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里乾坤】明清晓啜

2017年12月25日 18:10     评论»

文/石方行

在明清时期中华走向衰微,西方的科学、文化逐渐涌入,茶文化在这番历史的激荡中,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也更广泛的走向海外,甚至充当了西方列强叩关的导火索。茶因为在元朝时受到朝廷的冷遇,但其内在的力量在广大的民众中集聚,当元王朝统治衰微之时,它一点点又开始把腰板拔的直直的,以致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亲自设立“茶司马”专门负责茶,这样就让“茶”進入了社会主流流通商品的行列;也许太祖这样觉得这样做还不够,后来又采取“废团茶,兴叶茶”的举措,大大改善了茶叶的加工环节。从此茶可以很便捷的走入宫廷,润泽四海。

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让东南亚、印度半岛以及非洲东海岸诸国在羡慕天朝神威的同时,也扩大了贸易与文化往来,而茶与茶文化在其中自然与陶瓷、丝绸都是交易往来的重要物资。

在十六世纪茶就开始香飘西欧的荷兰、丹麦等国,俄国也不会例外。

纵观明清两朝,对外的战事还是比较多的,北面的蒙古、俄国、南面的越南以及后来晚清时期与日本、法国英国等的;国内虽然也是承平了一段时间,但因为太监的专权或者王子之间的争斗与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也加重了朝野的混乱。而茶不但让人们更加于饮用,更成为朝廷税收和官员邀宠的重要筹码,可见茶的作用。

茶,因为朴实无华的性格,无论其品种有多高贵或者多么的普通,它都能找到有缘之士,汉朝司马相如与它为伴,唐代它结识了那么多的唐诗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宋元时期如欧阳修苏东坡和耶律楚材也离不开它,到了明清时代,有着桀骜不驯般情怀的画家、才子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仇英等,包括后来的吴昌硕、郑板桥等同样对它是情有独钟。

说到郑板桥,在他四十三岁那年,有一次出去信步走走,在人家门上发现的对联,在茶香缕缕中还成就一段美好姻缘。说来也很有意思。

清朝明清时期也是各类题材小说集中创作时期,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关于茶的事情写了很多,足见作者对茶的喜爱与熟悉;蒲松龄先生在街上用大碗茶招待客,以便招揽素材,将其汇编在一起,也就有了《聊斋志异》。

在清朝虽然属于满族人所建的王朝,但这也一点也不妨碍皇帝们爱喝茶的习惯,康熙、乾隆均是如此,特别是乾隆不但说出“君不可一日无茶”这等让人有点感觉“不争气”的话来,可见其对茶的“痴迷”程度;而且他对茶和泡茶用的水都很有研究。在下江南微服私访中也留下了很多典故与诗篇。

时光流转到十七世纪,这个时候很微妙。西方经过地理大发现与文艺复兴之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而中华文明相对比而言发展的比较缓慢一些。在这样的情况下,茶传入了英法等国家。人们对之喜爱自不必说,但时间一长该国就如同两宋时期的金国一般,觉得这样下去我国的钱不都让中国赚去了吗?于是派代表过来谈判。当时的统治者依旧觉得自己生活在唐朝一般,对其他国家根本不放在眼里,断然拒绝平等贸易,结果,对方觉得自己的国民与王室、官吏们实在不愿改变饮茶的习惯,那只好对大清来硬的了,用武力轰开中国的大门。茶,不仅引来列强的武力叩关,也与美国独立战争有些关系(详见:网文《茶与战争的故事》)

从表象来说,茶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回味,给统治者带来了税收,给中国带来了好的国际形象;但也正因为如此,茶也给中国带来了灾难。这不能说是茶本身的错,只不过这份恶缘结在它身上罢了。这正映对那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反过来说,其实好、坏的影响与作用都是结缘的一种方式,这也是相生相克理的表象。它通过与世界上的人们结缘,为的是了却它来人间的根本目的——提醒人们保持那份纯净、忠贞、淡漠的心境,等待宇宙大法在人间的传出,从而走上真正了却生死,重返家园的回升之路。(待续)

2017年12月17日 来源:看十方博客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