麼樣呢?生長在深山的蘭花,不會因為沒有人聞得到,就沒有香味。一個人若是真心修養品德,也絕不會因為境遇的困窘而改變。」

「所以,晉文公重耳,立志成為天下的霸主,是在他身在最潦倒、最危險的曹國、衛國之時;越王勾踐則是在會稽兵敗、身為吳王夫差的奴隸之時。所以說,沒遭遇憂患的人,常常生不出什麼高遠的心志;舒舒服服過日子的人,也往往缺乏開闊的胸懷。這麼說來,短暫的憂患,究竟是福是禍?值得深思啊!」(孔子的意思是:短暫的憂患,對人能起到警醒、砥礪、催強、充實的作用,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以成。」)

只能專心修道 不要迎合眾人

孔子又把叫來,問他同一個問題。(即「《詩經》里說:『我們既不是野牛,也不是猛虎,為什麼要流落在無人煙的野地里。依你看,是不是我的想法和作為,有什麼問題?要不然為什麼會碰到這樣的事呢?」)

子貢說:「是不是老師您講的道理太大了,所以整個天下都容不下,老師是不是應該稍稍委屈自己,迎合一下世人呢?」

孔子說:「一個善於耕田的好農夫,不見得能收割得好;一個好的工匠能創造出精巧的物品,卻不見得能迎合人意去製作。君子也是一樣,他只能專心地修道學習,而不應該去計較人家能不能接納。子貢啊,你不考慮認真修道,反而要迎合眾人,志氣真是不夠啊!」

世俗的人 當然無法接納

然後是顏回,孔子也是問他同樣的問題。

顏回說:「老師的道理太大了,天下雖大,卻還是容不下。雖然如此,老師依然不改其志,若說這世上沒人能重用老師,可恥的是那些有土、有民的國君!對您來說,又有什麼影響呢?而且,正是因為世俗的人無法接納,才更證明您是個不世出的君子!」

孔子欣然地嘆口氣說:「說得真好,如果你將來發了財,我真願意替你當個管帳的。」(均據《孔子家語》)@*

責任編輯:梁馨

文章二維碼:
/gb/15/9/17/n4530049.htm  二維碼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