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乡俗的记忆

2013年10月27日 0:49     评论»

◎萧文艳

【明心网】故乡黑山岛,岛民的生活习俗不同于陆地。出海、看海,谈家事、话农事。地瓜、麦子、高粱、玉米、鱼干、虾米、野菜等,永不改变,其乐融融。云,走过门前:鸟,飞在屋顶,他们朴实无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子孙满堂,世代相传。依大自然的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地生活,而遵行年节礼俗,则提供了点缀与调剂,显现多采多姿的风貌。

父亲总在缅怀往事时不断地向我们叙说故事,谈古论今之中往往寓有立身处世的大道理,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尊敬父亲对文化习俗的传承,不遗余力的保留,时代虽已西化,他依旧坚守古风,常说:“老驴老马忘不了家乡,孩儿不嫌娘丑,狗儿不嫌家贫。”建立了慎终追远的风格,承袭孔孟思想,将独特的思维见解溶入生活,敬天祭祖行孝道,身体力行为榜样,我伟大的父亲,行谊誉满乡里,行善济贫爱家乡。

祖父萧志俭,家族人口繁多。两个叔叔四个姑姑,个个成器,一部分居大黑山岛。二叔过继堂房,父亲居长,父亲一直在大连市,育二男四女,我是长女,背负着承先启后的责任。生活方式丝毫不受都市的影响,保守、中规、中矩、标准的山东人。我和大哥,至今还向往着过新年的点点滴滴,穿新衣,戴绒帽,提灯笼,放鞭炮…

很清晰记得;进入冬月(农历十一月),妇女们赶针线活,开始做吃的,准备过年期间长达一个月以上的食物,北方的冬天,天然冰冻储存,取用方便,但不吃生食,不下生米,象征着和顺。也因终年下厨房的人,要借此年假休息,包子 、年糕、红豆包、炸丸子 、炸花鱼,做鸡冻、卤味等都要预先准备充足。杀猪,是重头戏,母亲总是吩咐家丁,多分送一些给贫困的乡亲以及孩子多的人家,,希望能雪中送炭。

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五谷、豆类、枣子、栗子,配成八样煮成甜粥)。接着大人们开始忙年。辧年货,送年礼,忙进忙出,孩子跟进跟出,热闹极了。除旧布新大扫除,清理杂物,墙上的字画,收藏起来,换套新的,擦拭古物,清除积锈,耕读世家书香陈设,与海南老家同步祭祀。缺少的东西,不断的用船运回,如火油、豆饼、白面粉及娘娘庙的香火,常年供应,祈求保佑讨海人平安顺风。

祭拜仪式,分三桌,一敬天地,二祭祖先,三拜灶神,不同的供品,供器分用银、锡、铜。祭天,在室外院子里,铺以红地毡,八仙桌子设香案,与天地合而为一,三牲为主要供品,用银器,表示隆重。祭祖乃祭家神,设在正堂,供品以平日食用之佳肴,大馒头等,十二生肖造型出自四姑母的巧手,维妙维肖,用锡器。灶王爷,小神,每天开锅闻香,宜简化,用铜器。腊月二十三日为灶王爷上西天述职复命,奏明人间喜恶,有教化百姓的意义。有一首儿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辞社即是过小年,供品以糖瓜、麦芽制成的,祈甜言蜜语,带回天庭。七天后再迎接回来,一起过新年;此时进入紧锣密鼓阶段,贴春联,悬灯结彩,流传至今,处处呈现着中华文化的特点,古意盎然!

抬头见喜,恭喜发财,童言无忌,小孩子说错话,不计较。不过,平常用的谐音一律改过来,说吉利讨吉利,例如:“蒜”,谐音“散”,所以改说:“义和菜”;打破东西,不责怪,而说:“岁岁平安”。

忙年,全家总动员,各显专长,令人赞叹,叠元宝,越多越好,以应除夕迎财神祭拜诸神之用。万事皆备后,吃年夜饭,和气生财。富有人家,散财积德,男主外,女主内,大钱父亲分配,捐给慈善机关“义善堂”“红十字会”等处;小钱由母亲作主,帮助乡民。积善人家,必有余庆。送年礼,礼尚往来,一年累积下的人情,此时回报,轻重学问很大,尤须各得其宜。有些街头流浪儿,打竹板,数来宝,送春联,送财神,到大户人家说一些吉祥话,藉此捞一笔,这都是现代社会鲜见的事。

除夕夜,竹爆平安。守岁,一家人梳洗打扮,穿戴整齐。举行迎神祭祖大典,父亲为主祭,率家人,讲解每个动作的来由,特别交代长子记下来承传给子孙,灯火通明,香案上香烟缭绕。

我国以农立国,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以春为首,一年之中,新年、端午、中秋三大节日,从不忽视举办庆祝活动,再加上婚丧喜庆,人情来往,乡里的生活忙碌而热闹。在缺乏电器的村落里,人们辛勤工作,在沧海中无声地航行,捕捞渔获;在桑田里,耕耘着泥土芳香,构建起一处处鸡鸭成群、浓绿围绕的美丽田园。男耕女织,风光优雅,一村、一湾、一岩、一景,足以洗尽铅华,使世外红尘沉淀,成为一颗透明的心。@

来源:新生网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