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学科—巧合学(1)神秘事件「同步巧合」

2015年09月14日 8:31     评论»

来源: 正见新闻

或许只有到了现代,我们才需要「共时性」(Synchronicity)这个术语。作为荣格分析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它是指那些有意味的巧合,如梦境成真、想到某人对方便出现等等,其中既包含着非偶然的因素,和主体的心理也有密切联系。在历史上,这种同步巧合现象久远以来都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原初观念来看,内与外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彼此关联的整体。新兴「巧合学」关注的种种神秘事件,究竟在提示着什麽?

什麽是同步巧合 文明发展的实例

生活中的同步巧合,很多人都有经历,但要作为一个领域来探究,最有说服力的例子还是在人所共知的文明领域中。尽管科学家们很为他们合乎逻辑的研究而自豪,但巧合、直觉或运气扮演关键角色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

举一个新近的例子,去年11月17日,斯坦福的研究小组和谷歌分别宣布,他们开发出了能识别复杂照片的人工神经网。科技「主板」(Motherboard)杂志记者约旦?皮尔森(Jordan Pearson)调查发现,两组人员直到最近才知道对方在做同样的研究。「这真是个疯狂的巧合。」他感叹道,但随即解释说,「从许多方面来看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有这样的需求,以现有的神经网络研究为基础,很快就会导向这一成果。」

只是,在同一时刻分别冒出的同样念头都可以这样来解释吗?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和格雷(Elisha Gray)在1876年同时发明了电话;1773和1774年,席勒(Carl Sheele)和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y)分别发现了氧气;1915 到 1918年间,两名妇女帕蒂森(Mary Pattison)和弗雷德里克(Christine Frederick)都在研究如何利用机械提升做家务的效率。

回头来看人类文明史,公元前500年前後,伟大的先知、哲学家和宗教领袖相继出世:佛陀、苏格拉底、老子……他们在印度、希腊和中国这些相距遥远的地域为人类文明奠定了基础。这或许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天时?缩小到个人经历的巧合事件来说,就是机缘?——在中国文化中,有形的「机」与无形的「缘」从来都是不可分的概念。

上面列举的这些序列性事件,只是卡尔?荣格(Carl Jung,1875—1961)提出的「共时性」(Synchronicity,又译同时性)现象中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类别。

在这位瑞士的定义中,对应於内在与外在、有形与无形、精神与物质世界的两个或更多事件发生「非因果性」的联系,在某一瞬间,自然与心灵合而为一,同步巧合的「共时性」现象就发生了。荣格写道:「共时性揭示了主观与客观世界之间有意义的关联。」

提出共时性概念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维基百科公共领域)

塔纳斯博士:同步巧合帮人类重建与世界的联系

在近期的研究中,加州完整研究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简称CIIS)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理查德?塔纳斯(Richard Tarnas)博士探讨了「共时性」概念如何进入了西方学界,及其对当代的意义。

塔纳斯说,16世纪变革埋下的「简化论」种子到19世纪时已长得「相当茁壮」,荣格则在关键时刻将共时性概念引入西方世界,以促进整个社会的觉悟。

杰弗里?克里波尔(Jeffrey Kripal)博士是美国德州莱斯大学宗教学系主任,他曾这样对塔纳斯说:「我几乎已经不再信什麽了。但我相信共时性。」在塔纳斯看来,共时性是重新与我们周边世界建立联系、在「後现代」生活中获得意义的方式。

他用同心圆来比较人类的原初观念与现代观念的不同。里面的圆圈代表自己或自我,外面的圆圈是世界,在过去的时代,两者之间的屏障是不实的;而在现代的世界观中,自我与外界被一条实线划开了。17世纪哲学家笛卡儿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塔纳斯认为,这种只认为自我有意义、周边世界空无意义的世界观,完全将自我与外界隔绝开了。

在过去,如果一个人心中想着一个自己没见过的人,甚至是在很多年前想过的,而这个人意外出现,人们通常会认为,所思所想和事件的出现有关联;同时,古人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在人力之上,有神、有天意或高过人类的其它力量支配着事情的走向。而在今天,人们只会说:「巧合罢了。」於是,「超自然」的可能性被既有观念排除掉了。

塔纳斯的巧合经历:占星学家的追悼会

塔纳斯说,他个人生活中就有不少巧合事例。他的好友、英国占星协会前主席查尔斯?哈维(Charles Harvey)在英国过世後,哈维在美国的亲友在旧金山金门大桥附近的一个公园里聚会,想为他举行小型追悼会。他们本预备去某个地方,但发现已被占用。塔纳斯想起附近有个小礼拜堂,就建议大家前去。

到了那里,哈维的弟妹刚讲了几句话就停了下来,她的眼睛瞪得很大,大家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发现教堂墙上的一块金匾刻有逝者的名字:「纪念查尔斯?哈维(1845—1910)中尉。」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物理学家维克多?曼斯菲尔德(Victor Mansfield)则尝试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研究同步巧合,他认为这种现象从心理学和哲学上给当代世界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曼斯菲尔德说,自己和其他人生活中的巧合太多了,无法用「纯属偶然」来解释,「对我这个在科学唯物主义文化中受训的物理学家来说,实在是些令人困扰的体验」。

吾道不孤:贝特曼博士的「巧合研究」

今秋在弗吉尼亚大学,客座教授伯纳德?贝特曼(Bernard Beitman)博士的「巧合研究」课程即将开讲,这是高校第一次开设同类课程。贝特曼早年受教於耶鲁医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堪称当代「巧合研究」的奠基人。他的专着《与巧合相连》(Connecting With Coincidence)将在明年出版,而他的网站Coincider.com则为人们提供了交流这类体验、了解这一新兴领域的平台。

伯纳德?贝特曼博士在其巧合学网站Coincider.com写道:「在合适的环境中,巧合如野花一般纷纷绽放。它们可能很美丽很慰藉,但你未必会注意到。」(网页截图)

贝特曼对这类经验进行了归类。其中一类是与远方的亲人产生同步感应(simulpathity)。他说起有一次,自己忽然感觉窒息,随後他了解到,在3000多公里之外,他病重弥留的父亲当时正喘不上气。他自己和身边人经历过的许多巧合,促使他开始了相关的探究。

贝特曼说:「巧合研究这一新兴领域提出这样的认识,思想和环境间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是目前精神病学和心理学未认识到的。……这种奇特的对应关系往往令人惊讶,因为它似乎不大可能发生。但『巧合』不仅只是相似事件,这两个事件的关联也必须有意义,且这种意义十分个人化,与关系到的人有着微妙的心理联系。」**

这里就是美国畅销书《大屠杀中的小奇蹟:信仰、希望和幸存的惊人巧合》(Small Miracles of the Holocaust: Extraordinary Coincidences of Faith, Hope, and Survival)中蒐集的三个案例:二战期间的惊人巧合 使人逃过纳粹屠杀 该书的两位作者都是大屠杀幸存者,他们蒐集的案例真实可信。

本文续篇中,将向读者介绍贝特曼博士对巧合事件的归类,以及他分享的更多奇异事件——既有令人亲切的个人体验,也有科学史上的大量实例;最後,再来看看当代生物学家和其他心理学家是如何经历、研究和谈论这种神秘现象的,或许会对您有所启迪。

关键词: 神秘

分享到微信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