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正述-夏之十九:少康中兴

2017年04月21日 7:21     评论»

来源:正见新闻网 作者名: 神传文化中国历史研究组

诸王之三:

少康

在有仍国,帝相的妃子后缗一心一意教导相的遗腹子少康。自幼,少康就聼母亲向他讲述先祖如何心怀天下、勤恳劬劳,并告诫他要和先祖大禹一样,关爱天下庶民。后缗也讲到被逐,仲康沦为有穷国的傀儡,仲康之子相流亡在外,又被寒浞派兵追杀被迫自刎,又历经了有穷氏后羿和寒浞之乱,这些夏朝的奇耻大辱。长大后,少康立誓要洗雪降临在大禹后裔头上的耻辱。少康沉着地筹划每一步,沉稳地展开了夏朝的复国大业。

在母亲的娘家,有仍氏让少康当牧正看顾牛羊牲口,以作为一种障眼法,保护少康不被寒浞发现。然而少康长大成人后,还是被寒浞发现了。寒浞派自己的儿子寒浇前来追杀少康,少康只得离开有仍氏,出逃到有虞国。

在寒浞的虎视眈眈下,敢于接纳少康的诸侯国不多。有虞是舜帝当年建立的诸侯国,有着其它诸侯国没有的尊贵和国力,也有着其它诸侯国没有的胆魄。有虞的君主虞思竭尽全力帮助少康。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少康,在一个名叫纶的地方给他有田一成(方十里),有众一旅(五百人),并让他担任庖正,也就是主掌厨事。这样,少康有了人马和领地,又有厨师的身分作为掩护。

于是,少康展开了筹谋已久的复国大业。他〝布其德,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少康在自己的领地广施恩德,善待下属,很快,他培养出一队出生入死、勇敢无惧的精兵,接着,他一个个找回昔日夏朝的族人。少康礼贤下士,广得民心。

夏朝遗臣伯靡是一个长于谋略的贤臣。后羿窃据夏的时候他降于后羿;当寒浞背叛后羿称王,血洗后羿一家人窃据大夏时,他奔逃至有鬲氏(今山东德州)。大约在这同时,帝相的妃子后緍逃到了有仍氏,生下了少康。三十多年后,成熟稳重的少康来到有鬲氏向伯靡谦恭地求教,商讨复国的大计。自从太康的五个弟弟以马车载着母亲徘徊在河畔,一曲曲唱出失国的悲歌以来,这一对夏朝的君臣等待复国的时刻已经很久了。

面对窃据了大夏的有穷氏,失国的少康是以小击大、以卵击石,需要以智慧来弥补国力和军力的不足才能有获胜的机会。在伯靡巧妙的运筹帷幄下,少康展开了犹如今天的反间计,离间寒浞的两个儿子寒浇和寒豷,又派女艾去寒浇的封地过刺探敌情。

伯靡在有鬲集结了居住在斟灌氏、斟寻氏的夏朝遗民,和少康的军队会师,在少康的率领下攻下有穷,接着长驱直入攻入夏都歼灭寒浞。伯靡和众兵将拥戴少康为王。《帝王世纪》上记载:〝少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

夺回故土后,少康命长子季杼攻打寒浞次子寒戏(即寒豷)的封地戈邑(今太康与杞县之间)。寒戏勇猛善战,杼使用骄兵之计,先派老弱残兵上前交战,使寒戏轻敌,一路追杀,闯入了季杼设下的埋伏而大败,寒戏的人马全军覆没。

失国四十年之后,少康终于光复了位于尹水洛水两河流域的大禹缔造的大夏疆土。诸侯纷纷来朝,庆贺夏王国复国。之后少康励精图治、治理,再度赢得了诸侯的拥戴,史称〝少康中兴〞。

对于少康在如此艰困的条件下忍辱负重,终于击溃善射的有穷国,复兴夏王国,史家有十分中肯的评价。〝少康生于灭亡之后,降为诸侯之隶,崎岖逃难,仅以身免,能布其德,而兆其谋,卒灭过、戈,克复禹绩。非至德弘仁,岂济斯勋?〞

少康在位二十二年,在这期间,大夏逐渐恢复了昔日的景象,在众诸侯国中再度建立起威信。少康晚年,为了大禹陵墓的祭祀不至于中断,特将庶出的无余封在越地,奉守大禹在会稽的陵寝宗庙,每岁春秋举行盛大祭祀。无余驻守越地,是越国的始祖,以会稽山南的故越城为都城。

少康复国之后,夏朝经历了季杼、槐等果敢廉明的帝王,进入了夏朝的治世。

在三皇,君王是来奠定文化的半神,有着超凡的盛德和天分。继三皇之后,人君是〝神于天,圣于地〞的天下的共主,由有天命、大德与大神通者来大位,承用天帝的尊号,称为〝帝〞,曰黄帝、帝少昊、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禹等,被后世尊称为〝五帝〞时代。

在启传位于太康之后,〝家天下〞的格局确立下来,王位的传袭依循人世间的伦常,父传子,或者是兄终弟及,不再是昔日圣王相传的禅让制度,出现了君王有德、失德甚至是暴虐智昏等各种表现。

君王统治时期的治乱表现,警示着为王者,只有修德行善才能承担起上天授予的天命。在一治一乱的交替中,这种动荡起伏的安排贯穿了华夏数千年的朝代史。

王季杼

少康驾崩后,长子季杼登上王位,时年三十九岁。史料中季杼又被称为帝宁,〝一号后予,或曰公孙曼,能率禹之功,夏人报祭之。在位十七年。〞季杼在位时曾两次迁都,第一次迁到原(今河南济源县),后来又从原迁移到老邱(今河南开封东北)。

季杼是少康的长子,就是当年有虞氏的首领姚思赐给少康的二姚所生的儿子。在他还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年的时候,就追随父亲和寒浞作战,在少康所带领的多次复国的战役中立下战功,一举攻下寒浞之子寒豷的封地戈邑。少康复国后,季杼在少康率领贵族从旧都斟寻迁入新都原邑后留守旧都,十分受到倚重。在夏朝中兴后的君王中,杼是较有作为的。

杼在战事上颇有一些天分。除了领军作战十分的骁勇外,还擅长制做战甲与兵器。《世本作篇》上记载〝杼作甲〞、〝杼作矛〞。《史记?夏本纪?索隐》引〝季伫作甲〞,《初学记二十二》则引〝舆作甲〞。舆是杼的儿子。

杼与舆父子二人以兽皮和藤做甲。杼还砍下树枝削成锐利的长矛,矛尖上捆绑青铜或石、骨,是攻无不克的武器。身披坚固的藤甲,夏王国的兵卒勇猛向前,不怕刀戈箭矢。再配上季杼发明的锐利长矛,季杼的大军颇有些重拾大禹时代坚不可摧、大胜三苗的雄风的意味。

季杼率领披一身铠甲、手持长矛的军阵征伐东夷,一直攻到东海之滨,九夷各部落纷纷臣服,夏王国的领土向东扩展。季杼先后迁都至原(河南济源西北)和老丘(今河南陈留),使夏朝的版图扩大到淮河流域,夏文化的腹地也更为广大。

太康失国之后,夏朝历经了一连串的磨难,百废待兴。季杼继承少康的帝位,竭力整顿夏王国。他在位时,夏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帝杼在扩大版图的同时,尽力治理位于两河间的国土,带给百姓安和稳定的生活。

在寒浞夺夏位期间,黄河水泛滥成灾,民居和良田大片损毁,大禹时疏浚的水道多荒废失修。少康十一年任命商侯冥为水正,治理黄河水患。

冥姓子,是契的后代,商族的先公,商部族第六任部落首领。冥也是帝相时驯马、制作马车的商侯相土的曾孙。和大禹一样,冥勤勤恳恳,一治十几年,一直从少康十一年治理到了夏杼的时代。帝杼十三年,冥在黄河治水时不幸去世。后世记载商侯冥因用心治水而死于河:〝冥勤其官而水死。〞后世把冥奉为水神,称之为玄冥。

冥死后,他的儿子王亥继承父德治水成功,夏王把殷地封给了他,并追封冥为殷侯。有了殷地之后,解决了商地长久以来的缺水之患,商侯改称〝殷侯〞。王亥即位后驯养牛群,役使牛驾车,出现了牛车。夏芒三十三年,子王亥带领族人迁居到殷。

季杼在位十七年后驾崩。由于他在开疆扩土和国力上的建树,季杼为万民所纪念。〝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因为季杼能以大禹为表帅,夏后族人以十分贵重稀有的〝报祭〞来祭祀他。报祭也叫告祭, 即〝祰〞,是古代报答先人恩德的盛大祭礼,和禘、郊、祖、宗一起作为古代五种大型国之典祀。#

参考文献:
1. 《春秋左传正义》
2. 《帝王世纪》
3. 《纲鋻易知录》
4. 《艺文类聚》
5. 《史记》
6. 《礼记正义》
7. 《国语》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