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繪畫燦爛求備 異彩紛呈

2014年12月15日 8:25     評論»

】唐代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唐太宗「柔懷萬國」,貞觀之治為鄰近列國所仰慕。由於唐代具有對各種文化藝術兼容並蓄的非凡氣度,儒、釋、道「三教」並立,詩文、樂舞、書法、繪畫以及文論莫不昌盛。唐代的繪畫作為盛唐氣象的重要組成部份,為中國美術史留下了璀璨的一筆,繪畫名家輩出,見於史冊者就達二百餘人。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評價初盛唐的作品是「燦爛而求備」,指繪畫精神、美學追求、藝術表現和包括構圖、造型、筆墨、色彩等技術因素在內的完美統一,這也是對整個唐代繪畫風貌的概括。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局部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局部

唐代確實是中國繪畫建構模式的時代,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各個門類,在這個時期都以獨立的姿態立於畫壇,唐代的繪畫已經分人物、山水、花鳥等科,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國畫傳統的核心是「意境」,「形神兼備」、「氣韻生動」都是意境的內涵素質,其藝術魅力就是畫已盡而意不止,筆雖止,但意無窮。不單單在於用筆,技法,更重要的在於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境界。畫家們的藝術審美思想和審美取向,皆取源於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唐代繪畫折射著儒釋道思想的精髓,追求「天人合一」之境。佛、道理論不僅為繪畫藝術提供了一個超越時空的廣闊的創造空間,而且直接促進畫者思想境界的提升。儒家在於對社會理想人格的塑造,在把繪畫作為修身養性的手段的同時,指出其「成教化、助人倫」的道德教化作用。唐代張璪總結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一直為後人所奉行,指出繪畫是一種心靈化的藝術,造化和心源的凝合。唐代的畫論、畫史著作亦顯示了唐代美學理論的深度,與當朝繪畫創作一道共同譜寫了大唐繪畫的輝煌樂章,完善了民族繪畫體系。

一、人物畫

人物畫是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在唐代繪畫中仍佔主要地位,大體分為道釋畫、肖像畫、仕女畫、風俗畫、畫等,取得了極高的成就,無論是吳道子、閻立本、周昉、張萱還是帶有西域畫風的尉遲乙僧等,均對後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唐代道釋畫興盛,重要人物畫家皆擅佛道壁畫,當時宮殿、衙署、廳堂、寺觀、石窟都有壁畫裝飾,氣勢恢宏,色彩燦爛,塑造的佛道故事中佛、菩薩、神仙等栩栩如生的形象,飛天凌空飛舞,表現天國世界的美好,畫面的繁複與盛大既給人敬畏與嚮往,又給人以美感與享受。壁畫藝術水平也非常高超,外型描畫準確而生動。唐代捲軸畫也開始興起,並因便於創作、收藏、觀賞而逐漸流行。

吳道子被後世尊稱為「一代畫聖」,被民間畫塑匠人尊稱為「祖師」,在道家中稱為「吳真人」,擅畫佛像、神仙、廣闊的宇宙空間,亦擅畫山水,在用筆技法上,筆法圓轉飄逸,所畫人物衣褶飄舉,線條遒勁,人稱「蘭葉描」,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被譽為「吳帶當風」,所創的風格樣式被稱為吳家樣。他曾在長安、洛陽寺觀中作佛道壁畫四百余間,神態各不相同,表現出神的世界、神的光明,感動人心,意境高遠。他在長安興善寺作畫時,長安市民扶老攜幼觀賞、讚歎。神的美好、慈善開啟了畫者創意的源泉,凈化了觀賞者的心靈,令人心馳神往。

吳道子的幾幅公認的代表作品如下:《送子天王圖》又名《釋迦降生圖》,這幅畫的內容是描繪佛祖釋迦牟尼降生為悉達王子后,其父凈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廟時諸神向他禮拜的故事。此圖以釋迦降生為中心,天地諸界情狀歷歷在目,天王按膝端坐,背後侍女磨墨、女臣持笏秉筆,記載這一大事。凈飯王抱持聖嬰,穩步前行。整幅畫氣勢磅礴,功力深厚,物象紛繁。他畫的《地獄變相圖》宣揚了因果報應之理,勸善戒惡,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據說他在長安景公寺畫的地獄變相,因而屠夫和漁夫都為之改業,怕因為殺生而將來會在地獄中受報。他畫的《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白描人物長卷,內容是眾神仙一同朝拜元始天尊的故事。畫上有八十七位神仙從天而降,神態端莊,按道家的規儀列隊行進。整個行列中人物的不同神態動作以及裙帶、旌旗、花枝等,都和諧的統一在莊嚴愉悅而徐緩優美的旋律中,充份體現出旌旗飛揚、裙帶風動的吳畫風格特徵。此圖場面之宏大壯麗,人物儀態之華妙,線條之圓潤勁健,歷千年之久依然光彩照人,被歷代畫家藝術家奉為圭臬。他畫的《孔子行教像》成功塑造了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淵博、和悅、誨人不倦的形像,「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形神俱佳,使人有如沐春風之感。

閻立本以人物肖像畫著名。他的作品用線勁健堅實,顯示出剛勁的鐵線描,有豐富的表現力,古雅的設色沉著而又變化,在人物塑造上不僅重視形貌的描寫,而且十分著意人物心理與細節的刻畫,造型準確生動,因而被譽為「丹青神化」而為「天下取則」,在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畫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由唐太宗親自為每一位功臣寫了贊語。他還畫了唐太宗肖像《太宗真容》、《唐太宗納諫圖》等。他畫的《步輦圖》,描繪了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會見吐蕃使祿東贊的重大歷史事件,唐太宗雍容大度有氣魄,祿東贊的謙卑有禮又自信的神態皆刻畫的生動傳神,氣氛隆重而融洽。歌頌了唐太宗的英明睿智,記錄了漢、蕃兩族的友好。他畫的《職貢圖》描繪了南洋的婆利國、羅剎二國的使節前來朝貢,途中又與林邑國結隊,全幅共二十七人,畫中人馬各自成組,由右往左前行。描繪出初唐時「萬國來朝、百蠻朝貢」的情景。

尉遲乙僧來自於闐(今新疆和闐地區),也是久居長安的畫家。他的畫具有西域畫風,與漢魏以來的傳統畫法迥別。他的表現技法上的特點是「畫外國人物及佛像、菩薩小則用筆緊勁,如屈鐵盤絲,大則灑落有氣概」(《歷代名畫記》),「用色沉著,堆起絹素,而不隱指」(《畫鑒》)。用色沉著濃重,有明顯的凹凸感,他的這種鐵線描與重設色相結合而有突出立體感的表現方法,不同於「跡簡意潔而雅正」的中原繪畫傳統。其代表作品《功德人物》、《降魔變》、《天王像》等,被認為「構圖宏偉,意境奇妙」、「頗有奇處,身若出壁」。

周昉擅畫佛像畫和仕女畫,皆稱神品。他能虛心聽取民眾的意見並認真修改,如他在畫敬章寺神像時,頃刻間引來京城萬人前來觀看,有言其妙者,也有指其瑕者。他日日有改,經月有餘,直到眾口稱絕,方才停筆。他的人物畫線條工細勁健,色彩富麗勻凈,後人將其人物畫特別是佛像畫和仕女畫的造型尊為周家樣。此外,張萱、、范長壽、皇甫軫、殷季友、法明等人的人物畫也都各具風格。

二、山水畫

山水畫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同時又能夠集中反映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趣和傳統思想。山水畫家的心中講究的就是要容納天地萬物,才能做到吞吐自如、來去無阻。山水畫講究因心造境,畫家將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經過心底意念選擇擷取其內美,通過一條線,一方空間,一種筆法、墨法,而將其升華為一種境界、一種氣象、一種格調。這種境界、氣象、格調,不僅是素養與思想的體現,而且折射著畫家的人格。唐代王維說:「胸次洒脫,中無障礙,如冰壺澄徹……故落筆無塵俗之氣。」

山水畫在唐代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畫種,其間湧現出許多傑出的山水畫家,人們可以從其諸如「青山綠水」、「寒山古寺」、「高林遠樹」、「煙霞深處」等畫境中,感受到其回歸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心境。唐代山水畫在表現形式上主要有三類體格:其一為吳道子所代表的注重線描,不以設色絢麗為要求的「疏體」;其二為李思訓所代表的工細巧整、青綠重彩一格;其三是以王維、張璪、王墨等為代表的「筆意清潤」、重視墨法技巧、甚至大潑墨的水墨畫風。而各種風格山水畫的建立,標志著唐代山水畫的發展已翻開了新篇章。

吳道子是山水畫的祖師之一,其「疏體」風格用筆「離、披、點、畫,時見缺落」,是以筆線為特點注重骨氣的寫意山水,開創了水墨山水和寫意的新風。《歷代名畫記》記載:「吳道玄者,天付勁毫,幼抱神奧,往往于佛寺壁畫,縱以怪石崩灘,若可捫酌」,又「觀吳道玄之跡,可謂六法俱全,所以氣韻雄壯,幾不容於縑素,筆跡磊落,遂恣意于壁牆」。可見其作畫運筆揮灑自如,一氣呵成,山水樹石,古儉不可一世,開盛唐之風氣。後來中國山水畫長期以線造型,勾、皴、擦、點為主表現物象的技法,是受吳道子山水畫風格影響分不開的。他在大同殿上畫山水,四川嘉陵江山水縱橫三百里,一日而成,波瀾壯闊,引人入勝,與以前李思訓用「數月之功」畫的山水壁畫迥然不同,但二者「皆極其妙」。蘇軾稱讚吳道子繪畫說:「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吳道子在大同殿上畫的五條龍,逼真傳神,「鱗甲飛動,每欲大雨,即生煙霧」,杜甫贊其畫「妙絕動宮牆」。

李思訓所繪的《江帆樓閣圖》
李思訓的代表作《江帆樓閣圖》

李思訓以畫「金碧山水」或稱「青綠山水」著名,以「青綠為質、金碧為紋」,設色富麗堂皇,描繪工細,顯示了盛唐氣象,成為傳統山水畫的一種重要的樣式,亦稱「北宗」之祖。李思訓繪畫追求深遠的意境,寄託「超然物外」的心懷,除了取材實景,多描繪宮殿樓閣和自然山川外,還結合神仙題材,創造出一種理想的山水畫境界。《歷代名畫記》所記「李思訓……其畫山水樹石,筆格遒勁,湍瀨潺湲,雲霞縹緲,時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嶺之幽。」在造景立意上受佛道思想影響,畫中時有仙佛故事,往往是「雲霞縹緲」。他所畫飛泉瀑布使人如聞水聲,被譽為通神之佳手。其代表作《江帆樓閣圖》,以俯瞰的角度,描繪了山角叢林中的樓閣庭院和煙水遼闊的江流、帆影,境界清幽、曠遠。其著名作品還有《春山圖》、《海天落照圖》、《群山茂林》等。

王維詩、書、畫、音樂都很擅長。他的山水畫受吳道子和李思訓的影響,畫水墨也畫青綠山水,而以水墨山水畫對後世的影響為最大。他以詩文書畫的緊密結合,以素樸清新的畫面意趣,以水墨渲淡的寫意畫風,被後世「文人畫」派推為始祖,即「南宗」之祖。蘇軾稱他的藝術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唐朝名畫錄》稱其「筆蹤措思,參于造化」、「如山水平遠,雲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他專長筆力勁爽的「破墨山水」,破墨就是用水墨的神采代替顏色的神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墨色有濃、淡、干、濕變化豐富,其特徵「草本敷榮,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風不待五色而萃。」王維在《畫山水訣》中說:「凡畫山水,意在筆先」、「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王維一生「好道」,他在山水畫中更多抒發了隱居山林的志趣,以純凈的心境觀照自然,其畫作意味雋永,使人感受到生命的「真意」、世界的神妙和蘊含的無限生機。史載他作畫不拘泥具體物象,畫物不問四時,曾把芭蕉畫在雪景中,「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宋代沈括謂之「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他所畫《山陰圖》,在平坦山丘上,兩人對座相談,一人隔溪獨望前山風景,遠景是煙霧迷濛的山林,正使人感受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他畫的《江山雪霽圖》,天高淡遠,含萬千氣象于幽深靜穆之中,正使人感受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他所畫《藍田煙雨圖》的題畫詩:「藍田白石出,玉川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巧妙的突出了畫的意境,令人嘆為觀止。其著名作品有還有《雪溪圖》、《輞川圖》等,畫面皆具有深邃靜謐的詩境。

張璪擅畫山水松石,尤以畫松為人稱道。傳說他能手握雙管,同時畫出枯榮不同的樹,「一為生枝,一為枯枝,氣傲煙霞,勢凌風雲,槎櫟之形,鱗皴之狀,隨意縱橫,應手間出。生枝則潤含春澤,枯枝則慘同秋色」(《唐朝名畫錄》),可見其高超技藝。

王墨在水墨畫基礎之上創「潑墨」法,作畫每每「即以墨潑……或揮或掃,或淡或濃,隨其形狀,為山為石,為云為水。應手隨意,倏若造化,圖出雲霧,染成風雨。宛若神巧,俯觀不見其墨污之跡」。以自然美所呈現的豐富色彩,從陰、晴、朝、暮、風、霜、雨、雪的變化方面,都可以用墨代色,以墨取用,隨其形狀畫為山石雲水風雨雲霞。

朱審畫山水之奇妙馳名南北,他所畫捲軸「家藏戶珍」;又有盧鴻隱居嵩山,畫《草堂圖》以明志;王宰畫山水「出於象外」,他「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經深思熟慮反覆醞釀後方下筆作畫,唐人記載他畫的臨江雙樹松柏「上盤于空,下著於水」,「達士所珍,凡目難辨」,意趣高雅;又有李靈省擅畫山水樹石,皆一點一抹便得其象,而形象意趣頗足,他們都不是按常法作畫,因而被視為逸格。《歷代名畫記》記載的著名山水畫家還有鄭虔、劉商、畢宏、項容、楊炎、顧況等。

三、花鳥畫

在中國繪畫中,花鳥畫是一個寬泛的概念,除了本意花卉和禽鳥之外,還包括了畜獸、蟲魚等動物,以及樹木、蔬果等植物。唐代花鳥畫繼山水畫之後獨立畫壇,著錄中計有花鳥畫家八十多人。如薛稷畫鶴,邊鸞、滕昌佑、刁光胤畫花鳥,曹霸畫馬,韓滉畫牛,馮紹正畫鷹,李泓畫虎,李逖畫昆蟲等等,不僅表現了強大的陣容,而且各自都有傑作。表現技法有白描、工筆設色和水墨淡彩、沒骨等多種。

薛稷畫鶴成就很高,他畫的鶴,能夠極盡其妙,或啄苔剔羽,或闊步顧視,或上下迴翔,曲盡情狀,形神兼具,達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故言鶴必稱稷,以是得名。」而令人更為讚賞的,乃是薛稷筆下所表現出的鶴的那種超脫逸達而又傲骨十足的氣質,即所謂「昂昂佇眙,霍若驚矯,形留座隅,勢出天表」的清高標格,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文人隱士風骨的象徵。鶴亦寓意吉祥,薛稷嘗創六鶴屏風樣,「屏風六扇鶴樣,自稷始也。」其代表作《瑞鶴圖》五幅是捲軸畫,另有鶴畫壁畫多處,在長安、成都等地廳署壁上都曾畫鶴,也都是公認的傑作。杜甫有詩讚道:「薛公十一鶴,皆寫青田真。畫色久欲盡,蒼然猶出塵。低昂各有意,磊落似長人。」

邊鸞被美術史家稱為「花鳥畫之祖」,其構圖多採用「折枝」式,「折枝」式即花卉畫法之一,不畫全株,只畫連枝折下的部份。這種構圖是中國傳統花鳥畫特有的民族形式,一直為後人所沿用。邊鸞畫花鳥,「下筆輕利,用色鮮明,窮羽毛之變態,奪花卉之芳妍」,能得心應手的表現鳥雀羽毛的萬態變化,春花綻放的千種姿容。如貞元年間新羅國進獻孔雀,詔令邊鸞圖寫其貌,「翠彩生動,金羽渾灼,若連清聲,得婆娑之態」,所畫孔雀象在輕聲鳴唱,又象在用禮儀迎接貴賓的到來。


曹霸畫馬

唐代有許多畫馬名家,描繪和塑造馬的藝術形象,其中以畫鞍馬最盛。曹霸擅畫人物肖像,尤擅馬,所繪的馬達到形神兼備的程度,畫出了馬的矯健勃發姿態。曹霸畫人物和馬曾得到杜甫的讚譽,杜甫在《丹青引》一詩中談到曹霸畫出了良相、猛將的威儀,也畫出了天馬的「迥立閶闔生長風」的英姿。韓干繪畫大多數以馬為表現題材,他畫馬不拘成法,注重觀察和寫生,代表作品《牧馬圖》、《照夜白》都如實的為馬寫真,表現了馬的高健有骨氣,奔騰飛躍,「迥若寒空動煙雪」。韋偃也是畫馬名家,《牧放圖》為其代表作品,表現了皇家牧場的放牧情況,用長卷的形式畫了各種不同姿態的馬上千匹,牧馬人一百四十多位,場面宏偉,氣勢浩大。

唐代花鳥畫中,畫牛也是主要的題材之一,如表現的有歸牛、放牧、渡水牛、耕牛等。韓滉畫牛精妙,其代表作品《五牛圖》聲名遠播,被贊為「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他畫了五頭樣子不同的黃牛,有的吃草,有的緩步慢行,筆墨層次豐富,神態生動。從牛不同的姿勢、各自的眼神,使人似乎可以感受到它的憨誠、健壯、樸厚、勤奮的性格。韓滉擅繪人物及農村風俗景物,摹寫牛、羊、驢子等動物尤佳。其著名作品《田家風俗圖》和《豐稔》等,這些作品內容極為豐富——牛羊、鄉野村田、五穀豐登、以田園風光為背景,從中表現一種農家生活質樸自然的美。韓滉開創了田園風俗繪畫的先聲,形成了以其為首的田園風俗繪畫一派,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中國的花卉畫中,特別是文人畫,往往把畫的對象人格化,更提高了審美的意境,這在四君子畫中尤為明顯。以梅蘭竹菊象徵人們的崇高品格,以喻君子之風,或沖寒先發,或幽谷自香,或堅貞剛毅,或勁傲冰霜,文人畫對人品在畫中的反映極為重視。在畫史上,繪畫上出現梅蘭竹菊題材始於唐代,從此成為文人畫家喜愛的題材。如邊鸞、于錫擅長畫梅花,王維畫《蘭竹圖》,刁光胤畫《竹菊圖》。唐代畫竹非常盛行,國畫中的墨竹就是唐代創始的,畫竹名家很多,如蕭悅畫竹惟妙惟肖,白居易為之題《畫竹歌》中寫道:「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贊其畫藝高超,生動的表現出了竹子的聲音和動態。

唐代繪畫反映了唐代社會人與人、與宇宙、與天地自然萬物之間的關係。從唐代畫家作品中人們可以看到其純凈的心態和向道的精神。心有靈犀,就能領悟其畫作意境,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使人凈化心靈,敬信神佛,以道德水準衡量一切事物,關愛天地萬物。其實一切正統藝術無不如此,含蘊著宇宙人生的深刻道理,啟發人們感悟人生的真諦和完善理想道德人格,面向天道,超越人生,追求光明而美好的境界。

(全文完)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