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植物的巴克斯特感情效应——植物能与人的思维产生共鸣

2018年03月06日 20:35     评论»

龙血树Surculosa :植物是有感情的 (pixabay)
龙血树Surculosa :是有的 (pixabay)

记者/主持人:转载

植物也有喜怒哀乐?巴克斯特又是代表什么呢?

植物的巴克斯特感情效应

“人是有感情的”,言下之意,其他物种是不会有感情的。但是,事实是不是真的就是这样呢?我们经常在迪斯尼的动画片里看到自然界的生物比人还有灵气。一旦危险来临,树木就会把枝丫折回,灌木会蜷缩,花朵会合拢,野草会用叶子向远方的同伴传递信息。以前,人们只是把这些现象看成是植物的本能,或是一种对外部刺激的无条件反射而已。可是,最近的却使人们对这种结论产生了怀疑,并提出了“植物有感情”的说法。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还要从巴克斯特的离奇说起。

在偶然情况下测出「植物有感情」的科学家巴克斯特。(网络图片)
测出「植物有感情」的科学家巴克斯特。(网络图片

1966年,有位叫巴克斯特的美国情报专家在给庭院的龙血树浇水时,他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古怪的念头,竟然把测谎器的电极绑到了一株龙血树的叶片上,想测试一下龙血树的反应。

龙血树 叶片 (pixabay)
龙血树 叶片 (pixabay)

结果,他惊奇地发现,当植物在吸收了大量的水后,测谎器上显示出的曲线图居然与人在激动时的情况很相似。巴克斯特的这一发现引起了植物学界的巨大反响,并由此在植物学界掀起了探索植物心理奥秘的浪潮。人们称巴克斯特关于“植物有意识” 的发现为“巴克斯特效应”,这表明植物和人一样,都具有某种感情色彩。

此后,巴克斯特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经过反复的实验后,他指出植物能与人的产生。不久之后,就连以前不相信植物有“感情”的弗格博士在一次实验中也发现,当植物被撕下一片叶子时,它会有明显的反应。此后,印度的生物学家拉辛又发现一定的熏陶能促进植物生长。他经常在花园里拉小提琴,结果发现园中的花木长得格外旺盛。后来他就有意识地让水稻每天听25分钟的音乐,结果他发现,听了音乐的水稻比没有的平均高出许多。后来,他又对黑藻、含羞草、烟草、凤仙花等植物做了实验,也发现它们对音乐有灵感。几乎在同一时期,前苏联维克多,在探索植物“感情”的研究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他先用催眠术控制一个人的感情,将处于睡眠状态的试验者的右手,通过脑电仪,与附近植物的叶子相连。随后,他对试验者说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这时,从脑电仪的记录仪看到,植物和试验者居然产生类似的反应。

这一连串神奇的新发现,使得家们越来越迷惑,如果植物真的有丰富的“感情”,那么,它岂不是也会像人类那样产生活跃的“精神生活”?人们对这项研究的兴趣日趋浓厚。1973年,加拿大的生物学家瓦因勃格,每天对一种叫莴苣的蔬菜做10分钟的超声波处理,结果长势比没受处理的莴苣要好。后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研究员史密斯,有意对大豆播放《蓝色狂想曲》音乐,大约20天后,听音乐的大豆秧苗的重量高出未听音乐的1/4。显然,植物喜欢听轻松愉快的音乐,也许正是这类音乐激发起了植物的某种“感情”,从而促使它们加快生长。

《蓝色狂想曲》的双钢琴原谱封面 (维基百科)
《蓝色狂想曲》的双钢琴原谱封面 (维基百科)

可就算植物有“感情”,那它们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1983年,美国生态学家奥律斯和罗兹,在研究受害虫袭击的树木时发现,植物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会产生“恐惧感”,而且还会往空中传播化学物质,对周围邻近的树木传递警告信息。

所有的这些发现,使我们对植物“感情”的认识大大加深了。最近,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学者岩尾宪三为了能彻底地了解植物是如何表达“感情”的奥秘,特意制造了一种仪器——植物活性翻译机,只要连接上放大器和合成器,就能够直接听到植物的声音。

可是,尽管有以上众多的实验证据,但关于植物有没有“感情”的探讨和研究,依然没有得到所有科学家的肯定。不过在今天,不管是有人支持还是有人反对,这项研究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植物心理学。也正因为这样,里面才有无数值得深入了解的未知之谜。

(本栏目文章选自各大新闻媒体与中文网站,内容不代表希望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章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