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历史真貌:应运而兴的统一王朝--明朝(六)

2013年09月06日 7:52     评论»

◎心缘

【明心网】张居正改革和万历中兴

世宗死后,穆宗即位,年号为隆庆。隆庆初年,高拱以东宫旧臣,受穆宗器重,与徐阶抗衡,终于取代徐阶。不久,高拱又被张居正取代。

由于宦官专权,明朝特务横行,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增加,农民负担剧增,不仅出现了大量流民,而且激发了大量农民起义。比如正统时,爆发了叶宗留、邓茂七起义,他们以矿工、农民为主,曾攻占了闽、浙、赣三省部分地区。天顺、成化时,在荆襄山区又爆发了刘通、李原领导的大规模流民起义。正德年间,在河北又出现了杨虎、刘六等领导的起义。起义虽然都被镇压下去,但社会矛盾并没有缓和。

另外,明中叶后,明政府财政危机逐渐严重。当时,全国田赋输京米400万石,而宗藩岁禄达853万石,“岁输亦不足供禄米之半”。加上皇室奢侈,冗官冗食,嘉靖一朝每年财政亏空多者近400万两,少者也有百余万两。到1567年(隆庆元年),太仓银仅存135万两,只够三个月的开支。明王朝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在穆宗统治时期,大臣张居正深切的认识到明王朝存在的严重积弊和危机,决心加以剔除。他向穆宗上《陈六事疏》,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与改革思想,包括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六项措施。但由于当时的首辅称皇帝不想有所作为为借口而不了了之。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他于1572年(隆庆六年)任首辅。

1572年,穆宗死后,神宗朱翊钧即位,年号为万历。在神宗的大力支持下,大权在握的首辅张居正开始了全面的改革,这就是万历新政。

首先,集中精力整顿吏治。一方面“用人唯才”,同时,裁减了许多冗官;一方面采取了一项措施“考成法”,防止官员渎职、腐败。

其次,为了革新政治,培养人才,张居正提出了整顿学政振兴人才的措施,规定各级学校的学官、儒生必须“著实讲求,躬行实践”,不许空谈废业;并下令把天下书院改成政府办公机构,意在提倡实学,防止空谈。

第三,在处理北部边防的问题上,张居正加强了与蒙古的政治经济联系。明政府封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在大同、宣府、甘肃等地设立茶马互市,开展中原与蒙古族之间的贸易往来。他调抗倭名将戚继光北上守蓟门,派李成梁镇辽东,整饬边防。又在西起居庸关、东至山海关的长城上,筑敌台(碉堡)三千,从而加强了边防。

第四,在经济方面,张居正针对政府财政困难的问题,也進行了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整顿赋役制度。他认为,财政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豪民隐占田地,逃避赋税。为了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他不顾官僚地主的反对,于1578年(万历六年)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凡勋戚庄田、民田、职田、军屯田等,一律丈量。到万历九年清查结果,全国总计田7013976顷,大大超过了明前期全国的税田总数。对改变“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清查全国土地的基础上,针对赋役制度存在的弊病,张居正又推广了“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内容较为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赋役合并。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在一起征收,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过去按户丁出办的徭役,现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至于摊派的比例,各地执行的情况不同。有的地方以田为主,以丁为助;有的地方以丁为主,以田为辅;有的地方丁田平均分配;个别地方也有全部摊入田亩的。但不管怎样,丁役摊入田赋的倾向是一致的。

其二,“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农民可以出钱代役,力差由官府雇人承应。

其三,田赋征银。田赋中除政府需要征收的米麦以外,其余所有实物都改为用银折纳。

其四,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丁粮毕输于官”,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办法。

可以说,“一条鞭法”的实行,简化了赋役的征收手续,改变了以前赋与役分开征收的办法,使两者合而为一,并出现“摊丁入亩”的趋势。时人评论说:“行一条鞭法,从此役无偏累,人始有种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买田,乡间贫民始不肯弃其田矣。至今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

万历新政的经济改革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明朝的财政赤字消失,史书称“太仓粟可支十年,f姿禄穑了陌儆嗤颉薄U舛问逼谑敲魍醭钗皇募甘辏殖啤巴蚶行恕薄?p>从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的记载看,当时在耕耘、选种、灌溉、施肥、园艺等各方面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花生种植越来越普遍。番薯、玉蜀黍已从南洋引种進来。棉花“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松江二百万亩耕地“大半植棉”,是当时主要的产棉区。福建、广东广种甘蔗。湖州地宜蚕桑,种桑养蚕者“在在有之”。烟草在明中叶从吕宋传入后,很快就从闽、广传到长江流域,至明末已“渐传至九边”。其它如茶叶、马兰草、漆等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种植面积都有所扩大,产量有所提高。

此外,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广东佛山、山西阳城、福建尤溪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冶铁、铸铁业。制瓷业中心景德镇,在明中叶时民窑生产有很大的发展。民窑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如官窑青瓷,每座容烧量,以小器计,仅有三百件;而民间的青瓷窑,每座烧制小器可达千余件。

丝纺织业中“花楼机”的构造比以往又改進了一步,能在绫绢上提织各色花纹。明末,苏州市场上有绫、绢、纱、绸、罗、布六种织机作为商品贩卖。所织成品,“巧变百出,花色日新”。印刷业中已经使用铜铅活版,这比宋代的胶泥活版又進了一步。

手工业的发展又促進了商业的发展。明中叶以后,商业资本十分活跃。全国各地有许多商人和商业资本集团。最著名的是徽商,其次是晋商、江右商。再其次是闽商、粤商、吴越商、关陕商。他们在各地设立会馆,组织了各种商帮。

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促進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南、北两京是全国最大的都市。东南沿海的广州、漳州、福州、宁波等地,既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又是商业都会。长江沿岸的武昌、汉阳、荆州和运河两岸的天津、临清、淮安,既是交通要津,又是贸易中心。最繁荣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而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五府,又是江南最繁荣的城市。

白银的广泛使用,也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例证。明中叶后,“朝野率皆用银”,市场上大小买卖都以银计算。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白银输入剧增。据估计,嘉、隆两朝,仅广东市舶司每年收取的关税和外商租地税,就达二百万银元。万历以来,出自西班牙的墨西哥鹰洋银币,已在闽、广通行。

不过,1582年(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死后,一些不满改革的官员群起攻讦,抄没了张居正全部的家产,改革措施有所被破坏,但尚能维持中兴局面。

万历二十年后,神宗怠于朝政,纵情声色,恣意挥霍,使中兴局面渐渐消失。官场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十分严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贪污腐化,许多衙门缺主管长官,政事无人处理,吏治败坏到极点。同时,神宗信任宦官,使其到各省开矿,借此勒索。而此时日本丰臣秀吉侵犯朝鲜,明朝派兵数十万支援,相持七年,不能却敌,耗费了大量钱粮。神宗后期,政治更趋昏乱。

明神宗宠爱郑贵妃,想立她生的儿子常洵作太子。许多大臣为维护传统,要求立长子常洛为太子。于是,朝廷上爆发了“争国本”的斗争。吏部郎中顾宪成在斗争失败后,罢官回故乡无锡,他与好友高攀龙等在无锡东林书院聚会讲学,评论朝政得失。许多在野士大夫“闻风响附”,一部分在朝官员也”遥相应和”。时人称之为东林党。东林党人为了挽救明王朝的危机,要求改革朝政。东林党人还强烈反对矿监税使对城镇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劫夺。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在东林党等支持下,立为太子。东林党和其它党派的纷争更加激烈了。

走向灭亡的明朝

神宗死后,朱常洛即位,是为光宗,但不久就被毒杀。弟弟熹宗朱由校即位,改元天启,宠信宦官魏忠贤,使明朝在业已衰败的基础上,走向了灭亡。

在唐朝预言《推背图》和明朝的《烧饼歌》中早已预言了最终将明朝推向深渊的两个人:宦官魏忠贤和熹宗的乳母容氏。

《推背图》第三十一象图中画有一男一女,男的暗指魏忠贤,女的暗指容氏。谶文是“当涂遗孽,秽乱宫阙。一男一女,断送人国。”指魏忠贤和容氏秽乱后宫,并把持朝政,断送了明朝的江山。颂文是“忠臣贤士尽沉论,天启其衷乱更纷。纵有胸怀能坦白,乾坤不属旧明君。”意思是说魏忠贤和容氏当道,忠臣志士都被赶尽杀绝,天启年间后更是厉害。后来崇祯即位,将魏忠贤等或杀死,或流放,但为时已经晚了。

《烧饼歌》中则说 “阉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 “忠良杀害崩如山,无事水边成异潭,救得蛟龙真骨肉,可怜父子难顺当。”“八千女鬼”是一个“魏”字,指魏忠贤毁了大明天下。

历史的真实也是如此。

魏忠贤,原来是一个无赖,吃喝嫖赌倾家荡产,進京做了太监。他勾结熹宗的乳母容氏,升任总督东厂太监,并最终成了皇帝的代言人,并以“九千岁”自居。而熹宗对魏忠贤百般容让,在诏旨中与他平起平坐。

在熹宗朱由校继位之初,东林党人大受重用,分据首辅和吏、兵、礼、都察院等部院长官,势盛一时。但1625年(天启五年),魏忠贤借辽东经略熊廷弼和巡抚王化贞失陷广宁事,诬陷熊廷弼曾贿赂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等祈求减罪,大兴冤狱,不仅诏决熊廷弼,还将杨、左等人杖毙狱中。一时,东林党人被逮杀殆尽。魏忠贤总揽内外大权,使明后期政治更加黑暗腐败。

而这时农民的赋税越来越重。从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起,明政府借口向辽东用兵,开始按亩加派“辽饷”。经过前后三次增额,至1620年(泰昌元年),每亩加派银增至九厘,一年得银520万两,相当于全国总赋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又有关税、盐课的加派及杂项的增收,三项共加额银239万余两。一些农民只得卖屋、卖田、卖牛,甚至典妻鬻子,弄得家破人亡。明朝处在了风雨飘摇中。

1627年,熹宗病死,由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即明思宗,年号崇祯。明思宗希望重振朝纲,不动声色的处死了容氏,迫使魏忠贤自尽,并铲除了阉党对朝政的干预。不过,此时风雨飘摇中的明朝给思宗并没有留下太多的时间。

思宗即位后,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一方面,国内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另一方面,位于辽东的女真族开始崛起,并于崇祯九年,也就是1636年,由皇太极建立了与明朝抗衡的清朝。思宗徘徊在攘外和安内的两难选择中。

明朝末年的天灾

由于明朝后期统治更加腐败黑暗,社会生产力也受到了严重破坏,以至水灾、蝗灾和瘟疫不断发生。从万历到崇祯,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1587年(万历十五年),“黄河以北民食草木”,富平、蒲城、同官各县”有以石为粮者”。第二年,河南饥,“民相食”。1590年(万历十八年),湖北麻城死于瘟疫和饥饿的有四万人。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有人指出:数年来灾害不断,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老百姓有的吃土,有的吃雁粪,“老弱填委沟壑,壮者辗转就食”。 1639年,两畿、山东、山西、陕西、江西都发生饥荒,河南“人相食”尤为严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万历以后,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以及民变、兵变,预示着明王朝即将走向灭亡。

(正见网)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