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歷史真貌:天下朝宗的西周(一)

2013年09月06日 3:21     評論»

◎心緣

【明心網】一出殷商史剛剛落下帷幕,一部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周史又拉開了序幕。在這幕啟幕落之際,不知我們是否注意到:無論表面的形式如何的不同,歷史卻在某些方面驚人的重複著。譬如關於一個朝代的興衰,過去的夏商王朝皆興盛于施行仁德之政的賢王,如禹和商湯;皆亡于殘酷暴虐之王,如桀和紂。而且那些仁德之主都敬天畏地,遵循著上天的警示,不斷修德于天下;反之,那些暴戾的君王則無視上天反覆的警示,逆天叛道,而最終走向毀滅。那麼新開啟的這幕歷史又如何呢?在此後中華舞台上上演的一幕幕歷史大戲又如何呢?或許,答案就在這歷史大戲台的幕啟幕落間;或許在這不斷上演的大戲落幕的時候,我們才可以了解這一切是為了什麼。讓我們先繼續看這新的一幕歷史正劇。

周朝(公元前1066年-前206年)是繼殷商滅亡之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周朝前後共有三十七代天子,歷時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零六年,才被秦國滅掉。它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產生的儒家、道家思想貫穿並影響了後世的中國歷史。

以公元前770年為界,後代史家根據都城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將此之前的周朝稱為西周,之後的稱為東周。西周時,周王朝屬地較為遼闊,包括西畿和東畿。西畿以周最初的都城豐鎬二京(今陝西境內)為中心,東畿以後建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陽)為中心。公元前770年,周幽王死,平王遷都洛邑,不僅失去了對西部屬地的控制,而且周王朝從此基本上處於衰弱狀態,並受到列國的欺壓。《左傳》中就有:「周之東遷,晉、鄭焉依」之句。

關於西周的歷史,傳於後世的如夏商之史一般,只是後世認為的共主之國的一個國家的歷史,其餘各方面的情形,則十分茫然。西周王朝,先後出現了文王、武王、成王以及周公等效法五帝的賢王賢臣,尚保留了大道的遺迹。

東周之後則不然。所傳於後世者,以各強國和文化較發達地區的史實為多,而所謂的天子之國,則似乎處於無足輕重之列,此外,周天子中平庸之輩較多。東周之時,天下格局處於不斷的變動之中,列國之間的競爭也從不甚激烈到十分激烈,依此後世史家又劃分為春秋和戰國時期。「春秋」緣于孔子所著史書《春秋》得名,「戰國」則大概是因為這一時期的戰事頻繁而得名,西漢劉向曾著書《戰國策》。

春秋之世,各諸侯國依大小、強弱分為一等國和二、三等國。因各國實力有限,對周之禮制尚能遵守,所以諸侯之爭只限於爭霸,但是在尊崇周天子的前提下,強國間的戰爭也比較少;到了戰國時期,特別是北方諸侯,已不再將周天子放在眼中,而先後稱王。每個諸侯都希望凌駕于諸王之上稱帝,並進一步實現統一的慾望,因而當時戰事十分頻繁。

生於這一亂世時期的孔子認為,此時「天下無道久矣」。他臨風長嘆道:「大道之行的時代,以及夏商西周的賢王治世我沒有趕上,但是古書中有記載。大道之行的時代,天下為公,選拔賢明而有能力的人治理社會,人人誠實守信,和睦相處,不把財產視為私有,而把勞動視為美德,沒有陰謀和盜賊。可是現在大道已經沒落了,天下成了統治者的家天下,父死傳子,兄終弟及,人們僅僅照顧自己的親屬和子女,貨力為己、各私其私。」以往人們所尊崇的「德」而讓位於現實的權力慾望和利益,人離道愈來愈遠,人類的道德自此開始走向衰敗。

當人離大道愈來愈遠時,為了使人們的道德不至於下滑得太快,一些神以聖者的形象降生到人間來規範人的思想和行為。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出現了儒、道、墨、法等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老子的真道和儒家思想主導後世中國歷史數千年。

周朝的祖先

周的始祖后稷,名叫棄。關於他的出世,還有一個非常神奇的傳說。他的母親是有邰(tái,台)氏部族的女兒,名叫姜原。姜原是帝嚳(kù,酷)的正妃。一次,姜原來到郊野,看見一個巨人的腳印,心生愛慕,想去踩它一腳,一踩就覺得身子振動像懷了孕似的。十個月後姜原生下了一個兒子。姜原認為這個孩子不吉祥,就把他扔到了一個狹窄的小巷裡,但不論是馬還是牛從他身邊經過都繞著躲開而不踩他;於是又把他扔在樹林里,正趕上樹林里人多,所以又挪了個地方;把他扔在溝渠的冰上,但有飛鳥飛來用翅膀蓋在他身上。姜原認為他是神,就抱回來將他撫育成人。由於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就給他取名叫棄。

棄小的時候,就很出眾,有著很高遠的志向。他遊戲的時候,喜歡種植麻、豆類的莊稼,種出來的麻、豆長得都很茂盛。他成人之後,喜歡耕田種穀,仔細觀察什麼樣的土地適宜種什麼,適宜種莊稼的地方就在那裡種植收穫,民眾都來向他學習。堯帝聽說了這個情況,就任棄為農師,教給民眾種植莊稼,使人民受益良多。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舜帝把棄封在邰,以官為號,稱后稷,另外以姬為姓。后稷的興起,正在唐堯、虞舜、夏商的時代,這一部族都有著非常好的德望。后稷死後,他的兒子不?(zhú,竹)繼位。

不?晚年,夏后氏政治衰敗,廢棄農師,不再務農,不?因為失了官職就流浪到戎狄地區。不?死後,他的兒子鞠(jū,居)繼位。鞠死後,兒子公劉繼位。公劉雖然生活在戎狄地區,仍然從事農業生產,四處考察土地適宜種什麼,並伐取木材以供使用,使得出門的人有旅費,居家的人有積蓄。民眾的生活都依靠他的德行好起來。很多人都感念他,很多人都來歸附他,詩人們創歌譜樂來歌頌他的功德。周朝事業的興盛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公劉去世后,兒子慶節繼位,在豳(bīn,賓)地建立了國都。

慶節去世后,經過七代,傳至古公亶父(dǎnfǔ,膽,甫)繼位。古公亶父重修后稷、公劉的大業,積累德行,普施仁義,國人都非常愛戴他。戎狄的薰(xūn,熏)育族來侵擾,想要奪取財物,古公亶父就主動給他們。後來他們又來侵擾,想要奪取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憤怒,想奮起反擊。古公說:「民眾擁立君主,是想讓他給大家謀取利益。現在戎狄前來侵犯,目地是為了奪取我的土地和民眾。民眾跟著我或跟著他們,有什麼區別呢?民眾為了我的緣故去打仗,我犧牲人家的父子兄弟卻做他們的君主,我實在不忍心這樣干。」於是帶領家眾離開豳地,到岐山腳下居住。豳邑的人全城上下扶老攜幼,又都跟著古公來到岐下。鄰國聽說古公這麼仁愛,也有很多來歸從他。於是古公廢除戎狄的風俗,營造城郭,建築房舍,把民眾分成邑落定居下來。又設立各種官職,來辦理各種事務。民眾譜歌作樂,歌頌他的功德。

古公的長子名叫太伯,次子叫虞仲。他的妃子太姜生下了小兒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為妻,她也像太姜一樣是賢惠的婦人。太任生下昌,有聖賢的祥兆。古公說:「我們家族有一代要興旺起來,恐怕就在昌身上應驗吧?」他的長子太伯、次子虞仲知道古公想讓季歷繼位,以便傳給昌,就一塊逃到了南方荊、蠻之地,並依照當地的習俗,在身上刺上花紋,剪掉了頭髮,把王位讓給了季歷。

古公去世后,季歷繼位,這就是公季。公季繼續實行古公的德政,努力施行仁義,諸侯都歸順於他。

周朝的締造者—文王和武王

文王西伯的德行和功績

公季去世后,兒子姬昌繼位,姬昌被商紂王封為西伯侯,所以被稱作西伯,也就是文王。他雖然與九侯和鄂侯被列為商王朝的三公,但並不被商王朝看重。西伯繼承后稷、公劉的遺業,效法古公、公劉的法則,一心一意施行仁義,敬重老人,慈愛晚輩,禮賢下士。有時到了中午都顧不上吃飯而來接待賢士,許多士人因此都來歸附於他。在孤竹國的名士伯夷、叔齊,聽說西伯非常敬重老人,也投奔了西伯。

商朝大臣崇侯虎向殷紂王進讒言說:「西伯積累善行、美德,諸侯都歸順他,這將對您不利呀!」於是紂王就將西伯囚禁在羑(yǒu,有)里。歸附西伯的那些賢士都為他擔心,就設法找來美女,駿馬,還有其他一些珍奇寶物,獻給了紂王。紂王見了這些寶物非常高興,於是赦免了西伯,還賜給他弓箭斧鉞,讓他有權征討鄰近的諸侯。西伯回國之後就獻出洛水以西的土地,請求紂王廢除炮烙這一殘酷的刑法,紂王答應了西伯的請求。

此後,在呂尚,也就是姜太公的輔佐下,西伯表面上耽於遊樂,對商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諸侯也都來請他裁決爭端。

當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可以說明西伯的德行。虞國人和芮(ruì,瑞)國人之間因田界發生了爭執不能斷決,就一塊兒來到了周國。進入周國境內后,發現種田的人都互讓田界,因為人們都有謙讓長者的習慣。虞、芮兩國發生爭執的人,還沒有見到西伯,就覺得慚愧了,都說:「我們所爭的,正是人家周國人以為羞恥的,我們還找西伯幹什麼,只會自討恥辱罷了。」於是各自返回,都把田地讓出然後離去。諸侯聽說了這件事,都說:「西伯恐怕就是那承受天命的君王。」於是,諸侯尊西伯為王。

西伯稱王后,改變了殷商的律法制度,並制定了新的曆法。他追尊古公為太王,公季為王季,意思就是說,大概帝王的瑞兆是從太王時開始興起的。

西伯還去征討那些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他先後征伐了犬戎、密須和耆(qí,其)國。殷朝的祖伊聽說了,非常害怕,就把這些情況報告給紂王。紂王並不在意,說:「我不是承奉天命的那個人嗎?他這個人能幹成什麼!」後來,西伯又征伐了崇侯虎等,還營建了豐邑作為都城。遷都的第二年,西伯因年老患病去世,太子發繼位,這就是武王。

西伯在位大約五十年。他被囚禁在羑里的時候,據說曾經增演《易》的八卦為六十四卦。西伯去世后,被謚為文王。

武王的德行和功績

武王繼位后,決心繼承父親未完成的事業。他拜呂尚為師,讓兄弟周公旦、召公作助手,整頓內政,擴充兵力,聯絡同盟者,還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做滅商的準備。

*武王順天命討伐商紂

武王繼位第九年,決定出兵討伐紂王。武王乘船渡河,當船走到河中央時,一條白魚跳進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抓起來用它祭天。渡過河之後,有一團火從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而且轉動不停,最後變成一隻赤紅色烏鴉,還發出叫聲。當時,八百多個諸侯們雖然未曾約定,卻都會集到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這個地方。諸侯都說:「現在可以討伐紂了!」武王卻說:「你們不了解天命,現在還不可以。」於是率領軍隊回去了。

過了兩年,武王聽說紂王更加昏庸暴虐,而且殺死了進忠言的比干,囚禁了箕子。太師疵、少師強為了避禍,抱著樂器逃奔到周國來了。於是武王向全體諸侯宣告說:「殷王罪惡深重,不可以不討伐了!」於是遵循文王的遺旨,率領戰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披甲戰士四萬五千人,東進伐紂。第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日,軍隊全部渡過盟津,和聯合伐商的各國諸侯訂立盟約,檢閱軍隊。盟津距商朝的首都很近,在這裏演武檢閱,就是向商朝的試探和示威。武王作了《太誓》,向全體官兵宣告說:「如今殷王紂竟聽任婦人之言,以致自絕於天,毀壞天、地、人的正道,疏遠他的親族弟兄,又拋棄了他祖先傳下的樂曲,竟譜制淫蕩之聲,擾亂雅正的音樂,去討女人的歡心。所以,現在我姬發要恭敬的執行上天的懲罰。」

次年二月甲子日的黎明,武王一早就來到商郊牧野,舉行誓師。武王左手拿著黃色大斧,右手拿著有旄(máo,毛)牛尾做裝飾的白色旗幟,用來指揮。誓詞就是《尚書》中的《牧誓》。全文分作兩段。第一段痛斥紂王只聽婦人(妲己)的話,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連自己同祖兄弟都不任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讓他們暴虐百姓,導致天怒人怨,最終將招致殷的滅亡;第二段申明自己是躬行天罰,宣布作戰紀律,鼓勵戰士勇猛殺敵。

誓師完畢,武王與前來的各諸侯軍隊會合,共有戰車四千輛,在牧野擺開了陣勢。紂王聽說武王來攻打自己,也發兵七十萬來抵抗武王。武王派師尚父率領百名勇士前去挑戰,然後親自率領戰車三百五十輛、士卒兩萬六千二百五十人、勇士三千人的大部隊衝進殷紂的軍隊。紂王的軍隊人數雖多,卻都沒有心思打仗,他們都痛恨紂王的暴虐,心裏都盼著武王趕快攻進來。武王攻過來后,很多紂王的士兵掉轉兵器攻擊殷紂的軍隊,並給武王做了先導。殷紂大敗。

*武王滅紂並昭告上天

殷紂戰敗后,返回城中登上鹿台自焚而死。諸侯跟隨著武王進入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商都的百姓都在郊外等候著武王。武王命令群臣向商都百姓宣告:「上天將賜福給你們!」商都人全都叩頭拜謝,武王也向他們回拜行禮。武王進入城中,找到紂自焚的地方。武王親自用黃色大斧砍下了紂的頭,懸挂在大白旗上。

次日,武王命令清除道路,修治祭祀土地的社壇和商紂的宮室。武王在社壇將滅紂的過程昭告上天。群臣都跟在身後。祭祀前,大臣毛叔鄭捧著明月夜取的露水,衛康叔封鋪好了席子,召公S](shì,式)獻上了彩帛,師尚父牽來了供祭祀用的牲畜。伊佚朗讀祝文祝禱說:「殷的末代子孫季紂,完全敗壞了先王的明德,侮慢鬼神,不進行祭祀,欺凌商邑的百姓,他罪惡昭彰,被天皇上帝知道了。」武王拜了兩拜,叩頭至地,說:「承受上天之命,革除殷朝政權,接受上天聖明的旨命。」武王又拜了兩拜,叩頭至地,然後退出。自此,周朝正式確立。

為了統治商朝的遺民,武王把原來商王直接控制的領地分成三個區:原殷都朝歌以北地區(今河南省湯陰縣一帶)?豳(音賓),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一說霍叔居豳)掌管;朝歌以東地區(今河南省鄭州市一帶)為衛,封給自己的弟弟管叔鮮掌管;朝歌以西地區(今河南省上蔡縣一帶),封給自己的弟弟蔡叔度掌管。武王又把尚父封在營丘,國號為齊。把弟弟周公旦封在曲阜,國號為魯。

武王懷念古代的聖王,就表彰並賜封神農氏的後代于焦國,賜封黃帝的後代于祝國,賜封堯帝的後代于薊,賜封舜帝的後代于陳,賜封大禹的後代于杞。

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個,同姓之國四十個。封邦建國的目地,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治理國家。

武王下令將被紂王關押的箕子從牢獄里釋放出來,又釋放了被囚禁的百姓。他還命令散發鹿台倉庫的錢財,發放鉅橋糧倉的糧食,賑濟貧弱的民眾;命令展示傳國之寶九鼎和殷朝的寶玉;命令給比乾的墓培土築墳;命令主管祭祀的祝官在軍中祭奠陣亡將士的亡靈。這之後,武王才撤兵回國。路上武王巡視了各諸侯國,並分封諸侯,頒賜宗廟祭器。

*武王修德于天下

武王回到周都鎬京,夜不能寐。周公旦來到武王的住處,問他不能入睡的原因。武王說:「上天不享用殷朝的祭品,從我姬發沒出生到現在已經六十年了,郊外怪獸成群,害蟲遍野。上天不保佑殷朝,才使我們取得了今天的成功。上天建立的殷朝,曾經任用有名之士三百六十人,雖然說不上政績顯著,但也不至於滅亡,才使殷朝維持至今。我還不能使上天賜給周朝的國運永葆不變,哪裡顧得上睡覺呢?」

武王又說:「我要確保周朝的國運不變,要靠近天帝的居室,要找出所有的惡人,懲罰他們,像對待殷王一樣。我要日夜勤勉努力,確保我國的安定,我要辦好各種事情,直到功德在四方放光。我南望三塗,北望岳北,觀察黃河,仔細察看了洛水、伊水地區,覺得這裏離天帝的居室不遠,是建都的好地方。」

後來,武王在洛邑進行了測量,準備在此修建周都。武王還命令全國修養生息,把馬放養在華山南面,把牛放養在桃林區域;讓軍隊把武器放倒,進行整頓然後解散:以此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又過了一段時間,武王生了病。周公齋戒沐浴,禱告上天,為武王消災除邪,並表示願意用自己的身體去代替武王,武王的病這才漸漸好了。武王時期,周朝頗有新興之氣。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誦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成王。

(正見網)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