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麼?

2013年10月26日 7:52     評論»

◎盧曉蓉

【明心網】家,是什麼?千萬個人有千萬個說法。查遍漢語詞典,關於家的解釋只有寥寥數語,但在我們每個人的心目中,家的概念何嘗不涵蓋了整個人生。無論貧富貴賤,逆境坦途,只要你降生到這個世界,就與家發生著關係,絲絲縷縷無時不縈繞在心間。

貧困時,家是一個窩。哪怕四壁皆空,但只要有個窩,就可以擋住風寒,擋住雨雪,擋住豺狼與虎豹。就有了燈光,有了薪火,有了滿屋子的親昵與溫馨。君不見,巴山深處,一家人因為買不起一人一個碗、一雙筷,只好你吃完了我再吃,舔犢之情,仍無處不在;陝北窯洞里,一家人只有一條打了補丁的褲子,誰出門給誰穿,再苦也有親人維護你的體面。哪怕窮到去要飯,心中因了家人的牽挂,也就有了回家的想頭,也就有了「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狗窩」的信念。

戰爭中,家是一副籮筐,一根扁擔。烽火硝煙,顛沛流離,一家人扶老攜幼,相依為命。父親的脊樑母親的背,就是掩體,就是防空洞,就是安全的屏障。「八一三」抗戰時,我先生年僅四歲,正是坐在父親肩挑的籮筐里,從日本人佔領的上海郊區,逃難到青浦、到蘇州、到無錫……。日本鬼子燒殺搶掠,他們全家居然僥倖逃生。在人生路上艱難跋涉了70年的我先生,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那一路的顛簸,一路的晃悠,一路的親情和父愛。

動亂時,家是一汪平靜的清泉,又是一座精神的聖殿。一臉的污水,一頭的唾沫,一身的傷痕,回到家就可以洗個乾乾淨淨、清清白白。一杯熱茶、一條毛巾、一枕耳鬢廝磨,足以讓你對撼天的喧囂充耳不聞,對蘸血的皮鞭視而不見。你可以在父母的眼中,看到真實的自我;可以從愛人的唇上,感到人格的尊嚴;可以從孩子的依偎,體驗生命的珍貴。如果你見過丁玲和陳明夫婦在北大荒受苦受難時住過的茅棚,你或許會想到,縱有豪華如五星級的居所,比起那用親情撐起的飄搖在荒原上的家,也會失色了許多。「文革」中,我在川北一個偏遠的山區插隊落戶,關進「牛棚」的父親,為了避免我們的牽挂,照常寄來報刊書籍供我們學習,在來信中隻字不提自己遭受的凌辱與冤屈,而且還反覆囑咐我:「向貧下中農學習,堅守生產崗位,不到大雪封山,不要請假回家!」常言道:「家是社會的細胞」,千千萬萬個家堅韌不破,社會就不至於面臨崩潰的絕境!

上山下鄉時,家是遠離「文攻武衛」的世外桃源。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只要進了「知青點」,就是一家人。幹活時,挑糞、鋤地、砍柴、犁田,有人幫你扛重的;收工后,生火、做飯、推磨、碾米,有人和你搶著干。親人的家書、朋友的飛鴻,有人與你一起分享;一本好書,一首好詩,有人為你充填精神的虛空。這裏沒有階級歧視,沒有貧富之分,沒有智商高低的差別。即使有稀罕的招工機會,也會你推我讓,爭著把幸運送給同伴,把不幸留給自己。在風塵滾滾的人生路上,知青之家永遠是一個溫馨的夢,縈繞著你一直走到生命的盡頭。

太平時,家是一座博物館,又是一個加油站。家裡的一本書、一封信、一幀照片,都可以引出一段屬於你們家的故事,流傳天南與地北;一把茶壺、一頂帽子、一把椅子,都儲存著你們家的文化傳統和信息,綿延一代又一代。家裡有屬於你的書櫃,屬於你的電腦,屬於你的時間和空間。你可以讀你想讀的書,看你想看的電視,玩你想玩的電子遊戲。當然,家裡還有父母的鞭策,愛人的鼓勵,孩子的追趕,容不得你有任何的放縱和懈怠。

孤獨時,家是黑夜裡的北斗,是沙漠中的綠洲。雖然可望而不可及,卻帶給你無限的遐思與慰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聖杜甫早已道出了對「家」的牽挂。失足時,家是諒解的甘露,是寬容的懷抱。為了母親的微笑,為了孩子的企盼,浪子毅然回頭,方知猶未為晚。

富裕時,家是一帖清醒劑。時時提醒你「衣食足而知榮辱」,切不可「富貴思淫慾」。家不是酒店,不是茶館,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家是扶老攜幼的承擔,是傳宗接代的責任。即使富甲天下的比爾·蓋茨,也只要一個屬於自己的家,而把巨額財富捐給了那些需要家的孩子和需要孩子的母親。「有錢能使鬼推磨」,卻惟獨買不到親情,買不到家。世上沒有不老的容顏,不散的筵席。當珍惜時且珍惜,莫等老來有家回不得,「空悲切」。

歸西時,家是駛向彼岸的此岸,是通往來世的港灣。你播下的種子已在這裏開花結果,你培育的後代已接過了你肩上的責任。你的姓氏通過兒女得以繼承,你的血脈通過子孫得以延伸。因為有了家,你靈魂不滅;因為還有家,你死而猶生。據說,人在彌留時總是夢見故去的親人,那是你天堂里的家在向你呼喚,準備好了么?準備好了就出發!

家,是什麼?千萬個人有千萬個說法。有的說,家是一種文化;有的說,家是一段時光;有的說,家是一種情懷。還有人說,……

家,是什麼,又不是什麼。擁有它時,它平凡如柴米油鹽醬醋茶;失去它時,掏心掏肝也找不回。

願有情人終成眷屬,願有家的人都幸福。

(《中華讀書報》)

來源:新生網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