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明臣贤的齐国

2013年09月06日 1:39     评论»

【明心网】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变革和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齐国先后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和“战国七雄”之魁。君明臣贤是使其长期保持政治清明、思想活跃、经济繁荣的首要原因。

齐国的昌盛时期主要是在姜太公、齐桓公、齐景公、齐威王、齐宣王主政的时期。

姜太公是周王朝的开国军师、齐国的始祖,是齐国称霸争雄的奠基者。他文韬武略,智勇兼备,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根据《史记》,他在协助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于营丘,称为齐。太公在齐地,“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由此奠定了齐国霸业的基础。

到了齐桓公时,齐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雄才大略,重用曾与其有杀身之仇的管仲为国相。管仲任相期间,“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瞻贫穷,录贤能,齐人皆悦。”由此,齐桓公傲视群雄,成为一代霸主。

齐景公是齐桓公之后的复兴之主。景公善于纳谏,并任用贤相晏婴。晏婴先后任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位国君的国相,执政50余年。他“以节俭力行重于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晏婴常常直谏君王,“犯君之颜”而不顾。他劝谏齐景公,要言不隐过。后来,当景公听说晏婴死了,哭着前往探视。司马迁在评价晏婴时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管晏世家》)。

齐威王是战国时期在诸国中德高望重的国君。此时的齐国不仅在经济、军事实力上属七国之最,而且以德著称于天下。威王以邹忌为相,以田忌为将,以孙膑为军师,悉心纳谏,广揽人才,惩治奸吏,使齐“最强于诸侯”(《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其中,邹忌讽齐王纳谏被传为历史佳话。邹忌听说有一位徐公长得很美,有一天问其妻子,“吾与徐公孰美?”妻子说“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不自信,又问他的妾和客人,得到了同样的回答。然而,当他见到徐公以后,深感不如徐公美,由此他悟出了很多道理。于是对齐威王说,全国大多数的人都不敢获罪于国君,是因为他们或者私于您,或者求于您,或者畏于您,由此观之,您受的蒙蔽太深了。齐威王因之从善如流,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史载,“初令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闻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齐策》)。

齐宣王是齐国后期的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以广纳贤士、善听诤言而闻名。他仍然以邹忌、田忌、孙膑和田婴为将相,并善听诤言和喜好游辩之士。先后倾听过颜蜀、田过、王斗、闾丘茆、香居等人的忠告和诤言。如王斗进谏,“宣王因趋(快步)而迎之于门。”王斗直讥宣王之弊端,宣王由怒而思,由思而向王斗谢罪,“寡人有罪国家”。“于是王斗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战国策•齐策》)。

明君与贤相之间的关系虽然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明君是关键。一般的情况是有明君才有贤相,有英主才有良臣。如姜太公“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史记•齐太公世家》)。再如晏婴,他事君三代,虽然都是殚精虑国,但是治绩不一。贤相良臣常有,明君英主实稀。国君,以任贤容能为英,以举纲善断为明。大臣,以尽心竭力为贤,以扬善救弊为能。

(读者推荐)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