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炼故事:提笔颂神,书生金竹成仙

2021年12月18日 22:36     评论»

文:德惠

明朝苏州府县有位书生名叫金竹,字“子虚”,别号“默斋”。他曾经住在当地李姓大户人家一段时间,因为住所靠山,常常登山吟啸,又对人世间很多世情不了解,或不屑于了解,因此人送一外号“痴”。一天他住在常熟福山,当地刘神庙道士徐壶隐,因为庙宇厅堂建成请他题词。刘神庙就是供奉南宋初年名将刘锜的庙宇,当年刘锜曾协助岳飞北伐,为朝廷立了不少功勋。

金竹答应了题词的要求,为了构思磨了三次墨,思想渐渐進入“游神物外,了不经思”的状态中,徐道士见他静下来许久,便再次请求他题词。顿时间,金竹恍如从睡梦中清醒过来一样,精神百倍,按照韵律以“壶、中、日、月、长”这五个字为开头作诗,手不停书,很快就写完了。五首诗内容为:

“壶内岂无天,漠漠在波影;欲辞尘世寻,知与利名冷。”
“中峰插天秀,下界一粒小;披氅问渔者,古道人不晓。”
“日落烟波淼,鱼龙正愁渴;趺坐已多时,不覊天地阔。”
“月是万古魄,片影落空江;鹤背吹箫者,泠泠别有腔。”
“长沙草芊芊,岁岁生客愁;惟有洞天宽,夜醉呼青牛。”

“壶中日月长”本是仙人常说的话,金竹以此五字为开头写的诗中也充满了道家意韵,例如“岁岁生客愁;惟有洞天宽”一句就是把自己比喻为客居人间的游子,道家洞天仙境才是他要返回的故乡。见者人人称奇。

嘉靖年间倭寇被平定之后,人们就没有再见到金竹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何处。又过了数年,有常熟人到云南滇中服役,服役期满将要回来的时候,某天在道旁见有一草庵,便上前乞求借宿。好客的主人问明情况后让他入内,只见里面还有一人,主人热情的指着那人说:这位是常熟金秀才,你们是同乡应该认识啊。

他一看正是失踪数年的金竹,于是俩人说起话来,他告诉金竹:你的儿子目前很好,都已经是个了。金竹则说:不肖儿何足挂齿,然后就请他到附近餐馆饮酒去了。喝完酒回到草庵,俩人同住一间房。那人睡下后见金竹张开雨伞,用手转个不停,虽心中奇怪,但酒劲上头就接着睡下了,似睡非睡间只听耳边传来阵阵风声、波涛声。第二天清晨醒来一看,他已经到镇江闸口,离家不远了,一夜之间竟从云南到镇江,距离数千里地。金竹也消失不见了,只留下了那把雨伞,细看伞托,上面有几行字,大意是告诉家人不用再寻找他了。见此神迹,人们才知道金竹已经了。

故事中虽没有记载金竹是如何修行,如何成仙的。但从记载中看,他对人间名利、交际并不太感兴趣,从给神庙的题词可以看出他是信神敬神之人,渴望修炼之人。

资料来源:明代《鹿苑闲谈》

原文:诸生金竹,字子虚,别号默斋,尝栖李氏馆,启户可入山,时时登啸,不解人间世,人呼为痴秀才。一日寓福山,刘神庙道士徐壶隐厅事落成,乞题其扉。竹许之,凡三磨墨以俟濡毫。竹游神物外,了不经思。徐再乞,恍如梦觉。喝韵来,遂以“壶中日月长”五字次第命之。竹手不停披,立缀五绝,壶字云:“壶内岂无天,漠漠在波影。欲辞尘世寻,知与利名冷。”中字云:“中峰插天秀,下界一粒小。披氅问渔者,古道人不晓。”日字云:“日落烟波淼,鱼龙正愁渴。趺坐已多时,不覊天地阔。”月字云:“月是万古魄,片影落空江。鹤背吹箫者,泠泠别有腔。”长字云:“长沙草芊芊,岁岁生客愁。惟有洞天宽,夜醉呼青牛。”见者奇之。嘉靖间,倭平后不知其向往。越数年,里人解戍滇中,将归,径道旁草庵乞宿,庵主指竹曰:“此常熟金秀才也,汝识之乎?”乃告家郎君亦复青衿子矣。竹曰:“不肖儿何足齿。”辄与钱往垆头饮食之。是夜,止役人榻旁。始睡,见竹张其伞,以手转不停,其人似睡未睡,第闻耳边风涛之声,黎明已至镇江闸口,非复昨憩荒落之墟矣。视其伞托,中有书数行,无非示家人以不可寻之意,人始传为金仙云。

全平台高速翻墙:高清视频秒开,超低延迟
免费PC翻墙、安卓VPN翻墙APP

来源:正见网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