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起源與遠古傳說

2014年10月31日 7:24     評論»

2014-02-21 10:15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

關於音樂起源,學界存在多種見解。除了影響較大的「模仿說」、「巫術說」、「勞動說」之外,較具代表性的觀點還有哲學家盧梭提出的「語言抑揚說」、哲學家席勒和哲學家斯賓塞倡導的「遊戲說」、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首創的「異性求愛說」、德國心理學家施通普佛的「信號說」,以及美學家克羅齊主張的「表現說」等。

雖然歷史資料並沒有確載音樂起源於何地何時何種方式,但有關其早期發展的情況還是可以從存世文獻與文物中窺見一二的。雖然文獻中一些極富傳奇色彩的內容需要甄別、不可盡信,卻也為我們探尋那段永遠無法確知的音樂歷程,提供了一把寶貴的鑰匙。

無聲的文獻向我們細訴著那些「恍如隔世」般的遠古樂事。《呂氏春秋》中存有較多關於「古樂」的內容,略摘其要:

「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為五弦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

這是一段充滿巫術色彩的故事:在遠古朱襄氏統領部落時期,為了緩解多風、乾旱天氣的困擾,士達製作五弦之瑟以祈求

「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

與朱襄氏部落所遭遇的旱情相反,陶唐氏為部落首領之初,連綿陰雨導致了洪澇災害。通過文中有關人們利用歌舞活動以緩解身心不適的記載,可知遠古歌舞從某種意義上與現今的健美操、瑜伽具有異曲同工之功效。

「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陰,取竹於嶰溪之谷……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

這是一則關於遠古樂人「聽聲辨律」的傳說,文中之樂人倫可謂是黃帝時期具有極高音樂素養的傑出音樂家。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學界對這則史料的可信程度尚存較大爭議。

「帝嚳命咸黑作為聲,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為鼙、鼓、鍾、磬、吹苓、管、塤、篪、鞀、椎、鍾。帝嚳乃令人拚,或鼓鼙,擊鐘磬、吹苓、展管篪。因令鳳鳥、天翟舞之。帝嚳大喜,乃以康帝德。」

遠古首領帝嚳十分重視音樂的發展,在他的要求下,樂人咸黑創作歌舞多部,匠人倕亦製造出多種打擊與吹奏樂器,而眾人擊掌、奏樂、歌舞的歡欣場景,竟然引來鳳凰、大翟等神鳥翩翩起舞。

除此,見諸記載的遠古歌舞還有葛天氏樂舞《八闋》、有娀氏樂歌《燕燕往飛》、禹時樂歌《候人兮猗》、伊耆氏祭歌《蠟辭》,以及黃帝時的《雲門》、堯時的《咸池》、舜時的《簫韶》等大型樂舞。

另外,《世本·作篇》還記錄了有關「聖王制器」、「賢人作樂」的傳說。如伏羲削桐木製成琴、伏羲製作五十弦的瑟、女媧發明笙簧樂器,以及隨作笙竽、舜作排簫、倕作鍾、毋句作磬、夷作鼓、蘇成公作篪等。

不可否認,《呂氏春秋》、《世本》等文獻對遠古音樂活動的追記或存在粉飾、拼貼、神化的現象,但傳說不等於妄言,誇張不等於杜撰,文獻典籍本身對於史學研究的意義是無可取代的——特別是其中記載的諸多樂人、樂器、樂律、樂事以及歌樂「作品」,均對探究遠古音樂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對古文獻的考究、辨析、解讀則無疑成為現今學者無法迴避的艱巨任務

關鍵字: 傳說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