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画牛喻道 恬静自然真性情

2013年09月05日 14:56     评论»

陶弘景用“岭上多白云”回答了梁武帝“山中何所有”的问题,那梁武帝很长一段时间再不提请这位陶隐出山辅政的事。那皇帝不想使这高卧于白云岭上的华阳隐士感觉到是朝廷在勉强他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况且有些事情也是丝毫勉强不得的。但是梁武帝并不死心,心中暗暗地说:“好你个牛鼻子陶弘景,这一次我请不动你啊,会有法子慢慢将你牵出山来的!”所以茅山道中,驿卒仍然不断。

古代道士炼丹并非易举之事。一次,陶弘景搜寻到一种炼丹秘诀,凭他的聪明卓识,那炼丹过程中安鼎立灶、火候升降、炉火抽添等等步聚和问题都有了解决办法。可是原料是个大问题。在他这一介贫道,这确实是够难为他的了。

他是一位高隐之士,一贯少戚,灭喜怒,哀乐均不形于色。他高深的修养在朝野都是出名的。但因这炼丹之举进展乏计,也难免忧虑于心而稍显于形。梁武帝派往山中的使臣是何等的精明,对这陶隐居形色上的些微变化看在眼里,遂私下讨风问信,悄悄打听,终于知道他是因为炼丹缺少贵重原料无法筹集而闷闷不乐。

梁武帝很快获得了这个重要情报,遂遣干练官吏入山向陶隐居询问明白炼丹所需的药石原料。天下贵为帝王之家,什么东西找不到!很快将所需全部满足配给了陶隐居。那皇帝心里说:“你需要的,难以办到,我千方百计满足你。待你高兴时,我再劝你出山来帮我!想到得意之处,那皇帝老儿也不由得“咯咯咯”地笑出声来。

陶弘景当然不知道那萧衍在怎么算计他,君子心坦荡,自然少了那引起鸡肠狗肚的花花肠子!他见这炼丹的药石原料已经齐备,当然心满意足地筹备炼丹的具体步骤和事宜。忙里偷闲,他亦常在那山峦之中观原野牧牛的少年横笛轻吹,送那落日的余晖;听那樵夫横担放歌岩谷,山峦回音的高亢号子。每当此时,他就觉得已经获得了一种完善高雅的享受,仿佛自己也已经融入这幅超然的自然图画之中……

炼丹诸务有务不紊地进行着,四五童子,二三高徒轮流日夜伺候丹灶。华阳隐居更是衣不解带,日夜流连在丹鼎之旁,常常亲自操作。炼丹期间,来访诸客,一律不见!他告知伺门弟子说:“有客来访就说为师出山云游未归。”

这一日,陶弘景正在鼎旁中龙虎交、丹苗火候,忽见报事僮子来到面前,轻轻说道:“天使来山求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皇帝遣使来哪能不见?他只得向弟子作了交待,离开丹灶步出丹房。使者早候在中堂了,呈上文书,原来是梁武帝给陶隐居写了一封信。陶弘景细细阅过,原来那皇帝到底忍不住,又在那里劝他出山辅政了。信中说:“山中能够炼丹,山外亦可选址建观立鼎炉啊!在京城找一处地方,造一座道观,让你陶弘景既做道士,又便于上朝辅政,这不就做官辅政和炼丹修道两不误了吗?

对这位不明白每个人独立个性的梁朝皇帝,陶弘景觉得也确实不可理喻,怎么给这位九五之尊的天子回个信呢?略一思忖之后,陶弘景脑际之中出现了那落日余晖下的牛群和怡然自得的牧童,立即有了灵感,画了图画,交信使带回得命。

信使回来,立即入宫面圣,呈上图画。梁武帝展开观看:那图画技艺确实高超,构思敏颖奇特。画面上有两只水牛,在那水草肥美的旷野上,一牛自由自在地啃食散步,极尽天地之自然和逍遥;一牛戴上了金轭头,显得富贵尊崇,但一人执绳以鞭驱赶而伺之。

这皇帝欣赏了一会儿,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此人无欲无求,要效法那老龟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行,可见再无办法动摇他隐居的志向了。”便不再强勉陶弘景出山做官,但心中暗道:这牛鼻子犟起来,连那“山中宰相”也不肯做,可我这皇帝真少不得这“山中宰相”呵!

这幅画梁武帝不知真的全部看懂没有?实际上,陶弘景画这幅的用意是借牛以喻道。那戴上金轭头的牛似乎高贵无比,但有谁知道这带金轭之牛,主人持鞭驱赶,是要用它去驾车,还是要将它送上祭坛作牺牲供神呢?这牛担惊受怕,活得多累,多苦啊?它已失去自然,没有一丝一毫自我的影子了。那另一头牛虽然没有人注意它,不被人重视,但并不曾失去它本身的一丝一毫,它活得恬静自在,自然而然。道的高层次,不就是追求那自然无为的境界吗?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