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導演可以向雅典奧運開幕式學什麼

2013年10月26日 9:14     評論»

◎顧曉鳴

【明心網】〖編按〗希臘奧運的煙火剛剛淡去,但她留給世界的驚喜和回味卻成了世界理解奧運精神和人類文明的一個新的里程碑。人們說這屆奧運真的很「希臘」,很「雅典」,這裏很大一部分出自於對開幕和閉幕式演出的觀感。那種人類西方文明發源地所展示的文化張力和深刻底蘊,讓人們一時找不到很準確的詞語來形容。而與此相對照的是,作為下一屆奧運舉辦國的中國在雅典閉幕式上所呈現的一組表現中國文化的節目,令人大失所望,引來海內外華人的感慨和思索。這裏編髮一組網上的文章,與讀者共同探討我們中華文化、華夏文明的內涵與精髓。奧運的表演僅僅是個窗口,但希臘通過這個窗口展現的是一個民族對她們自己的古老淵源的深刻的承繼、領會、熱愛、和創造。

張藝謀在本屆奧運閉幕式中會有8分鐘的策劃,還沒見到,現在見到的是他正在北美開映的《英雄》和不久前惡評如潮以至於電影高管出面請大家「愛護」的《十面埋伏》。當初《英雄》在內地公映15天後,我與李敘先生編著的《無名斗英雄》出版了,裏面集合了影評家和許多認識不認識的網友的分析和批評。《十面埋伏》此地公映的當天,我寫了專文評析,意見在本刊和《人民日報》上發表,真的很用心地關注著這位有才華有能力的導演,所以真的也為他捏了一把汗。

待看到雅典奧運會開幕式前央視在入場觀看前對張導的採訪,和開幕式后他對電視記者大談觀感的場面,真的感到前怕了。當記者問及他對開幕式看法時,張導劈頭便說雅典奧運開幕式「激情」不夠,又說那位導演他認識,是搞現代舞的,只能靜態構造一點東西(大意),最後反覆強調只要有「錢和技術」就一定能超過雅典——那種自大自信的模樣,令人揮之不去,不由想到幼年時看過的動畫片《驕傲的將軍》。又聽到小道消息說「2008年北京奧運開幕式非張藝謀莫屬」,不禁更害怕起來。在競技場上因這樣一種心態而失蹄的事例難道還少嗎?而況,單項競賽,哪怕團體賽,畢竟還只是一個人或幾個人的事,但奧運會不但是整個舉辦國的事,而且更是整個人類的囑託,這種掉以輕心的過分專註錢和技術的心態,如果導致《英雄》和《十面埋伏》那樣的結果,那還不搞笑「天下」?

這並不是不可能的,無數的藝術家、評論家和公眾都已經中肯地指出張藝謀創作中缺少內涵、過分玩弄形式(色彩和構圖)、以及把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符號化幼稚化的做法(如對「武俠文化」和俠的人格和情懷的漫畫式簡化和拼湊,對帝王和民眾的不正確定位),要是在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也弄出這類膚淺的拉洋片式的炫耀和喧鬧,那麼不要說貽笑大方,而且會比《英雄》之類更嚴重,有可能以自己的知名度向世界誇張地傳遞一個關於中國文化的不確切的形象,因此,張藝謀如果真要擔此重任一定要好好學習。

而學習的正是希臘的精神,奧運的內涵。也許你以為,雅典奧運開幕式上,希臘人用三組雕塑的解構重組和激光顯示的幾何線條圖形,啟示公眾「人要認識自己」,也像《英雄》中的「色彩」和「畫面」那樣是一種「好看」手段而已,不對,這種認識到自己的無智,一種具有宇宙觀的自知之明和自我反思,正是希臘文化和智慧的精髓。蘇格拉底認為,「自己是無知的 」這一點是他唯一知道的事。開幕式顯示的正是人類不斷認識自我的過程。因此,一切有智慧有才華的人首先要具備這種浩然之氣,尤其在自己擔負策劃創作像奧運開幕式那樣重大的項目時,如何克服浮躁、驕橫、自以為是的小市民意識和小家子氣息,就大有學問在。當冰島女歌手皮約克唱起《海洋》時,我們的心中立時浮現出「大音希聲」和「靜水愈深」的格言,竟然領悟了超塵脫凡的希臘智慧,明白了何以這小小民族的文化能成為世界文化的一個根;為什麼奧運開幕式,幾乎每個民族都會顯示自己文化的獨特符號和象徵及其表現的文化內涵,但這次雅典奧運的開幕式卻別有一種意蘊。或者說,在漢城、悉尼乃至亞特蘭大各屆開幕式的民族文化展示都達到那樣高度和新鮮性的情況下,雅典開幕式又是如何做到超越而另樹一幟的呢?秘密就在這裏:一種去掉煙火氣和做作味的虛懷若谷。以往人們只知道藍天和藍海「很希臘」,今天人們才領教足球黑馬毫不張揚的歐錦賽奪冠。見證了,在全世界人民和奧委會對希臘舉辦奧運的能力憂心忡忡時,開幕式有意去掉廉價的喧鬧和煽情,水一般的純凈和流暢,寬廣而沉著的大海風格,以及迄今為止大國小國在賽場上的平等友好各得其所,在我看來,這是我一生中看到的奧運會中最安詳最平和的一屆,而況這是在史無前例恐怖威脅氛圍中又地處最敏感地區之一的超大型活動。

為什麼?因為雅典奧運在希臘文化的內涵開掘上,突顯自己的風格,策劃創作包括開幕式和奧運Logo等在內一切文化事項;在奧運回故鄉的時節,體現的正是奧林匹克精神,這才是誕生奧林匹克精神的希臘文化精神。

在西文中的school(學校)一詞來源於希臘,而它的本義是「閑遐」,很像中國先人說的「有餘力就學文」的意思。今天「學術研討會」(symposium)一詞的希臘原文則是「會飲」,眾人的聚會和歡樂與文化上的追求和學問上的切磋相聯繫,而奧林匹克的賽事,本來就是「文武雙全」,由兩個方面組成,一是體育競技,一是戲劇表演,包括雄辯、朗誦等等文化的交流和比試,這兩者又是合而為一的,希臘人用agon一個詞來指稱。同時與奧林匹克之神並列的是Hermas( 赫爾默斯,「信使」),他是傳遞信息和文化、解釋信息和文化的神。這次「馬拉松博物館」與奧運會同時揭幕,而馬拉松比賽源於對一名傳遞勝利消息的「信使」的頌讚和紀念。

所以,這屆奧運很希臘,就因為人們以虔誠的文化之心,對希臘文化作了內涵的開掘。我從上世紀80年代就系統研究和編著《中國的智慧》,深深體會到中國文化具有可與希臘文化媲美的深度和廣度,然而,如果我們仍用《英雄》的方式玩一些符號和表象,那不但不可能打動觀眾(免談震撼),而且有可能把中國文化給弄平庸了(就如多年來好萊塢影片中的「中國印象」那種以訛傳訛的刻板模式)。

所以,2008年北京開幕式要做的「前策劃」就是好好開掘中國文化的內涵,而要這樣做,就一定要克服遇事較勁、一定要把別人比下去的小市民心態,而要樹立由衷地向別人學習的大國大文化的風度。

在本屆開幕式上,希臘在展示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其實更是定位於「人類學的高度」,其主線是人類自身的發展,其中正包含著希臘文化在人類文化中的獨特地位,開幕式這種超越性的視野,是一種更智慧的民族文化姿態,包含著非常有深度的策劃。

同時,開幕式又不停留于空泛的人類大道理的演示,而是緊扣希臘文化跨東西方的特點,把以數學和技術為代表的科學理性的文化,與夢幻般和神話般的人文理性互動交叉,聚集於希臘獨特的「生命理性」(vitalreason)和「人生愉悅」的文化觀(本屆主題廣告的英文celebrateHumanity,頌揚人本身/人文)。在希臘,人與神的關係是獨特的:神富有人性,人的優點和缺點,而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發展和激發自己身內的「神性」成為神,希臘文有「半神」(Metachi)一詞,特別體現了「人人皆可以成神」的自由競爭、優者為勝的文化模式,而這正是奧林匹克運動的真諦——競賽為了自身的完美和精神的升華。

因此,以奧林匹克為自豪的希臘必定會有一種獨有的人文氣息、兼容氛圍和悠然祥和的行事方式,這些內在特性深刻地外化為開幕式的藝術內容、表象和風格,給人的震撼,不是那些俗艷的「好看」可以望其項背的。即使有再多的「錢」再多的「科技」,再去堆砌一個《十面埋伏》慶典式的東東,或弄一個「XXX印象」那樣的「電光聲色」,不說有沒有靈和魂,至少也會對不起天底下的眼球的。

其實,雅典奧運會開幕式最值得我們學習的還不是它在闡釋和演示希臘文化和奧林匹克精神方面所作的精心構思和巧奪天工的製作,而是古老文化與當下文化、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對話,這在開幕式一開始就以屏幕里的鼓手與屏幕外鼓手的對「敲」和呼應作了比喻,這是一個提示整台演出的設計,喻示這個開幕式是一種心靈的互動——「互靈」。人與人在心靈和精神層次上的溝通。交流和融合應是今日世界的主旋律。連物與人、人與「神」,也是一種互靈的關係——點火一刻火炬和人的相向而行又是一個精彩的隱喻!這些細節背後蘊含的意義,不經過對民族文化和當下世界文化的認真研究和學習,能創意出來嗎?

而以海水為場地,「火種」點燃五環等的藝術構思和設計,更不是一個標新立異的技術性的事了。在古希臘,前蘇格拉底哲學家泰勒斯把水看作「始基」(arche),水既是萬物之源(與愛琴海是希臘文化之源這一點相呼應),又是以後人類及其文明進化的開始,這就賦予作為表演的藝術載體的「道具」和「場景」,以深遽而又貼切的文化涵義,兼具神秘意境,和合理的邏輯構造和動勢。外行看新鮮,內行看門道,好評如潮。

水柔克剛,這與中國智慧不謀而合,體現出一種生生不息,易(變動)而又不易(永恆)的人文精神。在一個科技空前發達,物質空前豐富的世界中,究竟什麼是永恆,什麼是最終的價值?沐浴於水的戀人和沐浴于媽媽腹中的胎兒是真正的人類生命的本真,人不要被「理」和「物」所異化,回歸由強健身心體現出來的生命的愉悅和人生的快樂,我們才會走出戰爭的你死我活和惡性競爭的功名利祿,而回歸友誼、愛情和和平:當橄欖樹在碎片似的山間升起時,現代奧林匹克之神(精神)就這樣輕輕地淡淡地浮現在世界的眼前。

這是一種不張揚的宣告,一種不喧嘩的頌讚,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陶冶,小而言之,這是戲劇性的一種高超的營造,一種希臘悠深的修辭學和表演術。這正是世界為數不多的本源性特大文化固有的品質。

中國文化不但與希臘文化一樣是這樣一種文化,而且中國文化自己特有的「方塊字」,「陰陽八卦」系統等更具有獨特的人類學意義。關鍵就在於我們有沒有這種特具方法論的探究和策劃。

2008年開幕式的導演其實還沒有定下,因此,本文所說的一切也可供各種策劃工作參考;只不過張藝謀身上集中體現的一些情況具有典型性,我們作為案例,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文化比較分析」。

(作者為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新生網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