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文明在中國

2013年06月17日 23:00     評論»

◎王紅旗

樓蘭古國消失在荒漠之中,我們知道它曾經存在過。和氏璧在戰國群雄的硝煙中失蹤,我們不懷疑它曾經存在過。《水經注》記載,周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45年)九鼎沉沒于泗水之淵(今日徐州附近),一百多年後又從水中出現,秦始皇聞訊大喜,並在東巡途中組織打撈,可惜纜繩斷絕,九鼎重新沉入水中,從此再無消息;真的有九鼎嗎?大多數人都相信這是真的;九鼎是大禹時代鑄造的嗎?許多人半信半疑;九鼎上鑄有《山海圖》嗎? 這在許多人看來已經接近於神話或傳說了。《列子·湯問》記有,渤海之東(今日太平洋)有五座山,即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山上有眾多仙人居住,此後由於天災人禍,岱輿、員嶠二山(實為海島)沉沒海中,無數居民逃往它處,這個古老的故事長期被人們視為神話(類似大西洲、太平洲的傳說)。

但是,神話傳說就一定是編造的想象的文學故事嗎? 未必!世界上許多嚴肅的學者都在嘗試從古代神話傳說中,尋找那些遙遠時代的人類文明活動事迹。以色列人更是不遺餘力地在《新舊約全書》中尋找蛛絲馬跡,他們堅信在古老的神話傳說里記錄著自己祖先的足跡。這是因為,人類的文明活動,不僅可以物質的形式遺存下來,也可以信息的形式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之中(包括圖書文字繪畫符號等視覺信息、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聽覺信息),兩者可以互為補充,眼見可以為實,耳聽也可以為實,它們都是獲取遠古信息的重要途徑。埃及金字塔、英國巨石陣、復活節島石人像、美洲大地上的巨幅圖畫承載著遠古失落的文明,精衛填海、諾亞方舟、羽毛蛇神、雅拉射月、眾帝之台、大人之市等神話傳說同樣記述著遠古失落的文明。事實上,筆者在《追尋遠古的信息》(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一書中指出,遠古傳說是人類文明早期記錄信息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而遠古神話則是同時代人或後人對遠古傳說的解釋,因此我們今天有必要重新從信息傳輸角度去研究解讀遠古神話傳說。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中國擁有一部令外國學者驚奇、羡慕的古老的奇書《山海經》,它記錄著洪荒時代許許多多早已失落的文明信息,那是傳自我們祖先(包括他們遠方的鄰居)的記憶碎片。筆者經過長達二十余年的研究,發現《山海經》是由帝禹時代的《五藏山經》、夏代《海外四經》、商代《大荒四經》、周代《海內五經》四部著作合輯而成,編輯者系公元前516年追隨王子朝攜周室典籍奔楚的原周王室圖書檔案館的學者或其後裔(此事件促成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興起,以及圖書出版業的起源;筆者還相信周室典籍至今仍被王子朝等人秘藏於地下,大約在今日河南省南陽地區)。

有趣的是,《大荒東經》稱:「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蹲其上,張其兩耳(臂)。」這個記載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復活節島上的巨石人像。《大荒東經》記有六座日月所出之山,《大荒西經》記有六座日月所出之山,山上有門狀結構物,用以觀測日月的升落,從而判斷季節時辰;如果有人說它們好象英國的巨石陣,我們沒有理由輕易地否定這種觀點.《海外北經》、《大荒北經》、《海內北經》記有,大禹治水過程中,曾經建有眾帝之台,它們是帝堯台、帝嚳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共工台,這些台均為兩層的四方台,位於崑崙的東北方;其中共工台的東南角,有一虎皮色紋的蛇形塑像,它的頭向著南方。顯然,這讓我們想起美洲的四方台型金字塔。可惜中國古代的金字塔群早已消失在地平線下了。儘管如此,只要我們去尋找,仍然有希望找到它們。

《五藏山經·西山經》記有黃帝的都城崑崙丘,那裡人煙繁茂、燈火通明,黃帝花園由神英招管理守護,黃帝都城由神陸吾管理守護;陸吾的裝扮非常奇特,他把自己化裝成老虎的樣子,這樣他便可以獲得老虎的威嚴和力量。陸吾在《海內西經》里又被稱作開明獸,它的身軀體大類虎,長著九個頭,卻都是人的面孔;它站立在崑崙之上,注視著東方。顯然,開明獸的作用與埃及金字塔前的獅身人面像幾乎完全一樣,它應當也是一座大型塑像,目光望著太陽升起的地方。筆者在1987年5期《民間文學論壇》上發表論文《昆崙山地望探索》,指出遠古的昆崙山位於今日黃河河套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如果有相應的資金和有關方面的支持,筆者相信能夠在那裡找到眾帝之台和崑崙帝都的遺迹。

據《山海經》、《淮南子》、《呂氏春秋》等古籍記載,大約四五千年前,大禹治服洪水、劃定九州之後,率眾大臣和科技人員考察山川大地,記錄物產風情,繪製物產分布圖,撰寫國土資源白皮書。可惜古圖九已失傳,所幸考察內容被記錄在《五藏山經》之中,計有南、西、北、東、中五個區域的447座山,以及相應的水系地望606處、礦物673處、植物525處、動物473處、人文活動場景95處。正所謂:功成洪水退,帝禹定九州,踏勘海內外,千古一圖收。為了尋找中國古代失落的文明,為了再現神奇瑰麗的遠古華夏大地景觀,筆者與畫家孫曉琴女士歷時五載,於1999年9月9日創作出巨幅丙烯畫《帝禹山河圖》(全稱山海經五藏山經藝術地理複原全景圖),畫高5.4米、寬7.8米,將《五藏山經》記述的全部內容均繪入畫面之中。我國神話學泰斗袁珂先生題詞祝賀,稱讚這是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輝煌成就。或許有一天,我們真的能夠找到上述失落的文明遺迹。

發稿:2002年3月6日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