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讲入世还是出世?

2024年01月29日 12:14     评论»

文:心莲

的探讨,围绕出世和入世,一些人认为儒家思想是倡导入世的,因为他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内圣外王”的社会。而道家则是修炼得道,脱离尘世的。我们先不讲对入世和出世的理解,单从这一观点来看,儒家和道家确实有些不同,但我们回看(儒家的创始人)向(道家的创始人)的几次问礼和儒家“慎独”的思想就能感受到实际并非如此,也能明白为什么说儒家最终可以归为道家。

我们都知道孔子非常注重“礼”,他讲“不学礼,无以立”,就是你不学会“礼”,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现代人会想有这么严重吗?认为“礼”不过是人情交往的一种形式。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的社会,不懂礼因此也不守礼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首先孔子所讲的“礼”绝不是一种形式,儒家经典《礼记-中庸》中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是说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而修正不符合道的行为,称之为教,道是不可偏离的,如果可以偏离,就不是道了。因此,君子在无人看到的地方,更应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到的地方,更应恐惧害怕,因为自己偏离道的部分根本是掩盖不了的,越是隐暗细微之处越是明显。

这就是古人所要求的“礼”,他是由内而外的事物,形式只不过是表面这一层的自然体现而已。当然不仅是守礼方面,从对“天性”,“道”,“教”的理解中也可看出,古人“吾日三省吾身”,对自己道德上的要求是为了回归,为了修正自己的偏移,找回自己的天性,这才是行万事的起点和根本,而这不就是修道吗?

我们都知道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孔子曾几次向老子问礼,也是问道。一次孔子向老子问礼,《史记-老子传》中描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笔者理解追求外在的时候,无论如何都是看不到自己内在偏移的。为了治国平天下,才来修正己身,这个方向是无法走通的。万物自有安排,作为人应该想的是如何去掉后天形成的不符合道的一切,从而找回自己的本性,而不是沉迷于世间的表象之中。

后来孔子又问老子为何自己的主张不被任何一位国君取用,是因为人不行,还是因为“道”难以彰显?老子回答:“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笔者理解道家说的道,佛家说的法,这是一切的根本,生出了万物,包括时间,空间,以及一切安排,机制,因此这些是不可更改的,也不可动摇的。而你符合了法,符合了道,就能和万物兼容,互通,因此畅通无阻。但若是脱离了法,脱离了道,那么同样也会被自然万物所不容。因此,老子还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当时代开始倡导守礼的时候,说明已经失了道,失了仁义礼了,可想而知现代社会,现代人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上了。

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孔子的一生就是的一生,在不断的修正内心,去掉偏移的一思一念的过程中,慢慢感悟生出万物的大道。所以为什么儒家最终可以归为道家?正是因为儒家本身也是非常重视修心正身的,当潜伏于自身的败坏、偏移道的物质被逐渐消除后,先天的本性也逐渐清醒,这就是道家所说的的过程。

说来说去,其实人出生前,或者说很早就已经入世了,每个人都在尘世中,在数次轮回中尝遍悲欢离合,苦辣酸甜,在情中苦苦挣扎。那么人本源的生命为什么要入世,曾经又来自于哪里呢?

创始人李洪志师父在《为什么会有人类》一文中清晰地揭示了人为何入世。笔者理解生命的入世也是为了出世。但这是因为自己已经不纯淨了,如果放任不纯淨的自己,不纯淨的家园继续坏下去,只会走向灭亡。因此为了能再次回到纯淨,美好的自己,回到真正属于自己来源的家,才要入世走这一场的。

希望大家都能好好读一读《为什么会有人类》这篇文章,这关乎我们所有人的选择和未来,珍之重之。在入世的那一瞬间我们曾经拥有的记忆都被抹去,我们忘记了自己真正的家人和家园,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和下世前的心愿。但是现在就是选择和睡醒之时,拥抱真相,抓住清醒的机会,做一个坚持正义和良知的好人吧,这样神就会引导你找到回家的方向!

🔥法国犹太老板:神告诉我们,只有一位中国人能救人类
🔥华人必看:中华文化的飓风 幸福感无法描述
🔥解锁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正见网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