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國神遊】雁門古塞烽煙凈 楊家忠義滿乾坤

2015年11月26日 19:44     評論»

北宋篇(8) 作者:宋紫鳳

楊家忠義滿乾坤(網路圖片)

呂中說:「燕薊不收則不固,河北不固,則河南不可高枕而卧。」這句話道出了終始北宋的大患。中原人忘不了,沒有了燕雲十六州的屏障,契丹人的鐵騎曾長驅而入,直搗彼時仍是後晉都城的開封,而他們撤去時,所過之處盡為赤地,劫掠無遺。半個世紀過去了,此時的中原早已是大宋天下,而這一幕終於沒有再重演。雖然大宋朝依然沒有燕雲的屏障,雖然遼人窺覷中原之心一刻未忘,雖然北邊烽煙旋滅又起,然而大宋朝卻是蒸蒸日上,無論於物質的富庶,或文化的開創,都令人驚嘆與艷羡。這一方的太平、萬姓的安危,全繫於天下九塞之首的北方鎖鑰雁門關,還有于那雁門關上橫槊立馬的

楊六郎本名楊延昭。其父楊業智勇無雙,威震邊關,號稱楊無敵。其母折太君系折德扆之女,亦是一位奇女子,奮戈疆場,勇毅不讓男子,曾佐楊業立下赫赫戰功。而楊延昭自小生長軍中,連他兒時的遊戲都是布置軍陣。楊業每每頗為欣慰地對人說「此兒類我」,於是每次出征,必要帶上楊延昭。從耳濡目染到沙場歷練,楊延照長大後果然不負父望,不僅勇武剛毅極類其父,而且戰略戰術更勝一籌。遼人有占星者,見南斗六星之將星明耀朗澈,認為必是楊延昭命應將星,呼之六朗。消息不徑而走,人口相傳,時日既久,「六朗」遂成「六郎」。

西元997年,宋太宗駕崩,宋真宗繼位。消息傳來邊塞,楊延昭不禁憂心忡忡。這幾年邊境還算太平,自上次宋遼于徐河接兵,遼人大敗后,數年以來一直未敢南下,然而,楊延昭治邊一刻未敢放鬆。他深知遼人反覆無常,又逢此際,新皇登基,朝局未穩,遼國趁隙捲土重來,亦未可知。

楊延昭果然料敵如神,此刻大遼國的蕭太后與遼聖宗正在謀划著第六次大舉南侵的計劃。而他們最為畏懼的,正是雁門關上的楊六郎。蕭太后還記得第一次在宋境慘敗時,就是在雁門關下。十七年前,遼人十萬大軍集於雁門關下,守關老將楊業卻只有數千人。遼軍以為志在必得,正準備進攻時,卻見楊業從背後殺來,聲勢驚人,若有千軍萬騎。遼兵無人敢敵,紛紛避逃奔走。而楊業卻沖入遼軍,直奔中軍旗鼓,斬遼人主將蕭咄李。而這一戰後,楊無敵的威名遠播遼朝。同時,他們也注意到楊業的身邊,還有一位英勇不遜楊業,與他一同馳騁沙場、並肩作戰的小將——楊延昭。

此外,蕭太后也記得,他們在宋境的第二次慘敗仍然是在雁門關下。而這一次,楊業與楊延昭不僅大敗遼軍,斬首三千,更向北追至遼境,破壘三十六,獲人口過萬,得牛羊不可勝計。

說起這些往事,楊延昭亦歷歷在目,只是除了勝利,還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個中曲直。遼人第一次兵臨關下時,父親楊業曾報請駐守太原的潘美髮兵救援,結果,潘美居然按兵不動。後來雁門大捷,潘美大為意外,頗有惱羞成恨之意,此後常常上書太宗,屢進讒言。好在彼時宋太宗對甚是倚重,將這些書信送給楊業,以示信任。而楊業亦以大局為重,對潘美不予計較,處處忍讓。這些也自然影響到了楊延昭,延昭深知,要想抵擋遼人鐵騎,要想保全大宋百姓,他所要捨棄的還有很多,他所將秉持的唯有忠義。

因為有了這樣的領悟與胸襟,楊延昭在戰場上出生入死之際,卻能無所畏懼。十一年前的雍熙北伐時,年近而立的延昭隨父出征,屢為先鋒。而攻打應、朔二州時,延昭為流矢所中,貫穿手臂,卻奮死不顧,愈戰愈勇,終於大敗遼軍。那次北伐,惟西路軍軍功最大,一路克定寰、朔、應、雲四州,不過由於彼時潘美與楊業分任西路軍的正副統帥,最後這些功勞卻都記在了主將潘美的名下。當然,這些在延昭看來已是司空見慣,並不為意。

然而有一件事,卻令楊延昭不能不為之心慟,那就是此次北伐竟是自己與父親楊業最後一次並肩作戰。北伐是年五月,宋軍敗績,楊業護送百姓南遷。潘美逼迫楊業冒險迎敵,置之必敗之地,楊業在陳家谷全軍覆沒,身被數十創,仍與敵力戰,最後力盡被擒,守節而死。而與他一同戰死的,還有延昭之弟延玉。楊業戰死,潘美只被降官三級,不久又官複原職。而楊延昭雖然慟悼不已,最後,仍以家國為重,沒有與潘美據理力爭。

楊延昭一夫當關,威振朔方,而他所鎮守的雁門古塞,一直護衛著華夏。(網路圖片)
楊業歿后,楊延昭一夫當關,威振朔方,而他所鎮守的雁門古塞,一直護衛著華夏。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即是從雁門出塞,漢朝名將衛青、霍祛病、李廣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大敗匈奴,而到了大宋朝,六郎當關,鎮守雁門,真是天佑中華。楊延昭不僅智勇善戰,號令嚴明,迎敵必身先士卒,立功必讓功于下,朝廷奉賜皆以犒賞軍士,與士卒同甘共苦,人人皆願為之效命。雁門關成為遼人無法逾越的天險。

然而在延昭和他的楊家將們所駐守的西北邊境,除了要抵禦遼人,還面臨西夏党項人之頻頻侵擾。宋太宗雍熙北伐失敗后,西夏李繼遷向遼國請婚,遼亦有與西夏結盟之意,遂將遼國宗室之女下嫁李繼遷。有遼人之支持,李繼遷有恃無恐,屢犯宋境。大宋西北邊事日熾。而這期間,六郎之子楊宗保與穆桂英亦嶄露頭角,屢建大功。惜哉,無論是此時楊家將之事迹,或是日後宗保戰死,楊門女眷抵禦西夏之戰功,皆未錄于元人脫脫所著之《宋史》中。蓋因楊家將滿門忠烈,曾令契丹人、党項人聞風而膽喪,亦為日後元人之大忌,故而省之。楊宗保與穆桂英其名,僅載於楊門族譜之中。不過,他們的勛業卻為大宋百姓代代相傳,自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

西元999年,亦即真宗咸平二年,蕭太后與大遼國主終於捲土重來,再舉二十萬遼軍南侵。而這一次,他們避開了雁門關,卻從南京(今北京)出發,長驅河北。河北守將怯弱無能,不敢出戰,宋軍節節敗退。九月遼軍兵圍遂城,楊延昭奉命前去救援。城中守軍不滿三千人,彼時援兵遲遲不至,宋軍岌岌可危。面對如黑雲壓城的遼兵,延昭亦如其父,抱必死之志,全力應敵。他發動城中軍民,披甲執械,輪流守城。任遼兵矢如雨集,石炮連發,小小遂城固若金湯。六郎之忠烈,精誠動天,彼時正值十月,天氣尚不大寒,卻一夕間氣溫驟降,人幾墮指。楊延昭下令城中軍民汲水澆城,遂城一夜之間成了冰城,堅滑不可上,遼兵只得放棄攻城,決定改道而行。楊延昭卻趁遼兵士氣大沮退轉之際,開城出戰。遼兵陣腳大亂,大敗而逃。這一戰後,宋真宗召見楊延昭,詢問治軍之道,延昭對答如流,真宗大悅,對在座諸王稱讚延昭,說他「治兵護塞有父風」。

遂城之役,遼人敗績,並不甘心。西元1001年的冬天,契丹人再次南侵,楊延昭于羊山之西預設伏兵,自己則率兵自北掩擊遼軍,且戰且退。一直退到羊山之西,伏兵大出,殺將覆軍,是役大捷。不過,與楊業一樣,延昭的忠勇卻也不免招嫉于宵小。宋真宗就曾對宰相說:「楊延昭以忠勇自效。朝中嫉之者甚眾,朕力為保護,直到今天。」

西元1004年,亦即景德元年,遼人第九次大舉南下,兩國交兵,因為有了楊家將的存在,遼國蕭太后清醒地意識到,遼人入主中原只是一個迷夢罷了。而宋真宗雖然勉強御駕親征,實則心中怯懦,早有議和之意。彼時宋將多有懼遼者,楊延昭卻力排眾議,堅決主戰。他上書真宗,指出:「契丹屯兵澶淵,去國千里,人馬俱乏,雖然人數眾多,卻是易敗之師」。又表示:「願帶兵迎擊契丹,斷其要路,不但敵眾可殲,連幽、易諸州,亦可襲而取之」。然而,奏書如石沉大海,杳無迴音。楊延昭保國心切,不想貽誤戰機,自行帶兵追擊,抵遼境,破古城,斬獲甚眾。然而延昭的軍功未能使一心議和的真宗轉變想法。宋遼終於澶州城下,定立盟約。

楊延昭一夫當關,威振朔方,而他所鎮守的雁門古塞,一直護衛著華夏。(網路圖片)
遼人退去,楊六郎身披戰甲登戍樓而北望,威然如南斗將星閃耀在深遂的高穹之上。而他的身後,則是大宋江山,萬姓子民,還有那一段令後世稱羡的富庶而文明的時代。#

來源: 責任編輯:李婧鋮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歡迎您發表評論: