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016年05月25日 15:24     评论»



长期以来在中国人头脑里,“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旧社会阶级压迫”的铁证。这句话真的是宣扬对平民粗暴对待、对包庇纵容吗?我们不妨翻开典籍,看看历史真相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出自于《礼记》。 “礼”是人类的正常生活规范。我们拜年、婚丧嫁娶、迎来送往都要懂礼数。传统礼仪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约 定俗成的文明举止、风俗习惯,它是根源于民间传统的文明习惯。《礼记》是一本详细介绍、阐释古代礼仪的手册 。《礼记》中对古代礼仪记载详细到在贵客面前不能骂狗、吃饭时不能扔给狗骨头等。

《礼记》这段原文是记载具体的乘车礼仪:“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两车相遇 ,要相互表示敬意。上级遇到下级,不用下车,但要扶着车前横木,点头行礼;下级遇到上级,就要下车行礼;至 于庶人,在先秦人看来,他没有当官食禄,就不必行这套礼数。

雍正帝认为儿子在父母病危时娶亲违礼,不许官员这么干,但允许穷苦无告的百姓娶媳妇以便赡养父母,《清史稿 》认为这体现了“礼不下庶人”。

《唐律释文》说:“刑不上大夫。谓大夫以上之官,犯死罪非十恶之类,则在八议之内也。”“八议”是指“议亲 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古人认为这些人应该受到礼遇,不能皇帝想杀就杀。他们犯死罪可 以减刑免死,但不等于不处罚;如果他们犯了十恶不赦的罪,皇帝也不能包庇。

《孔子家语》也阐述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含义:

《孔子家语》认为,国君要礼乐治国,对主流社会要礼遇,因此国君处罚贵族时要注意维护贵族的荣誉;贵族犯罪要委婉的劝贵族自首;贵族有大罪要让贵族自裁;不要随便逮捕贵族,让贵族饱受狱吏羞辱。在这里“刑不上大夫 ”不是什么纵容犯罪,而是“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亦不失其罪”。在这里“礼不下庶人”也不是什么贵族就可以对百姓无礼,或百姓就无须礼教,而是体谅百姓的实际困难,“不责之以备礼”。

可见,在传统文化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并没有什么负面含义。“刑不上大夫”不过是在某些情况下免除死刑而已。“礼不下庶人”不是指贵族应该对百姓粗暴无礼,而是指贵族必须守礼,百姓却可以免礼。

来源:(有删减)

责编:孙凯丽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