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联想

2013年10月26日 16:59     评论»

◎寒江雪

【明心网】今天是腊月三十,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明天就是新的一年里的第一天了。人们都在忙着过初夕夜,准备好吃的东西守岁。性急的人乒乒乓乓地放起了鞭炮,房东在院子里燃起了“旺火”,电视上新年晚会热热闹闹地开场,我在想着远在四、五千里之外的女儿。她是在一个月前从我这儿走的,说是到外面闯一条生活的路,只要安定下来,我们也可以去那里找工作了。女儿二十刚过,身体又弱,现在只身到四、五千多里以外的地方去谋生,那里无亲无友,只有一个我在网上认识的朋友,从他的文章中,我知道他是一个很正直的人,是一个可以给以重托的人。女儿走时我只给了她三百元钱,买了车票,就只有不到五十元钱了。在送她时我哀叹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啊!”她扭过头对我笑笑说:“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虽说已经立春了,天气还是很凉,阴沉沉的,天空飘落着几片雪花。

中国的文化是神传文化,古人一直认为春是神造的,古书上说:“天者,群物之主也,故遍覆包涵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春者,天之所生也。”古人作事很讲“顺天”,视“逆天”行事为造孽,“逆天暴物”的统治者被视为最坏的统治者。不仅农业上讲春种秋收,就是在处理刑事罪犯上,一般要在春季或新主上台大赦天下,处决死刑犯人则要选在秋季。“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据说,孔子子作《春秋》,也是上查天道,下证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以天地灾异之变,见人之所为。如此看来,人们对春的情感,还不是止于季节和气候的变迁,这里还有更深的内涵,是一种很深的“天人合一”的情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说的不只是自然景象,也是一种对生活境遇的向往和追求,人们苦苦等待的,更主要的可能还是在春天到来时,随之而来的让人惊喜的变化。

在一年之中,春天是最容易引发人们幻想的季节,春天的色彩是艳丽的也是朦胧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人们在春季里浮想联翩。夏天的色彩是浓烈的,秋天给人的感觉就有些沉重了。对于人们来说,最美丽的是幻想,是朦胧,当一切都确定下来了,也就没有什么趣味了,这也是对秋天人们不太喜欢的原因,尤其是深秋。

人生苦短,春也苦短,真正能仔细体砸春味的时候不多。古往今来,歌颂春的诗词、文章很多,文彩斐然,绚丽无比,多表现为一种向往和期盼。人们对春的向往,在春之前、冬之末就开始很深切了。“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越近春天,向往就越浓烈。在人的一生中,尽管春很少、很短,由于各种原因还会丢掉一些。饥荒中度日的人,被迫害的人,流离失所的人,失去父母亲人的人,他们都不能体会到春的美好。近来读了一些新闻和时评,心情感觉很沉重。一些人仅仅是因为说了良心话,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有了不同于当政者的信仰,或是参加了什么人的追悼会,就被投入了监狱,有的还被迫害至死,这些人,这些人的父母、子女、亲人没有春天。2004年的晴明节,南京市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由于渴望读书的愿望久久不能实现,绝望地自杀了。媒体报导说:这是南京市有始以来年龄最小的自杀的人,小时候读高玉宝的《我要读书》,感觉他很可怜,五十几年过去了,高玉宝一样的孩子还是很多很多,好多人家每月生活费只一百多元,哪里有钱让孩子上学?他们也没有春天。我漂泊在外已两年多了,又何尝不是没有春天,我的女儿呢?她有春天吗?她在春天即将到来时远涉他乡,找生活的出路,她也没有春天。我们没有春天,但我们有期盼,期盼着有一天,所有的人都能公正的,平等的,自由的,愉快的享有春天。不论他是平民还是高官,不论他是贫穷还是富有,不论他的肤色是白的还是黑的,也不论他住在高山还是平川、海岛还是大陆,在享有春天上我们应该是一样的。

天造万物,万物皆有灵,春不仅是人的,也是一切生命的。大地山川,鸟兽草木,都能体悟到春的来临,它们甚至比人更敏锐。“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五九萌芽向日生”,你说怪不怪,到了这个时候,即使气温比三九四九不高,也会出现上述的物候的变化。大地徐徐复苏,地气上升,环境也变得柔和起来,河边杨柳,枝条柔顺,你说是不是比人更敏锐?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的诗中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其中也饱含着自然界万物对春的感知。

春天来了,春天真的是来了,夜已经很深了,外边的鞭炮声劈劈啪啪响成一片。在这新一年的春天里,所有的人能平等地享有上苍这个最美好的馈赠吗?人们要实现这个本来很正当的愿望,难道非要付出很沉痛的化价吗?我相信上苍造出这美好的春天,决不是只为一部分人享受的,人为地制造出这种分别,是逆天行事,不会有好下场的。

远方的亲友们,你们好吗?漂泊在外的女儿,你好吗?自然界的春天来了,人间的春天还会远吗?

写于甲申年腊月三十除夕之夜。@

来源:新生网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