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地宮與大唐文物

2012年12月13日 15:58     評論»

曾有那樣一個中國,如暖日,寧靜的向四面發散著和煦之光;如汪洋,無私的接納了來自八方的百川。她自由開放,使知名與不知名的人物,在她的懷抱中,都如草 原上賓士的駿馬,盡情揮灑;她以德服人,使近悅遠來,凡知其名者,無不思慕與仰望;她雄健富麗,無時不以其豐沛的生命力影響著世界。如同人間神話,時至今 日,人們依然傳頌著那不滅的輝煌!她的名字叫——大唐。

唐代(618至907年)這個偉大的年代,所有文獻都記載了她的不凡,而藉由此次的法門寺地宮與大唐文物特展,彷彿直白的昭告世人——大唐不是傳說。

壁畫書法 人間天上


唐法門寺〈衣物帳碑〉局部。(新紀元資料室)

展 覽中,一件唐李邕墓出土的「馬球圖」讓人印象深刻:畫中描繪兩名騎在馬匹上手執鞠杖的壯漢激烈爭奪小球的瞬間。據說馬球來自中亞,在唐代十分盛行,並深得 皇室與大臣們的喜愛。這件大型壁畫作品,線條靈動流暢,人物與馬匹的眼神與表情尤為生動,畫家藉由飄動的帽帶、飛揚的馬鬃、馬匹前腳高抬來表現激戰的剎那 間強烈的動態,給人一種酣暢痛快的臨場感,彷彿千年後的我們也置身其間,為這場球賽緊張、歡呼。

一般說來,要在牆上畫出那樣自然飛動的線條,且物象 的身體比例正確,面部表情活潑逼真,其技術難度是相當高的,因為國畫的修改性極低,畫家首先要對物象比例、特徵有十分準確的掌握,且手部的穩定度必須很 高,這除了熟練與經驗外,還得有強健的體力、穩定的心思及胸有成竹的眼界。而唐墓壁畫中,人物經常與真人等比、近等身高,在雄強的線條中展現高大健碩的體 魄、磅礴的精神氣象,唐人健康自信、開朗向陽的力與美被自然而真實的描繪出來。

展品中的碑刻書法,同樣令人眼睛一亮。過去學習書法時參考的 皆是印刷品,臨摹的是知名書家歐陽詢、顏真卿和柳公權,印象中大概就幾位書家的字寫的好,可當法門寺〈衣物帳碑〉拓本呈現眼前時,那份精神力度與光彩卻絕 不遜於大書家。雖然只是一份寶物清單,卻刻得如此嚴整娟秀,可謂筆筆法度、字字經典,而這樣足以為法帖的書法,是出自書史上未曾留名的和尚——興善寺僧覺 支手筆,這真讓人有種「唐人皆書家」的錯覺。

泱泱大唐 金碧輝煌

然而展出文物中最令人驚嘆的,仍屬量大質精的金銀器。中國美術史上在畫絹上塗金的「金碧山水」即出現在唐代,而光耀大氣的金銀器皿,更將強大的大唐國力展露無遺。

研 究美術史會發現,時代的興盛與衰微一般都會反映在藝術品的表現上,然而法門寺地宮珍寶多是晚唐懿宗(860至873年)與僖宗(874至888年)時期宮 廷作坊與地方所製作的獻器,卻依然保持唐代工藝一貫的製作水準,這確實是個有趣的現象,除了說明唐代皇室禮佛的虔敬,也反映唐代國力之強盛。

金銀器皿 技術精湛

金銀器,顧名思義即是以黃金和白銀為基底加工製成的器皿或飾品。黃金自古至今都被視為十分貴重的金屬,等同財富,具有保值作用。據研究,它在地殼中含量極為稀少,僅十億分之五,且分佈很分散,開採不易;而銀相對而言則較多。

金、銀皆屬貴金屬,故在製作上不可有無謂的浪費,因此在《新唐書.百官志》中提到各類工藝技術學習的時間,其中「鈿鏤之工,教以四年」,是各類技藝中訓練時間最長的,而唐代金銀器即是在這些經過紮實磨練的工匠手下,造就出製作精巧、裝飾手法細膩且氣勢弘大的特質。

唐代金銀器皿中常見的製作技術有:

炸珠:取金熔化成液態,滴入溫水中,使之結成大小不一的顆顆金珠,即是炸珠技法。將這些金珠焊黏在金銀器表上,便是非常精美的裝飾,成線者即是連珠紋,成面者為魚子紋地。

捶揲:因金銀板一般都不會太厚,故質地較軟,方便形塑器形與裝飾。捶揲技法是以捶打的方式,將金銀板製作出「內凹外凸」的效果。簡單的器形可用此法直接打出來,而用在裝飾上則可千變萬化,所有物象寫實的立體感,均可以捶揲技術先作出物象的立體浮雕效果,再加以細部刻劃。

鏨刻:是金銀器細部刻劃時最常使用的技術,鑿刻工具有百余種,端視紋飾需要,方法是以各式鑿頭工具鑿刻短線連成一線,或以圓鏨刀鑿出一個個小圓圈,布排整齊即成珍珠紋地,據說這項技術是唐代首創,後來也影響了其他地區。

鎏金:鎏金即是鍍金法,先秦時即已成熟,普遍使用在銅器上,而應用在銀器上則屬唐代最盛。在唐代稱為「金塗」、「鍍金」等,其方法是將水銀與金液融合,再將此溶液塗在銀器表面后入火,此時水銀遇熱會蒸發,於是黃金便牢牢附著在銀器器表,鎏銀技法亦然。

法門寺出土金銀器


唐鎏金雙鴦團花紋大銀盆

法 門寺地宮文物中一件「唐鎏金雙鴦團花紋大銀盆」,學者們推測為洗滌佛像聖物的大銀盆,重達6.265公斤,據說是目前發現最大的金銀器皿。此盆分為四瓣, 壁內外勻整分佈了兩兩相對、站立振翅之鴛鴦的對稱團花,盆內底部上石榴團花紋間一對鴛鴦嬉戲其中,花葉、禽鳥皆以捶揲技術先作出立體高浮雕效果,復以鏨刻 技法將花葉細紋及片片鳥羽細膩的刻劃出來,寫實生動且優美大氣。器底外部鏨刻「浙西」二字,可見當時江南地區工藝技術之精美。


唐鎏金雙鴦團花紋大銀盆

唐代自始至終都十分流行如「唐鎏金雙蛾團花紋銀香囊」這種製作極為精美的薰香球,依照法門寺〈衣物帳碑〉所載,名之為「香囊」。

這 種金屬制球形焚香器,頂部設有鏈條、挂鉤,以利懸挂並可隨身佩帶,且為了使香料點燃后不受移動時所產生的晃動而外灑,因此球內設計了精巧的機關,形態類似 現今所見的陀螺儀——囊內有兩層雙軸相連的同心圓環,大環與外壁相連,小環與大環相連,小環內並連有半圓球形香盂,兩環與香盂均可隨機轉動,這能保證香盂 恆常水平,不必擔心香料或香灰灑落,可見古人的靈機與巧智。


香囊內的水平機關:不管香囊怎麼晃動,裏面的半圓球形香盂永遠保持水平。圖為陝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唐代銀香囊。(新紀元資料室)

全 器裝飾了對稱的雙蛾團花,並在團花與兩半圓球子母扣合的口沿處鎏金,其餘鋪以密布對稱的花草圖樣,以鏨刻技法細膩刻出花葉紋理,再利用花葉均勻分佈的空隙 施以鏤空,使香氣由孔洞自然飄散。全作的裝飾充滿了次序與層次感,由鎏金團花襯以生動的花草銀地,而至鏤空的穿透空間,處處體現出唐人的單純天真,真可謂 華麗可愛,直叫人寶愛不釋。


唐鎏金雙蛾團花紋銀香囊

另一件「唐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台」,即使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依然覺得它新穎、充滿創意。

唐 人有很特別的飲茶習慣,就是吃茶時要加鹽調味,所加的是近似粗鹽的結晶鹽,然而現代人應該很難想像將鹽放在這樣精緻的金銀器皿上吧!這件極富設計感的鹽 台,主體造型全出自蓮花:三足架似蓮莖,置鹽盤是蓮花開放的型態,除盤緣捶揲出蓮瓣凹凸層次,盤中心並設計了蓮蓬孔洞,可謂慧心獨具。上方配以荷葉形蓋, 蓋頂連接了荷花花苞造型的球體,兩半圓體亦是子母扣合,內可置放如胡椒之類的其他調味料。其中荷葉蓋葉緣的捲起,銀條圈繞如彈簧的裝飾,都增加了這件器物 靈動的因素,是獨特而難得的金銀作器之一。


唐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台

法 門寺還出土大小兩件金缽盂,小件缽內鏨刻了以人首鳥身的伽陵頻伽鳥為主體的細密紋飾;大件者雖樸素無紋,卻令人驚嘆。這件「唐迎真身素麵金缽盂」重達 573公克,口徑有21.2公分,如果這樣規格的缽是以陶瓷、木製或銀鎏金製造都可算正常,然此缽竟是純金打造。口沿鏨刻了「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873 年)三月廿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金缽盂一枚」等字樣。法門寺貴為皇家寺院,文思院便是唐代皇家作坊,這件素麵金缽展現了唐皇室的宏大氣魄,及其極盡財力製作精 美供器以供奉佛的敬謹與重視。


唐迎真身素麵金缽盂

金 銀器發展至唐代方稱極盛,據目前考古出土統計,唐以前的金銀器皿約數十件,但唐代卻激增至數千件,正因其國力雄厚,方能製作出大量的金銀器皿。唐代金銀器 的紋飾華美多姿,且明顯受到外來文化影響,其中包括中、西亞的粟特、薩珊王朝,以及印度、大食等,甚至還包括歐洲的羅馬拜占廷文化。

永恆的大唐

雖 然在政治上,唐代也有沉痛的一面,複雜的權力角力、誤國的亂臣奸相,以及殘酷的戰事,但就文學、藝術、服飾、工藝等文化層面而言,唐代皆以其極強的國力與 寬大的包容力,造就了廣博陽剛、天真爽朗的特質。之所以成其大,乃憑藉著寬大的襟懷,其背後飽含的正是純真、善良與忍耐的高貴情操。泱泱大唐,正以其不朽 的文物,向世人示現那永恆的輝煌。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