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气致祥 乖气致异

2013年10月27日 8:53     评论»

◎贯明

【明心网】中华神传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和为贵”与“和气致祥”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取向之一。“和气致祥,乖气致异。”一语源自《汉书.刘向传》,儒家思想中则提倡“以和为贵”。《论语.学而》中记载,孔子晚年时,弟子有子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意思是,王者之道,和气为先,和气是最可贵的礼节,也是最美的德行,大事小事均依此为准。

《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章讲述的是赵国举兵之事,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蔺相如的礼让胸怀,他为了 社稷之安,三次礼让廉颇,终使廉颇心悦诚服。纵览古今,但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度量恢宏。相比之下,心眼狭小,不仅于他人没有好处,就是于自己也是得不到任何好处。人与人闹翻,否定他人,就会使自己孤掌拍不响,独木不成林,必须尽快另找合作者。比方说,耳能听,眼能看,嘴能吃,鼻子能闻,手能灵巧地做事,脚可以行走千里,都有独具的功能。不能彼此废弃,也不可能相互代替。就像万家众技,各有所长,因而各有自己的用途。虽然如此,但都只是一技之长,不能全面。

三人同心,其利断金。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却未必人人都能做到。鱼儿成群游跃,大雁结队飞行。人们生活在世上,也必须建立互相合作和依存的人际关系。然而,随着现代社会道德水准的下滑,世风日下,所谓“适者生存”,为了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不择手段,而“斗争哲学”更是使中国人在人际关系方面互不信任,彼此为近敌。人们在关系闹翻时就失去了理智,合作的关系就被破坏了,都把对方视为仇敌,并把对方说成是一无是处,一钱不值。在日常生活中,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口沫横飞,大动肝火者俯拾皆是,因胸襟狭窄而妒人之才、嫉人之能、排人之论、挤人之议、讥人之误、讽人之缺者也大有人在。

一个人如果贪心太重,追求自己本分之外的利益,争吵殴斗也就难以避免了。2005年底,在北京726路的公交车上,女售票员与一位刚14岁的女孩因为过站补票问题斗起了口角,接着双方互不相让,发生了肢体冲突,女孩当场晕倒,后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因此,理解“和为贵”、“合则全”的人,都会从大局考虑,胸怀谦让之心,不与人吵斗,不争强好胜。人与人之间只有真正建立了和谐的合作关系,才能事业发达,社会和睦。那么,怎么才能达到“和气致祥”的境界呢? 第一是要有宽容忍让的博大胸怀。只有做到“有容”“无欲”,像大海那样笑纳百川,像高山那样巍巍矗立,才能拓宽自己的心胸。 第二则是凡事养成一个慈悲祥和的习惯,遇事不浮躁、不轻易动怒,不因小事与人结怨,一时的礼让,可能会使人带来一些物质利益上的小损失,但如果从长远的观点去思考一下,可能就会得到比失去的更多的那一部分。 和气致祥,事情本来如此。@

来源:新生网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