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奪天工!四川古亭無梁無鐵釘s歷經400年風雨地震屹立不倒!

2017年09月14日 11:11     評論»

2017-09-14 09:35 來源: 中國新聞

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的旋螺殿又名文昌宮,坐落在省宜賓市鎮南2.5公里石牛山下一巨石上,這座400多年前的古因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而聞名中外,至於其為何會出現在遠離古鎮的稻田間小路邊,至今仍是未解之謎。

旋螺殿是一座古老的木結構亭閣建築。殿高25米,內為二層,外觀為三重檐八角攢尖頂。此殿造型優美,結構巧妙,風格獨特,除山西應縣木塔外別無它尋。建築學家稱讚它「其樑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

整座建築比例勻稱,線條流暢,造型優美,展現了明代建築的藝術特色。殿頂覆青色簡瓦,8條殿脊皆塑有走獸和垂獸,神獸巨口獠牙,長舌翻卷、眼眶崩裂,須鰭冉冉,至今依然栩栩如生。

旋螺殿建造者使用「抬梁支柱法」,殿頂重量完全由八方逐漸向上抬升聚攏的24朵斗拱承受,充分運用了力學原理,使結構和美學達到和諧統一,可謂匠心獨運,別具一格。整個建築沒用一顆鐵釘一根橫樑,卻異常牢固,歷經400多年風雨,仍屹立如初。

最精彩的是中央頂部藻井,向上仰視,八面均用密布的各類斗拱挑承,並向右旋轉至頂部的網路狀花紋,十分美觀,該殿也因其藻井狀如旋螺而得名。其內部結構之精工,運用力學之巧妙,同時期的建築與之相同者甚少。

斗拱的形制也因所處的位置不同而有變化。由於古代建築最怕火,古人在建築時融入了水的元素,作為過渡的矮柱還被設計成魚和龍形,以此來克制火。令人眼花繚亂的斗拱建築結構,做工精巧的藻井布局,無不使參觀者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匠心靈動。

在旋螺殿的內壁上有三塊重修記事碑。一塊是乾隆四十七年,一塊是道光十七年,還有一塊是1957年。據守殿的老人說,此殿最初名叫文昌宮,供奉文昌帝君,也就是中國神話中的 「文曲星」。後來被用做大隊的倉庫,殿中供奉的菩薩也不知去向。

抗戰時期的李庄聚集了傅斯年,李濟,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童第周,任繼愈,董作賓,羅爾綱等一批民國大師,他們在國難當頭之際埋頭於李庄這個平靜的小村落,依然故我的治學研究,留下了大量驚世之作。

建築學家梁思成(右一)、林徽因(左三,時在病中)夫婦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編寫了《建築史》、《圖像中國建築史》。1945年梁思成出任聯合國大廈的設計顧問時,還將旋螺殿的受力原理運用於聯合國大廈的設計中。上圖照片拍攝於他們在李庄鎮旁的月亮田居所。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