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家的师生趣谈(1):妈妈说我是三天和尚

2017年08月14日 15:26     评论»

文:刘如

来源:正见网

已故著名的儿童家吉冈佐,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留下了很多生动风趣的故事。故事在谈笑间就解开了父母教子遇到的烦恼,令人茅塞顿开。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为何总是三分钟热度

很多父母都碰到过这样的育儿烦恼,孩子一会儿说班级的谁谁去学钢琴了,他也要去学,没过几天就厌倦了,不学了,过些日子,可能又说要参加野球(棒球)班,妈妈也一定会叮嘱不能像上次那样没几天就,可是仅仅坚持了一个月或几个月,又不愿去了,到了第三次,孩子说要学游泳,妈妈这回可是严肃警告了:这次可不能再动不动就放弃了,做什么事都没有常性,将来一事无成,要想去,这次必须坚持下去,跟妈妈保证了,才能答应你。孩子估计是不假思索就会答应。可是结果呢,孩子还是半途而废了。

估计不少的妈妈都经历过这样的烦恼,原本以为有两次的教训,孩子该懂得改正了,不会让父母失望了,可是事与愿违,什么事情都不顺心,骂也好,打也罢,孩子就是不随的心,约好的事,保证的事,没几天就给你忘了,大家都觉得很无奈。要守信,要坚持等等大道理说多了,孩子还会说你在说教,根本不听。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看完下边的师生故事,定会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启发。

老师,三天是什么?

其实呢,“三天和尚”是我的形象翻译,日本原来的俗语是“三日坊主”,常用来形容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没有常性的人,类似中国人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主要用来教育孩子,因为“坊主”一般是对小男孩的比较随意又颇有爱意的亲昵称呼,显得很可爱的样子。一般提到这个词,又会想到小和尚,所以我就用“三天和尚”暂时代替“三日坊主”,便于华人理解。

故事说的是,有一天,吉冈先生班级里的一位小A君,突然跑到老师跟前,非常不解地问道:“老师,我被说成是三天和尚。妈妈说,‘你这孩子,真的是三天和尚,干啥都不行。’老师,三天和尚是什么意思呢?”没想到这一问,班级的所有学生都听见了,大家都围过来,纷纷发表各自的理解,有一位肯定地说,是干什么都很快就放弃的意思。

老师却不急于回答正确答案,而是藉着生活中发生的、碰到的、大家都在实际运用的词语,要让正在学习的学生,懂得生活当中处处都是学问的道理,并让他们自发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去寻找答案,而非强行灌输,同时让孩子懂得有疑问查词典是解决的其中一个方法。

于是老师明明知道答案,却只是出主意,让大家一起查找书架放着的词典,这下好了,大家全都围过来,看着老师取下词典,一边好奇地看着老师翻查,一边你一言我一句地发表各自的想法。

有的说,这样的话语,辞书里会有吗?有的说,辞书什么都记载,我想肯定会写有的,有的则紧盯着老师,期待结果,大家都很集中于这件事,期待老师最后的结论。老师终于找到了,用兴奋的语调说:有有有,真的有,说的是对任何事都很容易厌倦,不能长久坚持的人。

老师话音刚落,大家都乐了,纷纷表示自己就是词典里说的三天和尚,不料那位被妈妈说成是三天和尚的A君,马上肯定地大声说道:“这么说,我可不是三天和尚”。于是他一一说明自己的理由:虽然,学毛笔,学绘画,学算盘,的确都很快放弃,所以妈妈这回,听说我要学游泳,非常生气,把我说成三天和尚,没再允许我的要求,但是,我不是因为觉得腻了,厌倦了而放弃的,是因为去了之后,发现不合适自己,所以就打算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兴趣。

老师听了,突然觉得,三天和尚也未必就是坏事。

莫给孩子下定论

我看了这个故事,突然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太容易给孩子下结论,甚至根本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下了定论,孩子的不听话,也许就像这个故事里的A君,根本没听懂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有时候,我们大人觉得非常明白的道理和话语,以快速的不高兴的情绪说出来,孩子也许根本没听懂,又或者听而不闻,反正父母要教训,那就听吧,听后也没太放心上,结果大人总是抱怨,为何孩子总也不听话,总也听不懂。也许是真的没听懂。

这位老师的耐心和不强行下结论的做法,让孩子各抒己见,自由讨论的效果,真的很好,很容易让孩子敞开心扉,了解孩子,也很容易让孩子自己明白和乐于接受道理,非常值得借鉴。

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耐心地守候,问题出现后,保持冷静不要轻易责备,而是静静地问清楚孩子放弃的原因是什么,了解了事情的原因,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正所谓找对病因,方能药到病除。我们的孩子其实都很听话,非常可爱。即使真的是三天和尚,也不必太在意,孩子的成长变化,往往出人意料,只管以长远的目光、欣赏的心态关爱和相信自己的孩子。

下一期,我们就来分享小时候看似没指望、没出息,长大后却成为著名绘本作家的有趣的例子,这个孩子,也是吉冈先生教过的学生。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