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特异功能研究回顾:石破天惊--一文激起千层浪 耳朵辨字的儿童(二)

2013年10月25日 2:52     评论»

特异认字联合测试

1981年11月,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会(筹)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针对当时有人公开对人体特异功能研究进行批评的情况,决定打报告要求由国家科委组织公开的测试鉴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于是,该研究会(筹)于1982年4月向全国几所大学和研究所等单位发出邀请,组织了一次联合测试。这次测试持续了约3个月,有27家单位、4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测试地点是在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具体组织者是该校物理系的林书煌和刘惠宜两位老师。1964年他们在该校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从1979年起就热心于特异功能研究。测试报告发表在《人体特异功能研究》第一卷第一期(1983年3月),该期刊是由《人体特异功能通讯》小报改成的内部学术期刊。测试报告收入了钱学森等著的《创建人体科学》一书(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现将测试报告部分内容摘录如下,以反映当时的研究水平。

(一)实验方案

1.设计原则

我们认为实验设计满足下列条件则应认为是严格的:

(1)试样(辨认“目标”及其封装)具有若干“唯一性”的特征,以保证在所设实验条件下无法复制和调换试样。

(2)辨认“目标”采用“不透光、不可逆”式封装。即在所设实验条件下,只要一拆封,封装就被破坏以致无法完全复原;而不拆封,则通过普通视觉无法辨认目标。

(3)主试人与受试者双方均不知“目标”的内容,保证“双盲”,避免暗示。

(4)现场监测可靠。现场要有两人以上认真监测,不允许将试样带离现场,脱离监测。

(5)实验结果具有“统计显著性”。

2.具体方案

为严格贯彻上述设计原则,采取下列具体做法。

(1)试样制作:

A类:随机选用100个汉字,铅印成“人体特异视觉测试卡片”,以曲线方式将100个,黑色的铅印汉字分别剪出。每个字样对折两次,全部装入一玻璃容器中;多次摇动容器“搅匀”字样后,随机地逐个倒出字样,并逐个封装进牛皮纸袋或硬塑料盒(封装方式见后);10个字样封装完毕后,将剩余90个字样封装进一信封,并做标记,由制作人保存。测试前在10个字样的封装上做标记(包括顺序标记和签名标记)并复核。

B类:从“测试卡”中随机剪出10个字样,同贴在一张矩形厚白纸的一端,折叠多次封装进一牛皮纸信封,并做标记;同时将测试卡剩余部分封入另一信封,由制作人保存。

C类:由制作人在一张矩形纸的一端随机写10个汉字,折叠多次封装进一牛皮纸信封,并做标记。

(2)封装方式:

a类:牛皮纸袋(或信封)封装。可分为三种情况:

a1:用胶水或浆糊粘住牛皮纸袋封口;

a2:在a1 类封装基础上加薄纸封条;

a3:在a2类封装基础上加线封。

b类:将字样放入装自动铅笔芯的硬塑料盒内,用环氧树脂将盒盖封死。

(3)测试方法:

在两名以上主试人监测下进行实验;实验前不允许受试者接触试样,实验时允许受试者接触试样,但不允许其将试样带离现场,脱离监测,也不允许受试者与试样制作人接触;受试者报告辨识结果后,即由主试人当场检查试样封装和标记的情况,然后开封核对。

(4)总体核对(对A、B类):

一轮(一般为10个字样)测试结束,由试样制作人与现场监测人进行下述核对:对“辨认目标”的封装及其标记进行检查然后开封;将10个“辨识目标”与测试卡的剩余部分(包括90个“剩余目标”)进行,总体核对。这种方法通常称为“虎符法”。

(5)统计处理测试结果,并作出评价。

我们认为,实施上述几种具体方案,均可达到五项设计原则的要求。

(二)测试结果

共有11名功能人参加测试,可分三类。

A.不成功,无作弊现象,4人,辨认字数80,成功率零。

B.作弊,3人,辨认字数100,成功率零。

C.无作弊,4人,辨认字数155,正确73,其中成功率最低者为60%,最高者为95%。

(三)讨论

1.关于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

这次联合测试的结果与以往某些科学工作者测试的结果一致。这是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以不同的受试对象重复了过去的实验结果。

这次测试中某些受试对象实验成功率较高,具有较高的重复性。

以上都说明人体特异视觉功能的实验结果具有可重复性。

但是,这种“可重复性”并不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可以“随时”重复。因为我们所做的是生物实验,考查的是人体进入某种特殊状态时所具有的功能。而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巨系统,影响人体的因素极多(例如身体状况、情绪好坏、天气、测试环境以及其他尚未被我们认识的因素等),要控制完全相同的实验条件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认为:“可重复性”是有条件的。对于不同的运动形态,“可重复性”的要求应该不同。

这次测试结果表明:“重复”不是轻而易举的。预选的11名受试对象中只有4名取得了肯定的结果。能够多次重复的只有④号1人,而他也不是随时可以进入功能状态的。

初步考查表明下述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1)个体差异:即不同受试对象的功能强弱和稳定性明显不同。

(2)功能衰退:某些受试者一、两年前“耳朵认字”的功能很强,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能够多次得到肯定的实验结果。而这次测试虽然也得到了肯定的实验结果,但功能状态明显衰退。这表明同一受试对象在不同时期功能状态可能不同,也有某些受试对象,在发展工一种新的功能之后,原有功能明显衰退。

实践表明:具有人体特异视觉功能者虽不是个别的,但长时期内具有稳定的强功能者却是少见的。因此,如何诱发、稳定、提高受试者的功能,防止衰退,是研究工作中值得重视的课题。

(3)功能状态的起伏:我们的受试对象,包括强功能的对象,一般还不能完全控制自己,做到随时进入功能状态;也不能做到持续实验而不疲劳。以④号为例,两个月内只有10天左右出现功能高潮状态,一个月内只做了5组“认字”实验,每次处于高潮状态的时间都很短,而在每次高潮之后就要转入相对的低潮,“平静”一段时间,然后才能进入新的高潮。他们的功能状态表现为明显的起伏与间断。生们该应。的杂复很是能可因原的象现种这成造生理、心理、耗能、环境诸因素。对此我们还没有掌握规律,盲目性很大。这正是我们应该研究的一个课题。只有掌握了规律,克服了这种盲目性之后,我们才有可能逐步做到有控制地重复再现特异功能。

注意到上述特点之后,我们就有可能对人体特异功能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作出正确的理解,并且采用符合规律的科学方法进行人体特异功能实验。

当然,在强调“可重复性”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单次(多参量相关)严格试验结果的重要性。

2.关于作假问题

在这次联合测试中,我们多次发现某些受试者作假的现象(11名受试对象中,发现3名受试对象作假)。他们作假的手法很巧妙。为了鉴别测试结果的真伪,我们必须极其谨慎和细心,反复推敲。要重视不同意见,包括少数人的意见。我们所提出的实验设计“五项原则”,正是在与作假行为的反复斗争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而逐步形成的。实验表明:严格贯彻五项实验设计原则,可以排除假象,保证实验的严格性。

应该指出:某些在严格实验条件下确证具有较强特异功能的受试者,也发现有作假行为。我们应该仔细地辨别真伪两种情况。

我们认为:在人体特异功能研究中,“作假问题”是一个值得严重注意的问题,应该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来研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包括社会、心理、教育、科学诸方面的问题,包括研究作假的手法、原因和防止的办法,以至如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受试者队伍和提高科学工作者队伍的素养和水平问题。

3.关于实验方法的科学性问题

根据上述各点,我们认为有必要讨论人体特异功能实验方法的科学性问题。这里,必须同时考虑实验条件的严格性,实验要求的合理性,实验方法的符合规律性。

所谓“严格”,就是要保证在所设实验条件下,不可能通过常规手段(例如“调包”、“偷看”、“暗示”)辨识目标字样。在这一前提下,实验设计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其难度也不同。例如,有的受试者在套袖法的实验条件下确证为有功能,但对密封纸套试样无能为力;也有的受试者能做成功“密封纸套”试样,但对无缝蜡封试样无能为力。因此实验设计既要严格,又要合理,要针对受试对象的功能强弱和特点提出具体方案。当然,各种高难度的实验也应该尝试,但那主要是为了探索机理。

所谓“符合规律”,就是要逐步探索和了解这门学科的特点,使实验方法符合其固有规律。我们认为:应该对某些重点受试者进行长期系统的多方面的观察实验和追踪。建立档案,包括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天气、节气、时辰、测试环境诸方面都应详细记录,力求在受试者处于“功能高潮”的状态下,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来进行适量的实验,而不要采取连续实验的疲劳战术。

(转自“中国事务”, 未完待续)

来源:新生网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