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与《明妃曲》

2013年09月05日 20:03     评论»

【明心网】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汉灭郅支单于,帮助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匈奴。呼韩邪于五年(前33年)再次亲自到长安,他提出愿为汉婿,复和亲之好。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有一个宫女名叫王嫱,字昭君,南郡(今湖北秭归)人,自幼被选入宫。她得知元帝这一决定后,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

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

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

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画工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画工。

昭君离开长安时,文武百官一直送她到十里长亭。她怀抱琵琶,戎装乘马出塞。

昭君姿容丰美,仪态大方,通情识理,深得呼韩邪单于锺爱。到匈奴后,呼韩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阏氏为匈奴语音译,意即王后。后生一子,名伊屠智牙师,长大后被封为右日逐王。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依匈奴习俗,昭君再嫁给株累单于,又生二女。株累单于是呼韩邪与大阏氏所生之子。

昭君出塞后,匈奴与汉室和睦相处了60多年,汉匈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交流有所发展,边境安宁,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元帝将昭君出嫁这年的年号称「竟宁」(前33年),后来竟实符其名。

昭君出塞这一咏史题材为历代文人所钟爱,千古吟咏。从西晋石崇的《王昭君》一诗篇起,一直到清末屡吟不绝,各具风貌。西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其名为明君,又称明妃。

唐代杜甫曾作《明妃曲》曰: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类题材的诗歌或以悲怨凄凉立意,或从个人遭际着眼,或讥讽汉帝的寡情少恩,或咒骂画工的居心不良,或直言无隐,哀叹国势的不振;或机锋侧出,写下一段翻案文字。“如何一段琵琶曲,青草离离咏不休”(元虞集《昭君出塞图》)。

纵观众多歌咏昭君之作,王安石《明妃曲二首》独树一帜,算得上这类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王安石论诗有“自出己意,借事相发,情态毕出”(《蔡宽夫诗话》引王安石语)的议论,正可用来评价此二诗。二诗刻画人物动作、心理,形象饱满,抒发情感,寓意精警,耐人寻味。诗云: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伶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捍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伶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一句,一改传统的去国怀家幽怨离情,令人耳目一新。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