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金陵之会

2023年12月06日 21:13     评论»

文:李震霆

一.

文坛的两大巨匠,但他俩又曾是一对有名的“政敌”。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变法领袖的王安石行事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苏轼则信守,认为王安石 “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为此他多次上书,请神宗皇帝不要让王安石肆意妄为。

因反对新法,苏轼外放杭州;元丰二年(1079年)调任湖州。他在湖州任上才三个月,就爆发了北宋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舒亶等人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出他讪谤皇帝和新法的词句,把他投入御史台监狱,欲置其于死地。

起初,只有弟弟苏辙为兄求情,其他人都不敢为他说话。关键时刻,已经罢相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挺身而出,对神宗皇帝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看在老搭档王安石的面上,神宗放了苏轼一马,将他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因为变法,王安石受尽群臣攻击,遍体鳞伤。自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第二次罢相,他一直孤独的在金陵隐居。此时朝廷旧党复辟,新法被废,他的一番心血付之东流,其间又痛失爱子,其心中伤痛可想而知!当“政敌”苏轼因攻击新法而遇难时,王安石却摒弃私见大义相救,并因其“一言而决”,保住了苏轼的性命。

人们不禁感叹:王安石肚里能撑船!

二.“从公已觉十年迟”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被朝廷由黄州贬到汝州。这年秋天,赴汝途中他特意绕道金陵拜访了王安石。

听说苏轼来访,王安石骑着毛驴去江边迎接。苏轼来不及换衣服慌忙出船,长揖而礼:“轼,怎敢以野服拜见丞相!”王安石拱手笑道:“礼岂为我辈设哉!”其时王安石63岁,既老且病;苏轼47岁,也“早生华发”。但一切都没有冲淡两位巨子相会的欢欣。这就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金陵之会”。

苏轼在金陵住了一个多月。二人冰释前嫌,畅游钟山,诗酒唱和,不亦乐乎。苏轼当时写的和诗中有这么一首:
《次荆公韵四绝(其三)》①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我们从此诗可以领略两位巨子当时的些许心迹:

——目睹曾经的大宋宰相王安石,如今却寄身于荒山野岭中,又患大病,苏轼心酸不已:我应该趁先生未病时来看望,来晚了;祈望先生康复。一声“先生”,道出苏轼对王安石的无比尊崇。

——王安石劝苏轼买田金陵,与自己卜邻而居,终老林泉。苏轼深表遗憾:没能早点来陪侍先生左右!既表示相从恨晚,也委婉表达出对从前顶撞的歉意。

“金陵之会”距今虽有千年,但我们从苏轼这首温婉恳切的小诗中,依然能感受到两位巨匠惺惺相惜的君子之风。

苏轼走后,王安石对他人叹息:“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两年后,王安石病逝。苏轼写下《王安石赠太傅》,文中称王安石“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王苏二人政见不同,只因各自性格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但本心都是心系天下、为国为民的;对于对方的人品道德、诗文学问彼此都是互相敬重的。

孔子曰:“君子”。荆公和苏公的这段故事对孔子的这句话作了一个生动的注解。

—————————————
注①    :“次韵”也叫步韵,按原诗的韵和韵脚次序和诗。
“荆公”指王安石,他被封为荆国公。

🔥法国犹太老板:神告诉我们,只有一位中国人能救人类
🔥华人必看:中华文化的飓风 幸福感无法描述
🔥解锁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探寻中华复兴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华文明史》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正见网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