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朝古都洛阳 悠悠岁月演大戏(下)

2013年09月07日 0:03     评论»

《新纪元周刊》第47期【城市的瞬间】栏目

◎蔡大雅

【明心网】隋唐时的洛阳,又跟曹魏时期的洛阳不一样了。旧城在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余年的战争与年久失修下,业已残破不堪。隋朝再度统一中国后,隋炀帝杨广在旧城附近另择新地,营建东都。唐朝继隋朝而起,复将之改名为洛阳。

大唐洛阳 异邦建城典范

洛阳在长安之后,由同一个设计师宇文恺规划兴建,设计手法更为成熟。

全城呈正方形,有洛水东西横贯城市,将全城分为南北两半。北边是皇城、宫城和部份里坊,南边则除了居民的里坊外,还设置了三处市场。

里坊(道路相交所划出的居民小区)的大小已经统一为边长四百五十米的正方形,且内城和外城的尺寸皆以里坊为模数的单位,例如聚四个里坊大小成为大内宫殿区的面积;再扩大一倍成十六个里坊,即为皇城加宫城(也就是内城,也叫子城)的总面积(注1)。

模数倍数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及都市的设计单位,小到建筑物的构建,到聚间以成屋、聚屋成院、聚院成里坊,聚里坊成都市,其实都源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亦即小粒子组成大粒子乃至更大粒子的概念而成的(注2)。


萧素惠绘图

兴建洛阳时,隋朝的基业已经稳固,物资不虞匮乏,加上隋炀帝喜爱奢侈华丽的作风,将洛阳建设得“穷极壮丽”。洛阳宫城里除了传统必备的建筑如殿阁、台楼等,还兴建了佛殿与收藏图书、美术文物的专门建筑物,堪称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的首座图书馆与美术馆(注3)。

隋炀帝在洛阳城西设置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室园林(注4);此外,还将全国富商大贾数万家迁至洛阳,带动洛阳的发展。洛阳人口在隋朝末年时有二十多万人,按人口计是全国第四大城(注5)。隋末唐初王世充割据洛阳一地,就因为宫室太过豪华壮丽而毁去部份建筑。

到唐高宗和武后时代才又慢慢重建洛阳,并加以增建,使之成为仅次于长安的繁华大都市。


日本京都东大寺。(戴慧瑜摄影)

唐朝的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极大,就连都市,也是模仿唐长安与洛阳进行规划。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京都。京都是日本平安时代的首都,分为左京和右京二部份,分别仿照洛阳和长安兴建而成。后来右京长安没落,只剩别名洛阳的左京。在现在的京都里,仍随处可见与“洛”字有关的地名,例如“洛东”、“洛中”等。


日本京都东大寺。(戴慧瑜摄影)

唐朝朝廷在盛唐时期多次搬迁至洛阳,在这之后则固定在长安。唐玄宗天宝年间(七五五年)发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安禄山起兵叛乱,攻陷洛阳后大肆掠夺,次年又在洛阳称帝。此后直到安史之乱结束前,洛阳就在唐军与叛军的手中辗转,多次攻城和城破后的焚杀掳掠使洛阳受到严重破坏。

人文荟萃 瞻仰名人事迹

在洛阳,郑欣偶尔会看到一些穿着不同朝代服饰的文人,或聚在一起高谈阔论、或独立苍茫自咏诗。只可惜他的文学底子并不好,识不得太多人。

很多是他在事后看书时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原来彼人是此人,惋叹于没能多记得一点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人雅士们的事迹。

他看到让梨的孔融、写下〈梅花诗〉以预言未来的邵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以及唐朝的大诗人杜甫和白居易。还有许多因为自己有眼无珠而不识泰山的人,例如编《汉书》的班固、写《说文解字》的许慎、撰〈醉翁亭记〉的欧阳修、立〈祭十二郎文〉的韩愈、造纸的蔡伦、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等,都被他错过了。至于其他少被提及的人物,郑欣只能瞠目相对了。

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自唐朝以来,洛阳便以牡丹花之多、之精闻名于世,据说这也跟武则天有关。原来当武则天尚未定都洛阳,仍住在长安大内时,在冬季某个飘雪的日子里,到御花园去饮酒赏花,酒醉后,竟然下诏书要群花明日齐开。众花不敢不听从,只有牡丹傲然不屈。武则天一怒之下,将牡丹贬到洛阳去。自此,长安的牡丹花就全部移植到洛阳,成为洛阳的象征。


牡丹。

城市兴衰 始终如出一辙

郑欣看到的洛阳,是在兴建、破坏、重建、再破坏、再重建中,上演着一朝一代的悲欢离合。城市就像个舞台,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舞台,在其上演着各自的戏码。内容虽不尽相同,但每场戏的开始和结局几乎都是如出一辙,皆始于“兵争天下、胜者为王”,而终结于为政者败德失民心后所导致的天灾人祸。


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佛。

洛阳在北宋灭亡后,虽然仍作为辽、金等北方民族的五京中的一京,但其繁荣的景象已不复当年。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后来上演的历史大戏也更换着它们的舞台,中原地区的光芒逐渐暗淡。

透过牡丹 遥想当年盛景

郑欣搭机离开洛阳时,忽然意识到洛阳机场位于洛阳北边的邙山,而邙山之巅翠云峰据说正是老子炼丹的地方,自古以来便被视为道家的发源地,成为历代修道者的修炼场。东汉时创立五斗米教(后来的道教)的张陵也在此修道;北宋时期创立全真教(道教的分支)的王重阳也曾在此传道。

从唐高宗在此建造上清宫开始,历代陆续在邙山各处建有大小不一的道观,除了上清宫外,著名的还有中清宫与下清宫,与上清宫合称三清宫。

唐朝兴建的上清宫早已无存,就连后来于明清时期重建的建筑,也在上个世纪中因为二次大战的破坏,如今只剩下山门、窑洞(翠云洞)和配房数间而已。邙山由于相传是福地洞天之处,后来也成为帝王将相的埋身之处,原本清净修道的地方逐渐被死人占据,也因如此,郑欣并没有特地到翠云峰去参观,怕的是面对人事全非的黯然感伤。

其实他在洛阳时,看尽了交织着过去与现在的景象后,心中早已无限惆怅。他不由自主的想起崔颢的那首名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虽然黄鹤楼不在洛阳,对于逝者如斯夫的感叹却是如出一辙。只是武汉多少还有座黄鹤楼可供后人凭吊,对于洛阳,今人恐怕只有透过牡丹才能遥想当年之盛了。

注:

1)《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77页。

2)《转法轮》,李洪志著。

3)《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77页。

4)《隋唐时期的首都之一洛阳》,

http://bbs.xhistory.net/simple/index.php?t2207.html

5)《唐朝商业城市的变迁》,秦执锋著。

本文转载自《新纪元周刊》第47期【城市的瞬间】栏目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