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吃亏的小霸王到分享成果的博士后(下)

2016年10月17日 19:46     评论»

——华人李杰逊的成功之路

(接上期)

大法帮助突破科研框框

李杰逊顺利考上了国内的名牌大学。喜欢物理和化学的他,选择了高分子专业。虽然刚开始他对这个领域没有特殊强烈的爱好,但他在这一领域游刃有余。优异的成绩也让他屡屡获奖。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就越来越喜欢这个研究方向,并在读完研究生后,又出国读博士。几年前,他选择来到瑞典攻读博士后。他喜欢瑞典,因为他觉得瑞典和其它北欧国家一样非常平和。

在瑞典,李杰逊在科研领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两年内,他与他的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接连被国际顶级综合类学术期刊以及顶级专业期刊录用。取得如此的成就,李杰逊依然要感谢他的师父。他表示,自己之所以获得了这些科研成果,完全是因为受到了师父法理的启发。他说:“受师父讲法的启发,我的思维就不局限在前人所定的那个框框里,也不会去绝对地看问题。很多有名的科学家,他们确实很有成就,但是他们却下了很多的定义、定理,他们得出一些结论以后,所有的科研人员就都沿着这个步伐去研究,人们一般不愿去挑战这个权威。如果我不修炼,我做出了那些有违‘定理’的结果,我也会放弃继续研究,以免碰壁,那是肯定的。”

但是,李杰逊没有放弃,因为他按照“真、善、忍”的原则做科研,他要求真。他说:“当我带着这个‘意外’的实验结果去找我的导师、同事,我们一起去深入研究的时候,发现这个与传统理念不同的‘看似错误’的结果,恰恰是专案的创新点。”原来创新与守旧就仅仅是一步之遥,李杰逊放下旧观念后正是跨出了这一步。

共用成果 走出名利场

然而,有了一个创新的想法,时常会受到各方的挑战,有些人甚至为了名利会不惜伤害他人。李杰逊非常清楚这一点。他说:“现在这个社会,科研界也不是净土,因为这牵扯到一个人的名和利。突破性的科研成果会让一个科研工作者一举成名,评上教授,申请到专案资金,等等。所以很多人会选择对研究成果进行保密,相互防范,由于同行的竞争关系,一个科研团队的成员互相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很紧张。”但李杰逊表示,他通过学习大法的法理知道,要走出名利场,他要为团队的整体着想,于是他和同事们共用了很多研究成果,很多同事最后都非常愿意与他一起合作做研究。

虽然国际权威杂志对研究成果的发表给了他学术上的光环,但此时的李杰逊早已远离了他小时候打架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和沾沾自喜。他说:“因为,师父教会了我做人的态度,一种谦虚的态度。我真正感觉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同时,师父让我们做事先考虑别人,多为他人着想,所以同事也愿意跟我合作,在多人合作的基础上又能提高科研专案的效率。”这或许正是让李杰逊不断进步,他的团队成果累累的原因吧。

李杰逊深深地感到,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成功的秘诀。他说:“有时候是无求而自得的。你真的用心去做的时候,如果耐得住寂寞,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反之,一味地追求发表文章,以名利为导向去做科研的话,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对科研的兴趣。因为做来做去都是这个领域,然后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去做,那做到最后就没意思了。很多人最后离开了科研,也有很多人几年下来都不能在高水准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成果,因此就转行了,很可惜。”

李杰逊对自己在瑞典的生活很知足,他有一份理想的工作、一个美满的家庭,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一切都那么平和顺利, 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他在修炼中学到的“一切随其自然”吧。当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中共对法轮功的迫害能早日停止,让更多中国的科研人员有机会了解大法的美好,从而突破前人的框框,研究出更多对人类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李杰逊获全球顶级杂志刊登的论文简介

按照传统的理念认为,奈米半导体高分子要有很好的半导体性能,在微观下必须要有序排列,最好是能够结晶。十几年来,半导体科研界一直以这个理念为指导在探索著。

然而在几年前,英国一位元知名教授课题组合成了一个高分子,它的排列并不是很有序,但是它却得到了很好的半导体性能,与传统理念相悖。此结果引发了科技界的思考,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都只是在推测或猜测,而没有任何一种实质性的证据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美国一位教授通过理论预测:即使没有结晶性,但如果有局部聚集,应该也能达到好的半导体高分子性能。但这仍然只是理论推测。而李杰逊与其团队的实验首次直接地明确无误地证实了这个结论。他们通过控制同一个高分子的结晶与不结晶,证明了结晶并不一定是高分子半导体性能好的必要条件,只要分子之间能够局部聚集,半导体就能够拥有很好的性能。

因此,李杰逊主导的这个实验从资料上直接对当年的英国教授留给科研界的问题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复,这个答复会使很多化学家在合成高性能半导体的科研路上少走弯路。(完)

来源: 责任编辑:童景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