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才諸葛亮】第4集 襄陽諸葛亮

2017年04月15日 13:53     評論»

記者/主持人:靜汝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歡迎收聽「」,我是東方。現在播出是中國歷史上形象最好、被大家公認具有「智慧」與「忠義」特質的代表人物、「天下」諸葛亮。

上集提到,在諸葛亮被送到荊州襄陽,居住不到兩年,就傳來叔叔諸葛玄在豫章西城遇害的消息。那時的諸葛亮已經是一位17歲的青年,個性相當成熟,聽到叔叔遇害的噩耗,心情雖然十分悲痛;但是,諸葛亮內心也意識到,從今以後,他就是一家之長了,必須獨立承擔起照顧弟弟諸葛均的責任,同時也必須為和弟弟的未來做出正確的選擇。幸運的是,諸葛亮的兩位姐姐,在抵達襄陽不久,就在諸葛玄安排下,大姊嫁給了荊州地區擔任房陵郡太守的蒯祺,二姐嫁給地方最有名望龐氏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兩位姐姐都有很好的歸宿,也讓諸葛亮肩頭的壓力減輕不少。

蒯氏家族在荊州襄陽一帶,是地方上六大望族之一,在襄陽相當有影響力。刺史劉表也是因為蒯氏家族的支持與協助,才能在荊州立穩腳跟。蒯家的兩位兒子,也因此被劉表任命為房陵郡與章陵郡的太守。諸葛亮的大姊就是嫁給擔任房陵郡太守的蒯祺。

諸葛亮的二姐嫁入了龐氏家族。龐氏家族雖然沒有人當官,卻是當地影響力最大的望族,家族的長老龐德公在荊州地區聲望極高,被公認是「在野逸民」的領袖人物。這裏的「逸民」是飄逸的逸、人民的民,指的是在東漢末年,有一群對宦官干政、導致朝廷腐敗相當不滿的知識份子,不願入朝為官,選擇遁入、隱居山野之中,韜光養晦。這群被稱為「逸民」的知識份子,在當時非常受民間百姓的愛戴與尊敬。龐德公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在叔叔諸葛玄尚未去世之前,諸葛亮兄弟兩人寄居在荊州刺史劉表安排的住處。因諸葛玄在豫章西城公開表態要脫離袁術,歸附劉表的節制與管轄。劉表也上奏朝廷派他擔任豫章太守,諸葛玄就正式成為劉表的部屬。由於諸葛玄派駐600公裡外的豫章郡,劉表提供住所給諸葛亮兄弟是人之常情、理所當然的。不過,由於諸葛玄突然過世,諸葛亮已無理由繼續住在劉表提供的住所,17歲的諸葛亮該怎麼辦呢?

一開始,諸葛亮原本考慮返回故鄉陽都縣。但是,徐州當時仍處於戰爭地區,從逃離來的鄉人得知,琅琊郡的陽都縣因為戰爭的禍害、日趨荒蕪,故鄉的人大多四處逃離:而且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已經決定帶著繼母宋氏避難江東。琅琊郡的陽都縣已經沒有親人留守了。再加上,兩位姐姐,一個在荊州的房陵郡,一個在襄陽,如果諸葛亮兄弟留在襄陽,彼此之間能夠照顧,應該是不錯的選擇。當然,最重要的是,荊州襄陽相對來說,比較安定,許多名士鴻儒也都避難在此,可以讓年輕的諸葛亮有更多學習與請教的機會;這也是諸葛亮最後決定留在荊州襄陽的最大原因。

不過,諸葛亮雖然決定留在襄陽,卻不想靠大姐夫房陵太守的,在荊州刺史劉表府中謀個一官半職;反而決定拜辭劉表,搬到襄陽城西邊20里處的隆中村,蓋幾間草屋,過著下田耕種的農家生活。

為什麼諸葛亮不願靠裙帶關係,依附荊州刺史劉表謀個一官半職呢?這個必須從荊州學術界的地方領袖龐德公說起了。

諸葛亮抵達荊州襄陽后的前兩年時間,除了在荊州府公辦的學業堂進修之外,最常去的地方就是龐德公的家。一方面,是因為諸葛亮的二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另一方面,則因為龐德公是一位慷慨重義的地方鴻儒、學問深厚、知識淵博。所以,諸葛亮常常到龐家去拜訪龐德公,向他請教。每次出入龐家,諸葛亮總是非常恭敬的以晚輩之禮拜見龐德公。沒多久時間,龐德公很快就發現諸葛亮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擁有非常細膩的分析能力以及出眾的表達能力。特別是諸葛亮幼年曾經歷過苦難、個性早熟嚴謹、思慮縝密、不重虛名、志向遠大,跟一般年輕人很不一樣。龐德公在觀察諸葛亮一段時間之後,竟然越來越欣賞諸葛亮,兩人竟成了忘年之交,無所不談。

龐德公為了讓諸葛亮有更好、更廣泛的學習,他還將司馬徽這位在河南穎川非常有名的古文經學家找來襄陽,開設學堂,傳經講學,協助他一起指導諸葛亮的學習。司馬徽這一位人物,在當時以「知人、育人、薦人」聞名於世;也就是說,司馬徽很會看人、很會培育人;而且,只要是被他親口推薦的人,一定是非常好的人才。所以,司馬徽在當時被尊稱為「人鑒」,鑒是鑒定的鑒,人鑒就是很會「看人」的意思;這也是司馬徽被龐德公稱為「水鏡先生」的緣故。

司馬徽雖然才高八斗、學識淵博,為人卻非常謙虛淡雅,從不罵人。據說,有位鄰居丟了一隻豬,跑到司馬徽家來找豬,這位鄰居指著司馬徽後院里的一隻豬,說是他的。司馬徽二話不說,當下就把豬交給這位鄰居帶回去。後來,鄰居找到了自己的豬,就跟司馬徽認錯道歉並將豬歸還,司馬徽不但不責怪這位鄰居,還對他厚辭相謝。這種不重視身外之物的風範,對人物寬容的謙謙君子之風,讓諸葛亮非常敬佩,也成為諸葛亮學習的典範。

當時,諸葛亮最喜歡跟龐德公和司馬徽交談,龐德公清奇精闢的時勢分析、司馬徽淵博精深的學術涵養,都對諸葛亮的思想影響深遠。最特別的是,這兩位民間領袖人物,都只想悠遊鄉野,不願當官。尤其龐德公被劉表找過好幾次,敦請他出來當官,但龐德公都堅持「亂世時代、絕不出仕」。司馬徽跟龐德公的態度一樣,也是只想當一位不求名利的隱士。諸葛亮受到他們的影響,自然也就不願跟劉表求官;加上當時的諸葛亮,認為17歲的自己還需要有更多的學習與磨練,於是選擇搬到環境優美的隆中,開始過著半耕半讀的隱居生活。

17歲的諸葛亮選擇不依賴姐姐的裙帶關係,不在官府弄個一官半職,反而決定帶著弟弟在隆中自力更生、半耕半讀。這個決定從他在27歲跟劉備見面,提出轟動世人、三分天下的「隆中對策」來看,搬到隆中隱居的決定是很正確的。從17歲一直到遇見劉備,在隆中的這十年期間,諸葛亮是如何沈潛學習、孕育發展出他那精準的分析能力與大智大慧呢?

下一集我們會跟聽眾談談青年諸葛亮「躬耕隴畝、悠遊學海」的「隆中十年」。今天的千古英雄人物節目在此暫時告一段落,謝謝收聽。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