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天下楷模”李元礼

2013年09月06日 3:40     评论»

【明心网】“天下楷模李元礼”,是东汉太学生中流传的一句谚语,意思是说,李元礼的道德人品足为天下士人的楷模。李元礼是谁?他就是东汉时期最著名的“党人”之一李膺。那么,什么叫“党人”呢?我们的故事得从这里说起。

东汉末期,“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宦官),士子羞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hé)公卿,裁量执政”。但这些好“清议”的“士子”、“匹夫”和“处土”们,却被当时的“执政”诬为“部党”或“钩党”,而加以残酷迫害,致使大批士人“皆死狱中”,“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甚至“更考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其在位者,免官禁锢,爰及五属(指“五服”之内的亲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这幕悲剧还没收场,黄巾大起义就爆发了,于是,“朝野崩离,纲纪文章荡然”,东汉王朝灭亡了。

这桩公案,据史载,是“始自甘陵、汝南、成王李膺、张俭”。李膺,本是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县)人,性“简亢”,不爱交结,独与当时名士荀淑和陈O仯╯hí)为师友。及长,举孝廉,累官至河南尹(主管京都洛阳一带地区的最高司法行政长官),和司隶校尉(督察州郡长官德行政事的官员)。他在任河南尹期间,河内(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有个搞占卜的人叫张成,“教子杀人”。杀人者死,国有常法,于是李膺就把他正法了。谁知此人与宦官有勾连,于是他的弟子牢修就上书诬膺“养太学游士,结交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桓帝这个昏君便“班下郡国,逮捕党人”。李膺自首当其冲,只是由于外戚大将军窦武上表为请,他才被“赦归田里”。史书所说党事“成于李膺”,就是指的这件事。

后又由于太尉陈蕃和窦武的保举,复拜司隶校尉。这时,大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为野王(今河南沁阳县)令。他自认后有靠山,于是作威作福,肆无忌惮,“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李膺到任后,听说此人竟如此凶暴,即下令追究。张朔“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弟(第)舍,藏于合柱中”。李膺察知底细,即“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张让乃“诉冤于帝啼诏膺入殿,御亲临轩,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罪”。李膺回答说:“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衍,不意获速既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kè tián,灭)元恶,退就鼎镬(huò,锅烹刑),始生之愿也。”桓帝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从此以后,宦官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由于李膺居官清廉,持正嫉恶,能于“朝廷日乱,纲纪颓弛”的情况下
“独持风裁”,所以深得士人的尊敬。而士人也以得与李膺交往为荣。“士有被其容接(结)者,名为登龙门”。他被尊为当时的“八俊”之首。

随着社会正义力量的增长,邪恶势力却更加猖狂。桓帝死后,灵帝即位,宦官张让、赵忠、曹节、王甫等更是作威作福,肆无忌惮,不但“并起宅第,拟则宫室”,且造“万金堂”于西园,暴敛“金钱缯帛,仞(盈,满)积其中”,而且,他们的爪牙也“布列州郡,所在贪残,为人蠹(dù)害。”在此情况下,李膺遂与外戚窦武和太尉陈蕃共谋诛灭宦官,以期挽救王朝免于覆灭的厄运。谁知谋泄,陈、窦被害,朝廷遂又大肆搜捕“党人”。这时,亲友奉劝李膺“可去矣”,但他却说:“事不辞难,罪不逃刑”,乃谐诏狱,而被“考死”,妻子徙、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这就是李膺的一生。他的一生可以说是秉持正义的一生,是同代表邪恶、贪残、横暴的宦官斗争的一生。虽然,他没有把宦官诛灭,没有挽救东汉王朝覆灭的命运,但他嫉恶如仇的高尚品质和敢作敢为的性格特征以及光明磊落的道德人格,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而那些无恶不作的宦官则被后人唾骂千古。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