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渔家生活的纪录片──〈江行初雪图〉

2016年10月11日 17:47     评论»

%e6%b1%9f%e8%a1%8c赵干作品〈江行初雪图〉局部。〈宣和画谱〉评:“虽在朝市风埃间,一见便如江上,令人褰裳欲涉,而问舟浦潊间也。”(公有领域)

赵干的〈江行初雪图〉尺寸只有25公分高,长度有375公分,是一件小品,也是一幅“手卷”(又称:长卷)。

“手卷”是中国装裱书画作品的一种形式,画幅前端有“引首”,后面有“跋文”,中间还以裱绫间隔着,称“隔水”。

这件作品一开始就盖有很多印章,并有题识:赵干〈江行初雪图〉的“题签”。“题签”一般是注明这幅作品的作者和画名,让后人能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和这幅作品有关的重要讯息。“题签”有时写在“前隔水”,有时写在“隔水”旁边的裱绫处,或在裱绫的地方贴一小方条,写上作者和题目。比如王羲之的书帖〈平安〉、〈何如〉、〈奉橘帖〉,或王献之的〈鸦头丸帖〉等,都有人在旁边加以标注,让后世的人看到这件作品时马上知道作者是谁。

五代南唐 赵干《江行初雪图》题签。(公有领域)
五代南唐 赵干〈江行初雪图〉引首,可见“题签”及 南唐李后主题:“江行初雪,画院赵干状”。(公有领域)

“题签”的左侧另有南唐李后主题:“江行初雪,画院学生赵干状”。李后主是用“金错刀”的笔法书写的。所谓“金错刀”是以颤笔做出波磔状的特殊方法来写字或画画,不过现在已找不到具体的画作可参考了。

观〈江行初雪图〉令人褰裳欲涉,而问舟浦潊间

五代南唐 赵干《江行初雪图》(公有领域)
五代南唐 赵干〈江行初雪图〉(公有领域)

赵干,江苏江宁人,南唐李后主所设画院里的学生,因为他本身是江南人,喜欢画江南风景,所以也擅长画山水林木等。一般画评家都很肯定他的画,认为他的笔法劲利,写实生动。〈宣和画谱〉评论他的画说:“虽在朝市风埃间,一见便如江上,令人褰裳欲涉,而问舟浦潊间也。”意思是赵干的画作生动得令观者有面临真实场景的错觉,不自觉地想拉起衣裳去涉水或找一艘小船渡过去。

赵干画像。(公有领域)
赵干画像。(公有领域)

〈江行初雪图〉一展开就可看到三个渔人正在同心协力地要让一艘船渡越急流,其中两人用长绳牵着在江边拉行,另一人划桨,操控方向。岸上的两人背负绳索,绳索另一端绑在渔船上,使劲地牵着绳逆着风往上行走。三人的心思一致,在横乱的波纹中凝聚出一股不屈不挠、逆势而行的气息来。

%e6%b1%9f%e8%a1%8c%e5%88%9d%e9%9b%aa-1
赵干〈江行初雪图〉局部。三个渔人同心协力地要让一艘船渡越急流。(公有领域)

赵干把他们的动作描画得很生动传神,衣纹、草鞋清晰可辨,还戴着不同样式的帽子。他细腻地描绘每个细节,甚至连绳子挂在脖子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他们的船是一艘没有篷盖的木舟,船上还有一些竹编的盖子,东西都收拾好了,用竹盖子盖着,似乎是准备要了。

这幅画作里的渔人,衣服都穿得很单薄,身形削瘦,表情非常刻苦,却又一派顺天知命的模样。本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庶民生活片断,透过赵干精妙的钩勒,让人感受到的却是简朴清新的水上风光。整幅画幅中,绝大多数的渔夫都勤奋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由此也能看出画家在绘画过程中所秉持的那种包容与悲悯。

渔船后方是整排高大的芦苇,江南有很多地方都生长这种芦苇草,这些芦苇经过他细心地渲染刻画,给人相当自然真实的感觉,而且好像还开了芒花,有一点白白的、浅浅的花絮浮在芦苇草末稍,在画家笔下,它们就像将要飘起来一样。

%e6%b1%9f%e8%a1%8c%e5%88%9d%e9%9b%aa%e5%9c%96-8
赵干〈江行初雪图〉局部。淡淡的白色花絮飘浮在芦苇草顶端。(公有领域)

画卷的左方,河的这岸有几株横斜参差的枯树,林间有一老者坐在驴子上,顶着强劲的风勉力前行,他后面是一个书僮。老人忧闷的表情、书僮天真的模样,以及两人的衣着,甚至于他座下那一匹眉头深锁、毛皮皱缩、瘦骨嶙峋的驴子,都透露出几许长途跋涉的劳顿与无奈。

横斜参差的杂树大都是些枯秃的枝桠,赵干以看似纷乱而却有序的中锋圆笔抑扬顿挫地、豪放有劲地把无限萧瑟的感觉传达出来,本已斑剥粗糙的树干上附着一些干燥卷缩的苔藓和寄生植物,更加深秋冬景致的苍茫萧索。

正走在杂木下的一对主仆。(公有领域)
赵干〈江行初雪图〉局部。正走在杂木下的一对主仆。(公有领域)

接下来有一座桥,刚才那对主仆显然就是从桥的彼端走过来的。桥上方的河面有一个如弦月般的大弓网,造型简洁优美,结构看来十分扎实,这网借着两根竖起的竹竿,吊在一个固定在河对岸的杆子上,网旁有一个不起眼的、浮在水面上的鱼篓,那应是渔获的“保鲜槽”吧。一千年前的古人就有环保和维护生态的概念,这种和大自然共存共生的智慧,今人所不能及。

岸上有三个小童蹲在一个简易的芦苇棚前,竹林旁边有一童似乎正移动身子要靠过来,他们都裸露著上身,在初雪的天气里,一边玩着,一边又在炊煮着什么(茅篷前方有一些锅碗瓢盆之类的什物)。赵干借着宽广平渺的河水,不着痕迹地描绘这样单纯的生活情态,我们不得不赞叹画家在美学上的整合功力!

江面布满粼粼波纹,细看发现他是用毛笔以中锋一上一下、很富韵律感地把水波描绘出来,似乎这样才足以反映风势紧冽的吹拂,也营造出江面森森辽阔、大自然威严得令人摒息的一面。

赵干作品《江行初雪图》局部。(公有领域)
赵干〈江行初雪图〉局部。三小童在一个简易的芦苇棚前,一边玩,一边炊煮著。赵干不着痕迹地描绘这样单纯的生活情态。(公有领域)

在水波的上方,对岸的竹林似乎被一层薄薄的雪花覆盖了,画家显然是用白粉敷在竹叶上面,暗示曾下过雪而且还积雪。其它地方,如船上、树上甚至江面上他也用同一种手法点上白粉,这是一种特殊的“弹粉”技法,让毛笔沾满了白粉,然后用手指轻弹笔杆和笔毛交接处,把白粉或轻或重地弹到画面上,这样轻轻地弹,却能表达得那么细致,画家一定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才练就了这样的功力。

古时候的颜料很不容易取得,使用之前,必须经过一些繁复的处理过程。如果要制作各色颜料,那步骤就更繁琐了,比如白粉,要先把蛤蜊打碎、磨成粉,或者取来其它矿石、植物原料加以研磨、炼制,然后再煮胶,煮鱼胶或者熬鹿角胶,要熬很长的时间,等胶全化匀了,再把胶跟色粉掺和在一起,不断地敲打,最后沿钵把色团压得非常紧密。取用时沾点水把色团化开,颜料才能附着于绢或画纸上。

古代的画家用的颜料都是天然的,色料做成之后,画家得赶紧把它画完,不然的话,很容易就发臭坏掉。中国传统的书画在绘制过程中,有很多巧妙的工夫在,只要我们耐心去追索就会有许多令人惊叹的发现。

〈江行初雪图〉的内涵切入了社会的真实面

竹林的另一侧有一个渔人正在汲水。他站在简陋的小码头上,身体微曲,手中扯着绳子,绳的另一端是正汲著水的水桶,非常生动,多么饶富趣味的生活面的描绘!他为什么会在这里提水呢?我们发现他身旁的树林中露出一角茅草围篱,可能这儿就是他的住家,他需要用水,或者竹林那一头的四个小童正要煮东西,他要提水让他们煮食。画家有意制造这些惊奇点,让严谨简朴的画面得以注入鲜活的气息。

一渔人正用水桶汲水。(公有领域)
赵干作品〈江行初雪图〉局部,一渔人正用水桶汲水。(公有领域)

往后又有另外一些渔人共驾两艘船,他们半弯著腰、握著桨奋力地划船。两人一组,表情姿态各异。看来风势非常大,逼着大家不得不使尽全力,快快穿过这股强风,顺利上岸回家。

接下来是一丛一丛的芦苇,在芦苇之后,有一对小童正抬着简便的方形渔网,打算下水捞鱼。虽是初雪的天气,可是两个小童穿着小裤,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涉水前行。

赵干作品《江行初雪图》局部。(公有领域)
赵干〈江行初雪图〉局部。一些渔人共驾两艘船,奋力地划著,希望快穿过强风,上岸回家。 芦苇丛之后,一对小童正抬着简便的方形渔网要下水捞鱼。(公有领域)

借由画家生动的描画,隐约能让人看到小童背后那个贫困但幸福的家庭。在这种凝重简朴的大氛围中,理所当然,小小年纪也要帮忙家计的,画家全方位的巧思,让整幅画的内涵深深切入了社会的真实面。

在斜上方,隔着沙渚有两座架在水面上的草棚,草棚是用木头搭起基架,再用竹或芦苇编的篷席搭成拱形的屋顶,形成一个隐密的空间,人就窝在里面,可以在这儿避避风,同时可下网打鱼,等待鱼儿上门。其中一人身旁还有一个小酒器,显然他是在饮酒取暖。

赵干作品《江行初雪图》局部。(公有领域)
赵干〈江行初雪图〉局部。水面上架著两座草棚,窝在棚里可以避风,等待鱼儿上门。其中一人身旁还有个小酒器,显然在饮酒取暖。(公有领域)

两个草棚的外形不同,看得出来那是可顺应风向随时改变造型与结构的,其中一座把向风面搭实,背风面则半掩,简易轻便;另一座为了挡风,密密地扎紧,并在棚子的右沿特别再加一片竹篱往前突出围住,因为风势是从左向右吹,竹篱遮住棚子的右侧边,正好把风摒开,人在里头可以安心舒适地活动。

在此,画家不厌其烦地把一些细节详实地描绘出来,比如水面上的水草被吹得折腰了,草叶伏倒的方向一致,加上笔法劲利,呈现的力道足可让观画者感受到强劲的风势。

往下走,有的渔夫把竹篱笆围在水面上,鱼儿进得来可出不去!他们的办法是一人划著船巡视鱼况,有鱼的话顺便把鱼赶到后面等待着的大网边,好轻松的网鱼,从划船者那下望专注的神态就可以了解这一点,这也是另一种天然的渔获方式吧。

这个划木筏的人戴一顶很特殊的帽子,类似现今的斗笠,再参考其他渔人的装束,我们可以从这些画面当中体察当时人的穿着,以及当时流行的服装样式。这也是很好的考古课题。

赵干把这一带的几个场景都经营得很生动有趣,布置了许多四下散设的小茅棚,里头放一些食具、酒器、坐垫等,显然这是渔夫们自己搭建的既可工作又可休息的棚子,想休息时就进去歇歇,喝点水、酒之类的;该用餐时,也有方便条件可随意煮食;天候不佳时,可防防风避点儿雨;有渔获时又不乏存放的空间。而且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当时在江面讨生活者的大概情态,也能感受那种活在当下,“帝力于我何有哉”的自在与自得。

顺着竹围篱再往下走,有一个浅缓的沙洲,上面染了石青、石绿,因为这幅作品是一件“设色画”,意思是经过规划后再染上颜色的画作。所以这幅画所有的水面都涂上了花青与藤黄调合的颜色,土坡则上一些赭石、赭墨,水岸上、洲渚中的茅草,也都上了一些石青、石绿等矿物性原料。

前面讲过,古人所能取得的颜料大都是来自于矿物或植物,比如赭石就是从红土中研磨出来的一种颜料;花青和藤黄是从植物的花叶中提炼的;包括我们前面提过的白粉,也是用蛤蜊、贝壳研磨出来的。

矿物性颜料比较能够持久,很适合画在绢布上,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但缺点是当它上色上得很厚重的时候,会有颜料剥落的情况。所以有时我们看古代的画作,因为年代已久,绢布已经黯沈,或者因为收收放放的频率很高,绢布的纤维断裂,这样也很容易让矿物性颜料剥落。

幸好〈江行初雪图〉这件作品所上的颜色比较浅,并没有像一般工笔用彩那样一层层染上厚重的矿物性颜料,所以画面上的颜色就保存得非常好,非常匀整。

每个渔夫都恰如其分地融入江面生态中

紧接着,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船,船上有一人或多人在辛勤地工作著,甚至船上还盖有小小船屋,渔人几乎可以在上头生活,所谓的渔水人家,应该就是这样吧。

仔细看,这些船的做工都非常细致,有独木舟也有双舟并合。独木舟最多只容两人搭坐,在相对之下比较短暂的时间中,两人合力捕鱼;并合船则适于多人操作,有人划船、有人下网、有人准备食物,这样也就可以工作比较长的时间。

其中一艘木筏在坐位旁还架出两支竹竿,上面挂了一些物品,主人正在巡视有否渔获;也有人在竹竿前架个大渔网来捕鱼,船上还设计了双人座的木椅,两个人正舒适地坐那儿闲谈。

另外,也有单打独斗的画面,但人在工作中的忘我情态和船行使的方向,让人感觉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默契,是孤而不独的,并且都恰如其分地融入江面生态中。

总之,他们呈现了“工作中有生活;生活中又混同于工作”,利用这些场景,赵干把这个具体而微的小小世界揭示给我们。人与人之间合作无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和谐融洽的情景,画家也都完美地呈现出来。

无言的画面 无尽的沧桑

接下来还是一些船,而且一艘艘都自成一个小小世界。他们在船坞里头自在地烹煮、过生活、辛勤地捕鱼、悠哉地撑著伞闲聊,尤其在画作的尽头画有一家五口两代人,两艘船,两个男人都正忙着工作著,一人划船,另一人正在升火准备炊食,袅袅炊烟遮蔽了小小的画面,妇女小孩则面无表情地踡坐一旁等候着,无言的画面也许正流露着无尽的沧桑。

赵干作品《江行初雪图》局部。(公有领域)
赵干〈江行初雪图〉局部。一家五口两代人,两个男人都正忙着,一人划船,另一人升火炊食,妇女小孩则踡坐一旁等候着,无言的画面也许正流露着无尽的沧桑。(公有领域)

当中较为有趣的是撑伞聊天的场景,一个小小草棚屋,里头画了两个人,小草棚的基架下方,还栓了一艘小木筏,因为这草棚搭在水中央,他们以此方式来操作渔工。在等待鱼儿上网的漫长时间中,两人聊著聊著,其中一人神色茫然地看向远方。棚顶上撑著一把伞,伞上施了点白粉,“弹粉”的痕迹表示上面有薄薄积雪,以这样的技法来表现鹅绒般细细的薄雪,颇有韵味。

从这个部分可见到古人的生活智慧:这草棚前端撑了一个渔网,正对着圈住鱼路的围篱开口处,鱼儿若不知设防地游到这一带,可真是逃生无门,因为从这开口处游出去的话,正好自投罗网,如果回头逃窜的话,后面还有一具更大的网儿等着呢!

另有两艘双并船也有非常巧妙的设计,很明显的,那是两艘狭船并拢在一起,在船的头尾两处各用横杆、横板架住,拼成一艘稍大的船。头尾两端紧紧相扣,中间却是空的,正好放置大小鱼篓,鱼篓深置水中,捕获的鱼儿就摆放在此,不管打鱼的时间多长,可一直保有活跳跳的新鲜鱼儿,也不怕鱼儿逃跑。

这类令现代人惊叹的场景比比皆是。在浩淼宽广的水面上,有那么多由草棚、芦苇间隔出来的小空间,每一个小空间都有无数的生活小故事,以及这些小故事背后深沈的生命情境。

画家以细腻的手法把画中人的生活情态表现无遗,每一个画中人物的脸上或多或少都带有生活的沧桑与生命的无奈,但也带着人与人之间和谐互与、尽在不言中的融溶;在人与天地之间,生活课题也让他们学会了顺天应命,并在其中自得其乐。因此,虽然好像是漫天飞雪,生活好像非常艰辛,里头却有无限温情在。

赵干擅于山水画的布局,他利用芦苇、土堆,沙洲还有捕鱼的鱼场,这样一个个场景串连起来就构筑出一个极富江南特色的美景,在这样的景色中贯穿着许多人生的面向。对这个完满具足的小小宇宙来说,赵干就像是造就他们的神,一个有无限能力与博大慈悲与宽容的神,而我们有幸能透过这神的眼去俯瞰这小小世界,悲悯他们的艰辛、体恤他们的风霜;赞叹他们的纯朴、歌咏他们的智慧。

中国古画特有的盖印以及品级

这件画作一打开就看见两方很大的印,是清高宗的印,其中一方刻的是“五福五代堂 古希天子之宝”。清高宗就是乾隆,所谓故宫收藏也就是乾隆皇帝自家的收藏。既然是他家的东西,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赏玩。所以很多故宫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看到乾隆皇帝的题字和用印,他写了无数的题跋和盖了很多很多章,在故宫典藏的字画中,覆盖面极大。

%e5%bc%952
赵干〈江行初雪图〉之引首。局部,(公有领域)

在画的中间部分,往上看会发现画面上有一个很大的“天历之宝”的印章,印章旁边还有“神品上”三个字。

观看这类印章有几个顺序可以依循:从右手边顺序由上往下看,“天历之宝”的印文是弯弯曲曲的线条,这一方印是传统的“九叠文”印。篆书的“之”字就好像中间画了一支叉子一样,两旁是九弯十八拐似的对称叠纹,底部还有一个基座。天字的造型和之字大同小异,都属于篆书印章,都是用篆字书写后再刻。

五代南唐 赵干《江行初雪图》中间局部。上方有“天历之宝”印,印旁可见元文宗墨迹“神品上”。(公有领域)
五代南唐 赵干〈江行初雪图〉中间局部。上方有“天历之宝”印,印旁可见元文宗墨迹“神品上”。(公有领域)

古代品评画作的等级,分神品、妙品、能品、逸品,用这样的方式去判断作品的优劣。神品是最高等级,还分上、中、下。“天历之宝”的印主是元文宗,“神品上”是他留下的墨迹,一方面为这个作品做一个注记,记载证实这件画作曾是他的收藏品。因为元文宗设立了〈奎章阁〉,〈奎章阁〉中收藏了很多历代书画作品,所以我们只要在这些书画作品上看到“天历之宝”的大印,就知道曾被元文宗的〈奎章阁〉收藏过。

盖满各式印章表示作品流传的轨迹

接着就到手卷的末端,这部分又盖了好多大大小小的印章,而且印泥都是用朱砂。古人在盖印章时,一般都会用朱砂色印泥,但是如果家里有至亲过世,印章的印主就会盖上黑色。所以,颜色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使用的。

五代南唐 赵干《江行初雪图》末端。由各式印章可知作品流传的轨迹。(公有领域)
五代南唐 赵干〈江行初雪图〉末端。由各式印章可知作品流传的轨迹。(公有领域)

后半段这个部分这么多的印章,每个印章都有它的意涵,我们可以从这些印章了解到,这件作品曾被谁收藏过。比如画面的下半部分,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结束的位置有“内殿珍玩”的印章;还有在画面上方也有一个“御府宝绘”的印章;裱绫的后方,也有一个“群玉中秘”的印章;再往后头看,我们还可以看“明昌御览”这方印,共有四方印,都是金朝的金章宗的印章,所以我们知道这件作品曾经被金章宗收藏过。

宣和时代有其特殊的用印法,前面、后面都有固定的用印位置。在这件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大概的端倪。在这件作品的最前方,盖了金章宗的两方印,画面的后面也盖了两方印,而且他们盖这个印显然也受到宣和时代特殊盖法的影响;宣和就是北宋徽宗的年号,他们有特殊的“七玺”的盖法。

章宗沿用了这个用印法,所以我们可以在南唐李煜的题字的左上方看到一个御书的印,下方有一个“明昌宝玩”的印,都是金章宗的印,分列在画面的四个角落,盖得非常规整,他有他一套独特的盖印方式。

画作里的诸多印章也表示这件作品流传的过程,如元文宗的〈奎章阁〉,甚至我们还可以看到梁清标的收藏印。这些都可以让我们了解绘画史中承传有序的鉴藏过程。

所以,欣赏中国的绘画作品,可以全方位的欣赏,在其中能发掘许多乐趣,也能开长许多智慧,更能添增些许美感经验。因为它蕴含的不只是画家单一的创作,还包括后世对这件作品的收藏、赏玩的历史记忆。历史的长河涓涓不息的延续著、贯串著,在天地间、在任何一个小小世界里、在每一微细的分子中。

%e6%89%8b%e5%8d%b7-33
“手卷”是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一种装裱形式。(国立故宫博物院)

注:从〈江行初雪图〉看中国书画的裱装与收藏

“手卷”是中国古代装裱书画作品的一种形式,“手卷”的长度可长(8-9 米左右)可短(1-2 米左右),画幅前端有“引首”,后面有“跋文”,中间还以裱绫间隔着,称“隔水”。根据上述这种固定形制去做精致细腻的裱装,再搭配质感相近的绫绢,佐以典雅的设色,久而久之,发展成一个很完善、很具规模的独特形式。

像一般的中国画一样,“手卷”是可以卷起来的,由于画幅的高度不大(30-50厘米),适合于摊开在桌面上欣赏。为了充分的保护它,收的时候,通常都是从左边往右边卷,卷好之后,把上、下收齐,再用固定在前端的丝绳绑好。另外,“手卷”上、下都有“轴头”,一方面保护画轴,一方面便于收卷拿取。

为了收藏或防虫,也有的在包首的部分,也就是在前端部分用一种做过防虫处理的纸包起来,然后用绫布把整个边缘、后背包住。这时,这整件作品就完全在妥善的保护之中了。

%e6%89%8b%e5%8d%b7-%e6%95%85%e5%ae%ae
手卷图解。(台湾维基)

赵干这件作品是绢本,绢布底下还拓了一层,用来强化它,让它比较结实,而且上下还加了一个裱褙边,观赏后收卷时不产生皱折。

因为人的视线习惯于往左移动,所以欣赏时大都是把卷轴往左边慢慢地展开,展开一部分之后,同时右手慢慢地收,一边看一边收,欣赏完了,整个画幅也收卷好了。收藏前,再从左往右卷,收齐后以固定在前端的带子绑好。在一边卷一边观看的同时,视线一般都固定在同一范围内,而移动的是画,这是古人的一种巧思,也是中国书画独有的一种装裱形式。

(据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古调今弹》节目整理,有删节)

来源: 责任编辑:芬芳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欢迎您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