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人物:药王——孙思邈

2013年09月05日 13:08     评论»

◎赵荣?

在中国道家历史上,独以医学著称于世的修道者,唯有孙思邈,并被后世尊奉为“药王”。道观里有“药王殿”,而遍及民间的有“药王庙”。孙思邈是位医学家,因医理通达、医技高明,而被朝廷敕为命官;他还是一位具神秘色彩的“真人”,他医德高尚,淡泊名利,济世救人,活了一百多岁,被后世称为“神仙”。宋·林亿赞曰:“其术精而博,其道深而通。以今知古,由后视今,信其百世可行之法也。”

一、贫穷有志 探求仙道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于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公元541年)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父母以耕织为业,养家糊口。

孙思邈自幼遭受风冷,缺吃少穿,身瘦力弱,经常生病,为寻医看病,几乎耗尽了家里的收入和田产。

孙思邈自幼聪颖好学,敏慧强记,他7岁时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人称“圣童”。

后周宣帝(公元579年)时,朝廷多故,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秦岭太白山中。当时,大将军杨坚辅政,下诏征孙思邈为国子博士。孙思邈托疾不就任。他曾对人说:“过此五十年,当有圣人出现,我才出来帮助他,来济世活人”。

孙思邈在太白山继续研究道家经典,探索服食养生术;同时,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认为道在身内而不在身外,一个人只要潜心静性、炼气养形,就可达到修炼目的。所以,孙思邈拒绝世俗往来,倾心于道的修炼。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他所收集的单方、验方、名人名方,多达六千五百多个,在他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著作中,都有具体明晰的记载,可见其功夫之深。

二、名传朝野 著书传世

孙思邈在隋末唐初已成为著名的民间道医。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下诏延请孙思邈。孙思邈已料到这是五十年前自己说过出现的“圣人”,于是,便应诏来到长安。太宗一见年近百岁的孙思邈,面色红润,容颜甚少,十分赞叹说:“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广成(均古仙人)岂虚言哉!”并拟授予官爵,孙思邈坚决辞谢。当时,宰相魏征受命撰写前代史书,有关史料,恐不准确,便多次请教孙思邈,孙思邈“口以相传,有如目睹”。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孙思邈根据多年来的行医经验,并会通古今,撰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共三十九卷,三百二十三门,方、论共五千三百首。其内容包括诊疗、针灸、导引、按摩等,相当全面,并提出了“人命至重”的道家医疗观点。

此外,孙思邈还撰写了《丹经》、《摄生真录》、《福禄论》、《五兆算经》和《明堂经图》。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孙思邈被召至长安,会同名医撰写《唐新本草》。在编写《新本草》过程中,他不仅对陶弘景《本草》、《名医别录》作了订正,并增补了百多种自己曾实践有效的药草。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四月,图文并茂的一部《唐新本草》撰写完成,这是世界上首部国家药典,共五十五卷,八百四十四种药物。

孙思邈因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学识,曾多次随高宗出游,并结识了不少当朝名士,书法家宋令文、医药学家孟诜皆拜师问道。太医谢季卿,针灸学名医甄权、甄言兄弟和药性学家韦慈藏等,经常到孙思邈居处研讨学问和医技。

孙思邈在特殊的情况下,还为朝廷官员看病治病。大理寺卿赵某患风湿性膝关节炎,入朝无法跪地,经孙针灸治疗,月余天气,病患全除。还有“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怀才不遇,身患绝症,不能赴任,卧病长安,后经孙医治,痊愈了。卢照邻便拜思邈为师,并从师学习医术推步、导引天文、养生等。卢照邻成为唐代很著名的“仙宗十友”之一。

后来,孙思邈回到华原五台山。于开耀元年(公元681年),撰成三十卷《千金翼方》。这年冬天,孙思邈无疾而终,享年一百四十一岁。

孙思邈遗嘱,令弟子对其薄葬,不藏明器,不奠牲牢。停尸月余,颜貌如生,色润不改。入敛就棺时,发现衣裳空空,人们都认为是尸解成仙了。

孙思邈传世著作达七十七种,加上一些节本总八十六种。其中最著名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后世奉为医学圣典。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