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宰相丟棄誠信,果然死於非命!(數文)

2014年09月01日 23:23     評論»

作者: 慧淳 來源:正見網

一、徐氏貞烈,勇罵國賊!

宋朝時代,張弼的妻子叫徐氏。有一年,金人來攻打揚州,政府官兵糜爛不堪,聽說金人來進攻,非但不和他們對抗,反而乘亂無惡不作,大肆掠奪百姓,搶佔民女。在兵荒馬亂中,徐氏被他們抓去,官兵們想強暴她,徐氏瞪著眼睛大罵:「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朝廷里養了你們這些人,就是當國家有難的時候,要你們挺身而出!國難當頭,你們不能同赴國難,反而藉機做了強盜,去搶劫百姓。可惜我是女子,不能把你們的頭都砍了,替國除奸,也替百姓報仇!我怎麼肯低頭甘受你們的污辱呢?求你們快點把我殺了吧。」

那些兵士聽了這一番話,又羞又恨,就用刀刺殺了徐氏,把屍體拋到長江里,如豺似虎,揚長而去。

知恥的品德,對於婦女是最重要的。能夠保全好自己不被污辱,女子總比男子做得好。徐氏能夠在亂世之中,挺身而出,痛罵國賊,大義凜然,並且視死如歸。看看她的浩然正氣,怎能不令人欽佩!而那些向人民乘機施暴,搶掠姦淫之徒,最是可恥可惡!真是敗類呀!

【筆者附言】當今的中共,對外賣國,對內壓迫;軍警似盜,官員如賊;搶劫田地,毀房強拆。抓婦擄嬌,街邊撕抱…光天化日,罪孽滔滔;天必滅彼,時刻不遙!

二、計氏寫「何愧!」二字,為子送行

宋朝時,張浚的母親叫計氏。當張浚還是小孩子時,計氏就讓張浚以父親為榜樣,教他做人的道理。後來,張浚成人長大,在朝廷做了官,親見奸臣秦檜,把握大權,貽誤國家,一日勝似一日。

張浚對秦檜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想勸諫皇帝,好讓皇帝覺悟。可是他又怕進諫會得罪小人,招致禍害,想到母親年歲已高,自己若有什麼閃失,將無法奉養母親。張浚左右為難,主意不定,心內憂愁,竟致身體日漸消瘦。

母親見張浚憂愁、虛弱的樣子,就問他是何緣故?張浚如實告訴母親事情的真相。計氏知道后,也不回答兒子的話,只是讀著張浚的父親在紹聖初年,對別人說的一番話:「我情願遭受死罪,也要把想說的話說出來。我要不說,我就是辜負了皇上。」張浚聽母親這麼一講,就決定上書,勸諫皇上。但是,果然不出所料,奏章呈到皇帝那裡不久,張浚就被貶了官,被流放到偏遠地方去。

送行時,母親對張浚說:「兒啊,你就安心地去吧,因為忠直而得了禍,這沒有什麼可以慚愧的,到了那裡,你只管靜心讀你的書,不要把家裡記掛在心上。」

汁氏可以算得上是很善於教子了。當兒子被貶時,計氏非但不怨,還寫下「何愧」兩個字,為他送行,予以激勵。難怪人們對她的稱讚,世代相傳,長盛不衰。

三、越姬是一位貞信的女君子

周朝時代,楚昭王有一個夫人叫越姬,是越王勾踐的女兒。一次,楚昭王同越姬和另一位叫蔡姬的一起遊玩,一高興,楚昭王就和這二位夫人約定要同生死,蔡姬一口就答應了,可是越姬卻沒吭聲。

後來,楚昭王病了,病得很厲害,越姬就說:「我來為大王禱告吧,我情願代大王死,到了地下,給大王驅逐纏身惹禍的狐狸精們。」

昭王覺得這樣對越姬是不公平的,但越姬說:「從前大王約了我們同生死,我當時雖然沒答應,可是心裏卻已經答應了的。我聽得古人說過,守信的人,決不欺騙自己的心;有義的人,決不虛設事情。現在我為大王去死,是為了那一份承諾、那一份義,絕不是為了討大王歡心。」說完這話,越姬就自殺了,她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內心的信諾。

越姬不是死於情,而是死於義;不是死於言,而是死於心,這難道不是一位貞信的女君子嗎?

四、死於守信,足錄史冊

周朝時,晉國的丕鄭(人名)從秦國回來,聽說里克(人名)死了,就去拜見共華(人名),問他:「這種時候,我能去晉國嗎?現在應該沒有危險了吧?」共華回答:「我也說不清楚,也許可以了吧?」

於是,丕鄭就回到了晉國,結果晉惠公馬上就把他給殺了。有個叫共賜的人,對共華說:「現在國家形勢危急,你也有危險,也許你現在逃跑還來得及。」共華回答說:「丕鄭回到晉國去,是我出的主意,我要在這裏等他呢。」共賜說:「聽說他已死了,還等什麼等啊。再說,誰知道這回事呢?不要管他。」

共華說:「這是不可以的,我明明知道他到晉國去了,如今我獨自逃走,這是不守信用;我給他出的主意,卻使他被困住,這是沒有智慧;見到他被困住了,我還怕死,這是沒有勇氣。我身上背著這三種大罪過,還能逃到哪裡去呢?你去吧,我就在這裏等死好了。」

孔子曾經說過:自古以來,人都有一死。百姓沒有誠信,就無法在世上安身處世。這說的就是「人要以信為本」呀。人如果沒有了誠信,不僅失去了做人的資格,而且將為人們所不齒。誰能做到不死呢?如果是因誠信而死,就能樹立起世人的誠信之心。共華也是里克、丕鄭的同黨,但他死於守信,則是值得記錄于史冊的。

五、宰相丟棄誠信,果然死於非命!

周朝時代,晉國、楚國、齊國、秦國…等十四個諸侯國,將要在宋國會盟(會盟:古代諸候間的集會,結盟)。楚國人個個在衣服裏面穿上了鐵甲,想趁機攻打晉國。

有個叫伯州犂的人,是個正義之士,就說:「天下的諸侯,來在一起聚會,我們楚國卻要做這樣沒有信用的事,恐怕不行吧?」並一再請求把鐵甲脫了去。

但當時楚國的宰相子木,就是不允許。無奈,伯州犂只好退了出去。退出去以後,他說:「宰相不出三年,就要死了,他想圖一時快意,卻拋棄了信用,他的心志能得逞嗎?心志是用以發言說話的,說話是要表現出誠信的,誠信是用來堅定心志的。心志、言語、誠信這三者,用來安身立命。他誠信都丟了,哪裡還能活過三年呢?」

到了第二年,宰相子木,果然死於非命。

會盟,就是用以表示誠信的。宋國的會盟,本意是想通過會盟,讓諸侯之間的戰爭,止息下來。諸侯渴望誠信,因此才來會盟,而楚國不講誠信,這是拋棄了諸侯會盟的根基。楚國伯州犂提出要守信,宰相子木,卻捨棄誠信。而捨棄了誠信的宰相子木,竟在第二年果然死於非命,這就是天譴,絕非偶然。

六、趙柔太守,誠信寬厚

北魏時代,有個人名字叫趙柔,是金城人,他從小就以德行好、學問高而出名。後來他當了河內太守,誠信寬厚,很有政聲。

有一回,他在路上撿到別人丟失的一串金珠,他千方百計找到了失主,把金珠歸還給他。

後來,有人送給趙柔幾百個挖地用的鐵鍬,趙柔留著也沒有用,就和兒子趙善明一起,拿到市場上去賣。他只開到相當於二十匹絹的賣價,兒子知道這個價錢,實在是太便宜了,就想收回來不賣。趙柔對兒子說:「和人家做交易,已經講定了價錢的,哪能為了更大的利益,就出爾反爾呢?(原文是「與人交易,一言便定。豈可以利動心?」)」最後,他還是以極其便宜的價格,賣給了那個人。

各方人士聽說了這些事,都對趙柔非常佩服。

要個好價錢再把東西賣出去,這是經商者通常的想法。為了達到這個目地,有人想方設法壟斷市場;有人趁機屯積貨物,從中獲利;更有人根據貨物供需的多少,而屢屢變更價錢。這些,都是誠信和品德不牢固的原因。

趙柔教育兒子的一番話,完全可以作為誠信經商的楷模。

七、縣令離任,百姓跪拜送行,場面感人至深!

梁朝時,傅岐在始新縣當縣令。縣裡有兩個人,因事鬥毆,鬧出了人命,官司打到了府里。府里把兇手抓到,用盡了各種重刑拷打,兇手始終不肯招認。府里就把這樁案子,移到縣裡去判審。

傅岐叫人把那兇手身上的手銬腳鐐,都解除掉,和顏悅色地詢問他,兇手當即就承認了殺人的事實。

按照法律,這個兇手是要抵命的。恰巧這時「冬至」到了,傅岐就放他回家去過節。

監獄官一再反對說:「古代是有放犯人回家過節的例子,但這個犯人先前死不招供,放他回去,恐怕再也不會回來,斷斷使不得。」

傅岐卻道:「沒關係,如果兇手失信,不回到監獄來,我將擔負一切責任,甘願接受懲罰。」

果然,假期一滿,兇手就如期回來了。當時府里的太守,很佩服他的以德服人,就把這事,稟報到朝廷了。

許多朝代,都有過與傅岐相似的事例。像晉朝的曹攄、南宋的王志等等,都有過放囚犯回家,而後囚犯如期回來的事實。正是因為他們對百姓廣施恩惠,講守信用,所以,老百姓才不忍心欺騙他們。

傅岐是一個有名的好官,在他離任之日,全縣百姓,無論男女老少,全都跪拜著送他出境,哭聲在十里之外,都能聽到。那場面,實在是感人至深啊!

(以上均據清代蔡振紳《八德須知》)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