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宰相張居正的輪迴轉世故事

2016年11月12日 16:41     評論»

文/石方行 來源:看十方

記得小的時候看一本叫做《明代》的書,裏面寫到的時候,用了這個題目「居正奪情」。當時對張居正主要在明朝萬曆年間所作出的改革和貢獻印象深刻。後來因其人在父親去世后沒有按照慣例守孝三年,而招致眾官員不滿,雖然生前威風八面,但死後卻因為宦官馮保案影響,最終招致家產被查抄,兒子自縊或流放。

總而言之,張居正生前呼風喚雨,死後兒女受連累。雖然在崇禎時期被徹底平反。但畢竟那是很多年以後的事情。

《明史》盛讚張居正為政期間「海內殷阜,紀綱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論定,人益追思」。海瑞評價張「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其實張居正表面人間的一生其實是說明了一個人無論能力再強,都應該謙卑,不要專橫跋扈,那樣即便是活著動不了你,但死了兒女也會受到拖累。這就不好了。

今天咱就在這裏說說張居正為什麼能夠那一生當上首輔(級別的)。

在元朝末年,張居正那輩子是一個和尚,方面很是精進,只是有時有些不拘禮法和有些自負。有一次遇到劉基(就是劉伯溫),因為劉基是一位通曉天地的人物,能知道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給後人留下了《燒餅歌》。預言了明朝以後的國家大事。

當劉基遇到這位之後和其一起呆了三日。就發現其表面上雖然在修持上很精進,但很在乎自己的成果,而且很少能把別人放在眼裡。於是劉基勸他:他日得恩寵之時要上顧國家與蒼生,下顧兒女之教化,中顧人心之善惡。說白了就是在掌權的時候,一定要為國家鞠躬盡瘁,但也好注意自己和兒女的形象,不要過於專橫,免得招來禍患。當時這位和尚一笑過之。覺得我一個修行中的人,對天地萬物的通曉早已達到「過人」,何必聽他劉基的話語呢?

後來他也走了很多的地方,的確對很多事情有著獨到的見解和預見。後來也有很多人捧他,他自己也真感覺自己什麼都知道,只要環境允許,他就能做到安邦定國的願望。

那輩子後來他來到峨眉山,在峨眉山上他遇到了一位高人,這位高人跟他講解了很多治國安邦的道理。並說,將來他要掌握這些之後,對國家有好處。但不可跋扈。當時他更對自己將來能「呼風喚雨」有信心了,在高興之餘忘了高人的告誡。

後來這位僧人下山之後,遇到另外一個和尚,那位和尚正籌集資金修理寺廟,當時只差一千兩紋銀。這位僧人把附近的有錢人召集在一起並說如果他能幫助這些有錢人做一件事,這些有錢人每人就捐出三十兩紋銀。

這些有錢人提的問題簡直是五花八門。因為都知道他是,主要就是集中在老人的壽祿和小孩的前程上。有的就提出一些收成和一些其他的瑣事上,如家裡養一隻貓怎麼喂才行,有的說自己找幾個媳婦才夠用等等。對於這些其實他基本上還是用佛家的理念幫助這些人歸正思想,勸善。要善待別人,別放縱自己的人心和各種慾望。

因為這位高僧基本上讓這些有錢人滿意了,有的人甚至拿出幾百兩紋銀。一千兩的銀子很快就疇好了。那位和尚很感謝他的幫忙。於是說,今生謝謝你這麼幫忙,將來我幫你的忙。

於是後來另外一位和尚就轉生成萬曆皇帝,而這個很有能力的高僧就轉生成張居正。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很多的有名望的人都是修行人。修行其實就算修不成,也會給自己帶來一些福分。所以修行方面的文化,綿延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經久不衰。只不過後來隨著人的道德觀念改變,越來越把「修行」這麼嚴肅而神聖的行為世俗化、功利化了。而逐步失去了「修行」的本意。

今生張居正轉生成我認識的一位勇哥。這位大哥有一次跟我半開玩笑的說,你就不能告訴我一個做點大事的鼎鼎有名的人物?我淡淡的說:那就是明朝最有權勢的宰相張居正吧。

打開有關張居正的網頁,首先看到的是張居正老年時期的畫像,和今天這位勇哥簡直非常的相似。除了年齡不同這個因素之外,臉型和骨骼長相就如同從那上面「扒「下來一般。

其實反過來說,一個人不管在歷史上是多麼的有名氣,今生的路也要走好走正才是。那才是對得起自己從前的經歷。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