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小百姓參与國家大事有益於世(數文)

2014年07月02日 22:03     評論»

作者: 慧淳 來源:正見網

一、小小百姓也能參与和干預國家大事,有益於世

周朝時,楚莊王要建築一個很高的台,那個台綿延上百里,台將要建好時,楚莊王看著巍峨的建築,下令凡是當時勸諫不要築台的大臣,全要處死。

消息傳來,有個叫諸御己的人,正在田裡耕種,他對同伴說:「不行,我要去規勸楚王才對。」同伴說:「我聽說規諫國王的,都是諳練人情、通達事理的大人物。你一個莊稼漢,能勸諫什麼呢?」諸御己回答說:「要說種田,咱倆能力相當。至於去勸說國王,我可要比你強多了。小小百姓,也應該關心、參与和干預國家大事。」

說完,他丟下耕具,入朝去規諫楚王。他娓娓道來,對事情條分縷析。楚王被他說服了,馬上就停止了築台,並免掉了無數百姓的勞役。

正因為這樣,楚國有首歌謠唱道:「是薪火嗎?是柴草嗎?如果沒有諸御己,最終也沒有你了吧?是柴草嗎?是薪火嗎?如果沒有諸御己,最終誰也不會留下來了吧?」從這首歌謠中,可以看出,楚國人對他是多麼感激呀。

確實,古代的苦役勞民,沒有比楚王造台更嚴重的了。而且,連勸諫的人,都要被處死了,誰還敢站出來再說話呢?但諸御己做到了,因此,誰又能說國家大事,小小百姓就不能參与、不能干預呢?

小小百姓也能參与和干預國家大事,這是有益於世的好事,也有古例呀!「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嘛!

二、宰相胸襟

周朝時,楚國斗伯比(人名)有個兒子叫斗子文,因為出生的時辰不吉利,剛生下來就被丟在夢澤這個地方。老虎見他可憐,給他奶吃,他才得以活了下來。因為楚國方言中「乳」讀作「谷」,「老虎」讀作「於菟」,所以人們又把斗子文叫作「斗谷於菟」。

斗子文成人後,做了宰相,他勤勉朝政,每天總要忙到天黑,才回家吃飯,只要人們看到他,他一定是在憂慮、思考著國家大事。因為他經常廢寢忘食,楚成王每次上朝,都要準備好一些乾糧、干肉給他。成王要給他俸祿,斗子文說什麼也不要;再給,就逃得遠遠的,直到成王不再堅持,他才回來。後來宮廷發生政變,有個叫斗般的人,殺了成王的弟弟子元,國家有亂,飢荒一片。斗子文就變賣所有的財產,來幫助國家度過災難。

斗子文先後三次被任命為宰相,又三次被解除職務,無論是任命,還是解職,每一次他都非常平靜,從不喜形於色,或怒形於色。尤為難能可貴的是,當他被解除職務時,他總是把做宰相的施政方針和工作的經驗教訓,全部告知新任的宰相。正因為這樣,就連大聖人孔子,都稱讚他的忠心。

患得患失,本就是淺薄之人的作為。而能夠三次任命和解職,都安然淡定,他的內心,該是何等的坦蕩清白!況且免職時他不但不生氣,還將舊日自己所施行的政策方針和工作的經驗教訓,都仔細的告知新任者。

如果人人都能像斗子文這樣,哪裡又還有為權力與名利,而互相傾軋的事情發生呢?如此一來,官場平靜無事,那就自然天下太平了。

三、史鰍死諫驅奸臣

周朝時,衛國有個叫史鰍的人,當官當到了大夫這個職位(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當時的國君衛靈公,是個糊塗人,他不用賢人蘧(讀趣)伯玉,卻重用奸臣彌子瑕,史鰍心內焦急,屢次勸諫,衛靈公就是不聽。

後來史鰍得了重病,快要死了,他囑咐兒子說:「我活著沒法糾正君王的過失,死後也沒必要按禮法來埋葬,把我的屍體,放在窗戶下就行了。」

史鰍死後,衛靈公前去弔唁,看到屍體竟然放在窗戶下,感到十分奇怪,就問他們的家人:這是為什麼?史鰍的兒子,就拿父親臨終前說的話來應答。

衛靈公驚愕良久,突然悟到了什麼,慢慢地說:「這確是我的過失呀!」回到宮后,就把奸臣彌子瑕辭退了,改用蘧伯玉。

孔子聽說了這事,感嘆地說:「史鰍真是忠直之人啊!就是死了,還要用屍體,來作一次最後的進諫。」

四、神護佑好人的奇異現象

漢朝的許楊,是汝南人。汝南郡里有一道蓄水的鴻卻陂,因時間久遠,陂道早已毀壞。

當時的太守鄧晨,一心要修復它,以便重新發揮它的作用。他聽說有個叫許楊的人懂水利,就請他來和大家一起商議。許楊根據地勢,在那裡修起了一條四百多里長的塘岸,灌溉良田、餵養牲畜取水,老百姓因此得到了許多好處。

但剛剛建塘岸的時候,汝南當地的一些土豪劣紳,誣陷許楊在修塘過程中,接受了賄賂,說得有證有據,鄧晨就把許楊投進了監獄。奇怪的是,刑具一給許楊戴上,那刑具就自動解開了,掉到地上。再戴,又再解開。監獄官把這個奇怪的現象,報告給鄧晨,鄧晨吃驚道:「難道果真是冤枉他了?我聽說,忠義誠信是能夠感動神明的。莫非許楊的情況,就是一個很好的應驗?」

鄧晨當夜就把許楊釋放了。當時天已完全黑下來,但道路的上空,總像有一束火光,一直照耀著許楊走路。當時的人們,都感到很詫異。

五、亡靈的提示和感恩

漢朝有個叫王忳(讀頓)的人,有一回,他在旅館遇見一個人,那人對他說:「唉,我感覺自己不久將要遠離塵世,這裡有十斤金子,送給你,並請你用一些來安葬我。」說也奇怪,還來不及問清姓名,那人就死了。王忳就把他安葬了,剩下的金子,都放在那人的棺材裏面。

後來王忳做了亭長。有一天,一匹馬跑到亭里,卻突然停住了,那時候,刮著很大的風,又突然不知從哪裡吹來一條繡花被,落在王忳的面前。王忳把這事告訴了縣令,縣令就把馬和被子,都判給了他,歸王忳所有。王忳乘了馬回去,更讓人稱奇的是,那匹馬忽然狂奔起來,一直跑進一所房子前,才停住。

那戶人家,認出馬和繡花被,都是自己的,就問王忳是怎麼回事?在王忳的敘說中,對方終於知道了:眼前的這個人(王忳),就是以前安葬他兒子的人,對方對王忳感恩不盡……

許止凈評論道:王忳的品行,實在是常人難能可貴的。風把繡花被,吹飄到他的面前,馬狂奔到亭中就停止,更把他輾轉帶到那戶人家面前,這都是那個死去的人,不想白白受恩,而要把他的德行,彰顯給世人知道啊!

六、兩人誠實人,說話不一樣

漢朝的閻敞,在太守府里做官。那時候.太守府里,另有個叫第五常的人,被朝廷召去做事。第五常就把以前積蓄下來的薪俸一百三十萬錢,寄存在閻敞那裡。閻敞就把錢埋在了大堂底下。

後來,第五常家裡的人,都生病死了,只剩下一個九歲的孫子,也不知道流落到何處去了。

後來,那孫子長大了,他小時聽祖父說過有錢三十萬,寄存在閻敞那兒,就輾轉找到了閻敞那裡,說想拿回來用。閻敞見了他,又喜又悲,把所有的錢,都還給了他。第五常的孫兒數了數,一共一百三十萬錢,就說:「祖父只對我說有三十萬,怎麼忽然冒出那麼多,一百三十萬啊!」閻敞說:「肯定是你爺爺生了病,記錯了,請你不要疑慮,這些錢,確實是你祖父留下來的。」

第五常的孫子說:祖父告訴他只有三十萬錢。這可能是第五常要感謝閻敞替他保存錢財,而故意這麼說的。但閻敞德行那樣高尚的一個人,怎麼會私扣他的銀子呢?而那個做孫子的,聽到祖父留下那麼多錢也只說有三十萬,也確實是一個誠實的人了。

七、杏林內的兩件神奇事

晉朝時候,有個叫董奉的人,住在廬山,他很有法術,替人家治病,是藥到病除的,但他卻並不收受別人一點財物。只有一件:如果醫好了病重的,就叫他們種五株杏樹;如果醫好了病輕的,就叫他種一株杏樹。

這樣,過了幾年,那些樹竟然長成了很大的一片杏林了。杏子成熟的時候,董奉就造了一個米倉,叫買杏子的人,用谷來換杏子。至於放多少谷進米倉,他讓那些人自己衡量。

買杏子的人中,有些缺德的,拿的杏子多,放的穀物少,他們走的時候,便竟有一班老虎來追逐他們,直到他們改正了錯誤,才罷休。這是第一件神奇事。

董奉拿換來的穀物,去救濟那些貧窮的和來往的行人,一般,每年都要用去一千五百石谷。但就是這樣,還是剩下來好些谷。這又是一件神奇事。

(以上均據蔡振紳《八德須知》)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