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解三国(10):童谣 本是预言

2019年10月20日 16:51     评论»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这是书中出现的第一个预言了灵帝驾崩后,最后两位的命运。从此,作者以童谣作为依据,显示天意的存在,推演故事的发展。

一帝一王 皆非帝王命

汉灵帝中平六年,也就是公元189年四月,灵帝病重,由于未立太子,也未留下继位的明文遗诏,就驾崩了,掌权的宦官按灵帝生前愿望,要立庶出的刘协为帝,但是灵帝的嫡长子刘辩,身边有国舅何进,是大将军,掌管国家兵权,母亲是名正言顺的何皇后、国母,因此,要刘协即位,就要除去何进。宦官们密谋招何进入宫,趁机杀了何进,结果机密泄露,何进反而要把宦官们一网打尽,他先统领百官在灵帝灵前扶助刘辩也就是汉少帝即位,然后告知少帝的母亲何太后,要诛杀全部宦官,太后不允许,何进就听袁绍的建议,明文下令,招外臣领兵前来洛阳,帮助他铲除宦官。

这就是西凉刺史董卓得以带领大批军马,进入都城洛阳的原因。招外臣领兵入京,原本就是历代帝王最忌讳的危险做法。一旦让人领兵进入京城,就极可能被颠覆江山。因此,没有皇帝的诏书,谁也不敢犯禁,一旦做了,大队人马刚一启程,就会被发现,认为是叛逆,根本无法接近京城。董卓再坏,也不敢轻易出动,很难有机会威胁皇帝和大臣来废掉少帝。因此,何进的行为,可以说是给了董卓千载难逢的机会。

卢植、曹操和其他大臣无论怎样劝说,何进都如鬼迷心窍,一意孤行,尚书卢植见道不同,辞官了,朝廷辞官过半,董卓名正言顺带兵进京,准备控制京城,绑架大臣听命。于此同时,张让等宦官见性命难保,先下手为强,利用太后找何进入宫,埋伏人手,将何进杀了,袁绍等人发现后,带兵冲进宫中,杀尽宦官,火烧宫殿,宫中一片混乱。

就这样张让等宦官为逃命,劫持少帝和其弟弟陈留王刘协,走北宫,突出后,深夜一路往北邙山而去,途中少帝与刘协因混乱与宦官们走失,藏在河边的草丛荆棘,少帝十四岁,陈留王未满十岁,兄弟俩吞声忍痛,露重衣湿,饥寒交迫,直到五更后,爬出岸边,才被百姓所救,后被百官和禁军寻到,簇拥回京。

此时书中写道:“先是洛阳小儿谣曰:‘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至此果应其谶。”谶,就是,真的应验了先前童谣的预言。

可见,洛阳童谣,在事情发生前,就给出了预告,但谁也不知这是何意,等事情过后,才。原来童谣说的意思是皇帝不像皇帝,藩王不像藩王,国家众臣和将士为寻找被劫持的帝王,千乘萬骑四处追寻,奔走于北邙山。

回宫后,象征帝王正统权威的玉玺,却失踪了,这也意味着,童谣预言了刘辩即将失去帝位,而刘协即将成为末代皇帝,但无论是哪位当皇帝,都注定名存实亡,没有了皇权。因此“帝非帝,王非王”。历史过去后,人们才恍然大悟。

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童谣不是儿歌吗?为何会变成预言,其实周朝时,就有史官对童谣下了定义,跟今天的含义完全不同。

童谣本预言 警人君 言未来

“上天儆戒人君,命荧惑星化为小儿,造作谣言,使群儿习之,谓之童谣。” (出自《东周列国志》)意思是说, 上天为警示人世间的君王,会让荧惑星,即火星(古代视为不详)变成小孩,造出适合儿童传唱的谣言,并让其他众多的儿童学会这些话,把它叫作童谣。这句定义,是东周太史伯阳父的解释。因此童谣在古代早期是谣谶,“谶”就是今天说的预言,古人相信这些由儿童传唱的歌谣,找不到来源和出处,代表天意,预告未来和灾祸。

史官之言,表明童谣,传自天上的荧惑星,主要目的是警戒人世间的为君者归正德行,否则天降灾难,无法避免。含义跟今天完全不同。既是对君王的警告,又有着未卜先知,代天预言未来世间走向和人物命运的神秘力量。很显然,童谣的预言,多为灾祸,极为不详。而汉末的童谣,在《》里,大致出现了8次之多,因为屡屡应验,令人闻之色变。

灵帝末年的“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这句童谣,出自《后汉书》的记载, 其实《三国演义》中,一半的童谣都有史书记载,比如大家熟知的预言董卓废掉汉少帝后死于非命的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就是一例。《后汉书》解释:“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 天意若曰:卓自下摩上,以臣陵君也。青青者,暴盛之貌也。不得生者,亦旋破亡。”史书认为,童谣在预告天意,大致是说,董卓以下犯上,以臣子的身份凌驾于君王之上,看似权势正盛,其实很快就要被灭,死于非命。

可见中国古代的史书,明确记载天意的存在,并非小说的虚构。同时表明,童谣不仅警告为君者,也一样警告为臣者,为臣不义,必遭惡报。作者正是以这样的神传文化的历史观在构思和推演三国的故事。表明义理,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神传天定的。用以规范人的。背离义理,必受天谴。

看《演义》明《红楼》

《红楼》是指《红楼梦》。其实不仅《三国演义》是站在的角度在构思小说,四大名著皆是如此,大家只要注意读原著开头的第一回,就能看到作者明写天意的安排,看到人世间发生的故事,与天紧密相关,只不过主题不同。

比如《》同样以书传道,但传的是让人看透世间梦幻般的假象,劝人悟道修道的理。让人以宝玉看懂身边姐妹们既定的命运的经历,看透名利情,明白人世是天定的大戏。提醒人赶紧悟道,走出苦海。它在第一回就交代该书的来历——来自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巨大的石头,是巨石下凡后经历的故事。

石头就是人间的贾宝玉,因慕人间,央求化成高僧和道人的神带他下凡转生,结束后回到青埂峰,将自己一生在凡间的经历变成文字刻在自己身上,希望将来遇到有缘人将他的经历抄写下来,传给人世,不枉他来人间一趟。结果等来了求道的空空道人,听了石头的话,就抄写下来,带到人世。这就是故事的来历。

而这个空空道人,因为看了这部书,便看透了人世间的因缘与命运,看破红尘的情爱,人与人之间,无论何种关系,不过是有恩报恩,有债还债,缘尽各走各的路,道人因此悟道得道。

这意味着,作者告诉大家,这部书看懂了,就算悟道了。绝对不是爱情悲剧。黛玉就是为了还宝玉在天上时的灌溉之恩,才跟随石头下凡的,因此一生都是泪,事事不如意。作者的目的,就是让人通过宝玉下凡的经历,看懂姐妹们定好的命运,最后悟道。在作者看来,宝玉就是千千万万个迷于世间的人,都来自天上,如果迷在这里,饱受轮回之苦,真的是苦海无边。

因此读古代小说,一定要读懂开头的部分,整部书因此常常呈现天意,定数,神佛的足迹和意志,给人意境开阔,神秘莫测之感。他们都是以书传道,劝人修道悟道或者做人重德行善、必须遵循义理。传这些理念,本就是神州历史要达成的两大目的,也是古代读书人的根本本分。这些小说,成为名著,定非偶然。

两位帝王遭难后,接着就是进京的董卓,趁机控制了朝廷,他不但没起到何进需要的作用,反倒将少帝废位。(待续)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