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宗教建筑(四)

2013年09月07日 4:11     评论»

◎王晶

【明心网】大理千寻塔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于大理古城北约一公里处,有三座古塔矗立在美丽的点苍山应乐峰之下、洱海之滨。三塔鼎峙,雄浑壮丽,是举世闻名的大理崇圣寺三塔。

“大理三塔”原与南诏大理国时的一座规模宏大的“崇圣寺”毗邻,故又称“崇圣三塔”。由于战火和天灾的摧残,“崇圣寺”千余年来历经沧桑,只留下一处残瓦遗址。寺庙已毁,但三塔犹存。

中国的古塔很多,但是三座古塔成“品字形”矗立排列的却极少。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据《南诏野史》、《自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丰佑、保和时代(公元824~859年)。而和主塔鼎立的南北两塔,则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到劝丰右时已达极盛,佛寺遍于云南内,有小寺3千,大寺8百。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

相传在建“千寻塔”时,以土屯法代替脚手架,在建塔的四周堆上泥土形成坡道,可供建塔者上下。当塔建成后,再将屯土运走,使塔体从土中展露而出。因此,民间据传,在建塔时的土坡,曾延伸到距离塔体南北两侧数里之远,所以至今留下了“七里桥”和“五里桥”两个地名。由此足见当年建塔工程的浩大、艰钜。“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此诗是对于此塔建筑的先人技艺的惊叹赞誉。

“千寻塔”高69.13米,为“方形十六层密檐式塔”建筑,是中国偶数层古塔中,层数最多的一座。

古塔建立在高大的台阶之上,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为二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台基四周设有石栏,栏的四角有望柱,柱头有雕刻的石狮像。上层为砖砌结构,座高2.07米。塔东面正中有一石照壁,镶有大理石镌刻,黔国公沐英后裔沐世阶所题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每字高1.7米,字体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庄重雄奇。

塔基两面设塔门,塔身建筑为内壁垂直,上下贯通的“环筑厚壁式”结构。内部有木质楼梯,延梯可登塔顶。每层正面塔身的东、西两面正中各有佛龛,置有白色大理石雕佛像一尊,龛的两侧设有亭阁式小龛各一座;南、北两面,中央开立窗洞,可直通塔心。第三层则南北为佛龛,东西为窗洞。也就是每级四面有龛,另两龛则为窗洞,往上各塔层依次交替。塔身愈往上逐渐收缩。

塔身的第一层,高13.45米,是整个塔身中最高的一层。塔墙厚度有3.3米。第二至十五层结构上基本相同,且大小相近,第十六层则为塔顶。以第二层结构为例,高约两米,宽约十米,上部砌出“叠涩檐”,共有十七层砖,在每层依次挑出0.05~0.07米不等。

塔顶高度为8米,大约是塔身的七分之一。顶端是一座铜铸的葫芦形宝瓶;宝瓶下为八角形宝盖,四角飞檐展翅;其下为钢骨结构、以贴铜为皮的相轮;最下面为覆钵,外层加上莲花形的座托。

与千寻塔等距约70米之处,有分立在两侧的南、北两小塔,两小塔之间相互距离为97米。塔为“八角形十级密檐式砖塔”建筑,基座亦为八角形。外观基本上和千寻塔相似,各高42.19米,塔身有花瓶、佛像、莲花等浮雕,塔身装饰层层各异。一至八层为空心直壁结构,内撑十字形支架。两塔顶处有三个相互衔接的铜制葫芦与伞状铜铃。

据记载,明代正德乙亥(公元1515年)年五月六日发生地震,千寻塔“折裂如破竹”,然而,十天后又自动弥合,塔体安然无恙。塔有神奇抗震能力就此传开。由此可看出此塔高超的建筑技术。

根据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中记载,崇圣寺三塔塔顶四个角,原都立有铜质的“大鹏金翅鸟”造型铸金为顶,传说,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以此镇之。1925年,大理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房舍倾毁严重,城内房屋99%倒塌,唯有大理三塔巍然不动,仅仅塔顶的宝刹铜器震落而已,被闻讯而来的群众哄抢一空,利用铜片来锻制成避邪戒指,畅销滇西各地。从此,金翅鸟也就没了下落。

1978年对三塔进行大规模整修。于千寻塔的塔顶和塔基中,发现了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佛像等两批文物共六百八十余件。其中包括《大陀罗尼经》与《金刚般若经》图卷等珍贵文物。其中一件精致的鎏金镶珠银质“迦楼罗”(“天龙八部”之一),经考证就是所谓的“大鹏金翅鸟”。此外,还有刻字铜片、各式铜镜、佛经、经卷、舍利壶、金塔模,以及有金、银、鎏金铜、铜、铁、瓷、木、水晶、玉石等材料雕刻的佛像,和各种药材等。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中最丰富、最具有重要价值的一批,为研究当时期的历史、宗教、古代生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大理三塔是一群塔,虽风格各异,但三塔浑然成一体,有鼎足之势。造型和谐,相互辉映,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且将秀美的苍洱风光点缀得更加壮丽。

亭式塔

敦煌壁画中许多单层木塔都是亭式塔,全塔小巧华丽,造型温润含蓄。

现存的山东长清灵岩寺惠崇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塔、山西省运城市大渠寺北曲村泛舟禅师塔和山西平顺海慧院明惠大师塔结构都比较简单,唯山东神通寺龙虎塔全身浮雕金刚、罗汉、飞天、菩萨、龙虎,是明显的唐代风格。


精巧玲珑的唐塔-神通寺龙虎塔(网路图片)

山东泰山北麓柳埠镇东北昆瑞山谷中,有多处古代建筑或遗址,谷东为青龙山,西为白虎山,北为通天峪,南临锦阳川支流。青龙山上,自南而北有四门塔、小宋塔、龙虎塔、小龙虎塔。白虎山西崖为千佛崖石窟造像,前有墓塔林。通天峪有神通寺遗址。其中龙虎塔虽然修建年代无法考据,但从建筑风格看,龙虎塔的塔基、塔身建于盛唐,塔顶则应为北宋补建。

龙虎塔因塔门上雕有龙、虎而得名,也称小唐塔,单层亭阁式塔,高10.8米(一说12.47米),立面分为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基座特别高大,为三层须弥座,雕刻着覆莲,送神,狮子等图案。塔身面宽4米(一说4.23米),由四块长方形石板筑成;每面正中辟火焰形券门,门两侧及壁面上密饰佛像、菩萨、罗汉、金刚力士、飞天伎乐及龙、虎神兽等高浮雕,技法生动有力,精美流畅。塔室内有方形塔心柱,每面雕佛像一尊。

塔基与塔身整体造型富丽堂皇,气势非凡,可说是一座大型雕塑艺术品,有明显唐代风格。虽经千年风霜,所雕刻人物和禽兽,仍栩栩如生,神采飞扬。

龙虎塔上半部叠出两重塔檐,以仿木构之斗拱起支撑作用,并与其上之山华蕉叶形刹座交错成四十五度角;座上四角伞盖又旋转四十五度,与塔檐平行,最上为五重相轮和宝珠刹顶;形制颇为特殊,与唐风迥异,应属宋代补建,亦有学者表示当为金代佳作。

龙虎塔以它精巧玲珑的建筑形式与精湛的石刻艺术,与四门塔的古朴风貌遥相辉映,给人以不同的艺术享受。

现存的唐代寺观

我国仅存的四座唐代木建筑都是宗教建筑,而且都在山西,规模较大的是两座佛教寺院,五台山的南禅寺和佛光寺,其余两座属于道教,平顺县的天台庵和芮城县的广仁王庙。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网路图片)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位于台南豆村东北约五公里的佛光山腰,为唐代五台大刹之一。在敦煌莫高窟61窟的五台山图上,清晰地描绘着佛光寺。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建筑史学家梁思成偶然看到一本名为《敦煌石窟图录》的图片册,他看到了61窟中的这张五台山图。正是凭藉这张图,梁思成一行四人才于1937年发现了人迹罕至,烟火冷落的佛光寺。也正因为它的位置偏远,佛光寺才得以避免后世重建,和几次灭佛毁寺的命运,从而使这个唐代木购建筑得以原样保存下来,让后人能在一千多年以后还能亲身领略大唐风。

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唯一年代可考,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庙殿。梁思成在描述佛光寺东大殿时写道:“殿平面广七间,深四间。其柱之分配为内外两周。外柱上施双杪双下昂斗拱。 第二杪后尾即为内外柱间之明乳梁,为月梁形,其双层昂尾压于草乳梁之下。内柱之上施四杪斗拱,以承内槽之四椽明梁,梁亦为月梁。补间铺作,每间一朵,至为 简单。各明梁之上施方格平暗。平暗之上另施草梁以承屋顶。平梁之上,以叉手相抵作人字形,以承屋脊,而不用后世通用之侏儒柱。”文中多次提到的梁就是梁,明清称为梁,唐宋称为梁。

佛光寺大殿剖面图(网路图片)


佛光寺大殿架构图(网路图片)

大殿建在低矮的砖台基上,平面柱网由内外二圈柱组成,这种形式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金厢斗底槽”。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柱身都是圆形直柱,仅 上端略有卷杀。柱有侧脚及升起。阑额上无普拍枋。 大殿屋面坡度较平缓,举高约1/4.77。正脊及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没有藻井,只有相关盛尘的天花板。


佛光寺大殿内部(网路图片)

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粗壮的柱身、宏大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腾空而跃的感觉。中国古代建筑等级严格,王公贵族以及官员的府邸和一般民居差别甚严,佛寺也同样有级差。佛光寺是正式寺宇,不是村中的佛堂,所以它的正殿可与宫殿一个等级,使用殿堂型构架,造庑殿顶。

除大殿本身全为精确木构外,殿内尚有唐代佛菩萨塑像几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拱眼壁上还留有唐代神仙壁画。东大殿为一代辉煌朝代仅存的几个建筑之一,却也表现出唐朝建筑雄伟恢宏的风格。


南禅寺大殿架构透视图(网路图片)

南禅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南的李家庄,离五台县城二十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东西宽五十一点三米,南北长六十米。寺内分为东、西两院,有殿宇六座。山门内的四合院中,除了大殿建于唐代以外,东、西配殿都建于后世,即建于明代的龙王庙和建于清代的观音殿、菩萨殿。东跨院全为僧房,也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南禅寺大殿又名大佛殿。从大殿平梁下的墨迹题记得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李适建中三年,即公元782年。这是我国现存建筑年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唐代的南禅寺是一个村中佛堂,唐代会昌年间推崇道教,灭佛教时所拆毁的四万余所佛堂大多属于此类,而南禅寺因为地处偏远而幸存。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严格,王公贵族以及官员的府邸和一般民居差别甚严,佛寺也同样有级差。同在五台山地区的唐代寺庙佛光寺是正式寺宇,所以它的正殿可与宫殿一个等级,使用殿堂型构架,造庑殿顶。而南禅寺是非正式的村中佛堂,故至多与贵邸的厅堂近似,使用厅堂型构架,使用低一个等级的歇山屋顶。而且面阔间数也比佛光寺大殿少四间。

南禅寺大殿是一座面阔、进深都是三间的小殿,面宽十一点六二米,进深九点九米,平面略近方形。单檐灰瓦歇山顶。全殿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共用柱12根。殿内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的作用。屋顶重量主要是通过梁架由檐墙上的柱子支撑。檐墙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各 柱,柱头微向内倾,与横梁构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与层层迭架、层层伸出的斗拱构成“翘起”。即使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力,又使 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个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扬、轮廓秀丽、气势雄浑的风格,给人以庄重而健美的感觉。屋脊两端装饰着鸱吻。全殿结构简练,形体稳健, 庄重大方,体现了我国中唐大型木构建筑的显著特色。

殿内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殿内有一座佛坛,长八点四米,宽六点三米,高零点七米。塑像分布在佛坛上,整个佛像群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是一个动静结合,各具形态,生动活泼的场面,也是一个尊卑有序、各尽其职、和谐协调的环境。佛坐莲台,慈光四照,尊贵而端庄,好像在讲经说法。骑狮的文殊、坐象的普贤菩萨分列两旁恭听。大弟子阿难和迦叶,分立两旁,凝神注目,显得虔诚而恭谨,好似要把佛说全记在心上;胁侍菩萨戴璎珞,约宝环,亭亭玉立,容貌健美,耳若有闻,心似有思;护法天王,威武健壮,一边张目观察外界,一边侧耳倾听圣言。其余,仰望童子、撩蛮、佛霖等塑像布满佛坛。这些塑像,姿态栩栩如生,表情逼真有神,丰满优美,衣纹简练流畅,好像就在下一刻这些塑像就要动起来似的。佛坛四周壶门和叠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花边和莲瓣,是唐代砖雕艺术的杰作。舒缓的屋顶,雄大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的构图,南禅寺大殿虽小,但仍然体现出雍容大度,气度不凡的大唐风范。

参考资料

《旧唐书·王远知传》
《旧唐书·薛颐传》
《资治通鉴》
《历代名画记》
《新唐书·车服志》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长安志》
《盛世天朝之都──唐长安城(一):长安的兴建》作者:雅慧http://search.zhengjian.
org/articles/2007/1/18/41851.html
《中国著名古塔之十三:唐塔的雄伟与秀美─西安大小雁塔》作者:意文http://www.zhengjian.
org/articles/2005/4/1/31790.html
《神奇的小雁塔》周同编辑整理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2/12/13/19604.
html
【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 — 东大殿 作者:陈紫玲 整理编辑http://www.zhengjian.
org/articles/2003/1/27/20191.html
《中国著名古塔之十二: 庄重雄奇的唐宋群塔─大理崇圣寺三塔》 作者:意文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5/3/26/31710.html
中国科普博览http://www.kepu.com.cn/gb/civilization/architecture/general/gnr201.
html
中国网: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gujian/521598.htm

(本文转载自正见网)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