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珍事:諸葛亮提拔新進,用群賢治蜀

2016年05月28日 15:40     評論»

作者: 鄭介文 來源:

以自己的實踐,實現了他的主張。他不拘一格,選拔新進,用群賢治蜀,使蜀國的政權,于大敵當前的形勢下,在西南得到鞏固。

請看如下事實:

楊洪,原是太守李嚴手下的一個地位很低的功曹。諸葛亮在與他的交談中,發現楊洪很有遠見,立即表奏他為蜀郡太守,官位與李嚴並列;

諸葛亮又發現:楊洪手下一個負責文字工作的小官何衹, 很有進取精神,諸葛亮破格提拔他為廣漢太守,地位又與楊洪相同;

諸葛亮用人,不僅不重資歷,而且也不論門第。張嶷,家境貧寒,而且平素有些放浪。但這個人很有見識,屢建奇功,諸葛亮就把他提拔為太守;

士卒出身的,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他「遵履法度」,很有實戰經驗。在馬謖失街亭后,王平率領殘餘部隊歸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后,加封王平為參軍。後來王平在對魏軍作戰中,屢立戰功,成為蜀國一名善戰的將軍;

馬超、黃忠都是降將,諸葛亮把他們提拔到同關羽、張飛、趙雲並列的「五虎上將」的地位。諸葛亮開始提拔馬超時,關羽不服氣。諸葛亮在日理萬機的百忙中,寫信給關羽,信中寫道:「馬超文武雙全,剛烈過人,堪稱一代俊傑。是黥布、彭越一類人物。他可以和張飛,並駕齊驅。只是比不上您關羽的超群絕倫!」關羽讀完信后,覺得有理,便也服氣了。

劉備、諸葛亮入蜀后,派費褘,拿著封關羽為前將軍的敕令,送去。關羽一見老將黃忠也被封為將軍,與自己同職,很不高興,生氣地說:「大丈夫決不與老卒同列!」不肯受印。費禕按照諸葛亮事先的囑託,對關羽說:「成就大業者,必須並用群賢。將軍不應該計較官位高下,爵祿多少,也應學習蕭何、曹參(願與新進之下屬同列)的品格。」一席話,說服了關羽,關羽很快地接受了授予他的前將軍的官印;

不求全責備,用人之長,是諸葛亮用人的又一特長。他在選拔做長史的人選時,要求既有軍事才能,又有施政的本領,還要有一定的德行修養。張裔就是被諸葛亮看中的一位人選。張裔文武兼備,既帶兵打過仗,又當過太守,后又擔任參軍從事。在任職其間,表現出了一定的軍事和政治才幹。為了進一步考察他的實際才能,諸葛亮請來越騎校尉楊洪,詢問有關情況。楊洪認為,張裔精明能幹,是個長史的材料;但他氣量太小,不能容人之過,不宜單獨擔負此任。相比之下,如讓向朗(人名)擔任此職,讓張裔在向朗之下辦事,更穩妥一些。

諸葛亮採納了楊洪的意見,也有意再考驗一下張裔,任他為校尉。後來,張裔聽說楊洪在諸葛亮面前說他自己的弱點,就忌恨在心,總以為是楊洪別有用心,自己想爭地位。諸葛亮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給張裔寫了一封信,坦率地批評了他以個人私見度人的這種思想。張裔看完信,很受感動,他深服諸葛亮的知人善察和楊洪的薦賢無私。這以後,他和楊洪握手言和,並且與向朗一道,竭力輔佐諸葛亮處理政事,後來果真當上了長史。

從以上多件事例證明:諸葛亮能從蜀國的實際需要出發,選撥人材,排除干擾,不遺餘力。

鞠躬盡瘁排萬難,兩朝開濟老臣心!

【附言】
三國時,諸葛亮幫助劉備建立蜀國,后又輔佐劉禪,直至「死而後已」,歷來為後人所稱道。諸葛亮在用人上,也有獨到見解。「治國之道,務在舉賢」,這是他的一貫主張。他曾經打比方說:「治理國家就像調理人的身體,調理人體必須注意修養精神,治理國家必須注意選賢任能。輔佐國家的人,就好像房屋的柱子,柱子太細小,屋子就會傾倒。輔佐國家的人不稱職,國家就會傾覆。君主選舉賢才時,必須注意目光平常很少到的地方去尋找,有的人德才兼備,但沒有出來為國效力,甘當普通百姓;有的人,才幹突出,但鄉里不推薦;有的人追求自己的某種志向,不願出來當官;有的人真心實意忠於國家,想干一番事業,但被政見不同的人,所攻擊。因此,選舉賢良,要捨得懸賞,要安排適當的位置,還要廣開渠道。」那麼,選人的標準是什麼呢?諸葛亮提出:「挑馬不一定要非挑那像麒麟那樣的,只要馬跑得快就行;選賢才不一定拿聖人作標準,關鍵是知識的淵博,能力強。」這些舉措,都很切實、精要!

【另錄 ?陳壽《三國志》綜言:】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事據《三國志》等書)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